<h3> 畏秋楼原址位于山林街北段路东。属王棽林先生晚年寓所。于2000年拆除。</h3> <h3>畏秋楼资料图</h3> <h3>畏秋楼匾额。时任知州曹广权之弟曹广桢手书。</h3> <h3> 王棽林(1863—1935),原名森林,字槐三,号角山居士。禹县方岗栗子沟人(今方岗镇石坑村栗子沟),清末举人。</h3> <h3><br></h3><div>田春同(1872—1932年),字荔轩,号肥园。禹西北田庄沙坨李人,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举人。性喜酒。为学博览强记,文章千言立就,究汉多而少宋。曾在中州文献征集处工作,为《禹州志》提供很多素材。专修有《考城县志》等。与王棽林、陈嘉桓并称“禹州三杰”。也是本人中学语文老师之祖父。</div> <h3> 春同先生一生著述很多。除参与编写《禹县志》外,还编纂了《考城县志》、《汲县志》、《巩县志》(未完稿而辞归),还著有《周易法何》、《周易集说》四卷,《诗经讲义》四卷,《六深精舍诗文集》等,其它笔札也很多,一生著述约一百六十多卷。</h3><div> 春同先生病逝时刚刚一个花甲。全县文人尊敬他,给他写下四句评价:“读书万卷,下笔千言,于诗为佛,于酒为仙!”。此图为春同先生手迹。</div> <h3>“禹州三杰”编纂的民国版《禹县志》</h3> <h3> 陈嘉桓(1880—1951年),禹州城北马坟村人,清末解元。曾留学日本,回禹后任颍滨经舍师范学堂堂长,专心治学。与曹广权、王棽林、田春同、李敏修等皆友善。禹县志主编之一。为王棽林撰写墓志铭。</h3> <h3> 曹广权(1858—1934年)字东寅,湖南长沙人。清光绪年间任禹州知州(1901—1905年),为官清廉,简政勤敏,敬士恤民,善书画。热衷教育和实业开发。禹县志记载“广权性亲善慈祥,胸无城府,善谈吐,出口成章,每掀髯大笑,声彻重垣。”清将亡,隐居。著有《明论通义》等。1928年广权闻禹县灾荒,出百金作赈,又卖字济禹民。1934年,广权病逝,禹人力主将其葬禹,次年4月,灵柩葬于禹城西坞头垆村之北。</h3> <h3> 王棽林先生一生著作颇丰,有《畏秋楼诗稿》、《角山文集》、《遣日录》、《民史传》等,内容涵盖诗歌、治学、劝学、史记等。其文化成就最为辉煌的一页,当是与陈嘉桓、田春同、杜喜春等数十人历时十七年完成《禹县志》,这部洋洋三十卷、满载禹州地情的百科全书,是禹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资料最详实、分类最科学、体例最完备的地方文献。</h3> <h3> 王棽林先生的《畏秋楼诗稿》收编古体诗74首、格律诗423首。新版《畏秋楼诗稿》由尹建超先生主编。</h3> <h3>倒座街王家大院南门门楼</h3> <h3>倒座街王家大院前院临街接待房屋</h3> <h3>倒座街王家大院前院近景</h3> <h3>倒座街王家大院后院近景</h3> <h3>王家大院二门近景</h3> <h3>王家大院二门过屋近景</h3> <h3>光明街王家大院西门门楼</h3> <h3>王家大院偏院门楼近景</h3> <h3>王家大院偏院房屋</h3> <h3>王家大院偏门房屋近景</h3> <h3>光明街王家大院临街房</h3> <h3>光明街王家大院偏院门楼近景</h3> <h3>倒座街街景</h3> <h3>光明街景</h3> <h3>山林街</h3> <h3> 王棽林先生故居。位于方岗镇栗子沟村。 </h3><h3>【尹建超先生摄】</h3> <h3> 2012年5月23日,许昌市人民政府为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_方岗乡王棽林故居正式立牌,</h3> <h3> 小瑯嬛,是王棽林后半生在角子山栗子沟村避寇的居所内书房,时人曾送匾曰“文达先生之庐”。当时的禹县知事朱笠峰力荐他于安徽督军倪嗣冲幕府供职,袁世凯的管家王筱汀也数次相邀,先生都一一婉拒,自言“小草山中有性天。”</h3><h3>【尹建超先生摄影】</h3> <h3> 王棽林故居大门。门前有拴马石。走近那些拴马的石柱,手指触及着拇指粗细的石柄,硬硬的,很凉,马缰绳拴系过的光滑仍然在手的轻柔感觉里。</h3><h3>【尹建超先生摄】</h3> <h3> 先生所居曰“何陋居”,居上有池,先命曰小瓢池,题诗不惬,得句有云“倘添拳石便成岛”,忽悟,此咏海,非咏池也。即改瓢池为瓢海。</h3><h3>(微友摄)</h3> <h3>角山先生故居内院</h3><h3>(微友摄)</h3> <h3>角山先生故居前院</h3><h3>(微友摄)</h3> <h3>角山先生故居部分院墙</h3> <h3>角山先生故居内楼房 </h3><h3>【尹建超先生摄】</h3> <h3> 王棽林故居,是“环山十里尽园墙”的清代建筑群,长方形布局,现存古建筑七所,完整楼房三所,建筑面积四百余平方米。现存两组建筑,一处是王棽林读书处,一处是王棽林及其四弟的住宅。</h3><h3>(微友摄)</h3> <h3>.《飘海》是角山先生始筑供全村人使用的池塘。</h3> <h3>角子山山顶景观</h3><h3>(微友摄)</h3> <h3>角子山王棽林出生地全景</h3> <h3>水库一角</h3> <h3>桃花源工笔画</h3> <h3> 1936年10月,即民国《禹县志》完稿后六个月,出版前夕,王棽林先生因病阖然长逝于禹县县城山林街寓舍畏秋楼,终年72岁,葬于角山云峰阴麓。</h3><h3> 田春同,陈嘉桓二位先生故居地无考。</h3><h3> 部分 文字摘自朱东霞女士、孙延春先生文章。</h3> <h3> 王棽林率先在禹州提出兴办新式教育的主张,并于颍河东岸张良洞处,创建“颍滨经舍”,为城乡培育出数百名“洋秀才”,分赴各里办学,开办新科,使禹州教育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与此同时,王棽林与曹广权还积极投身民族工业,他们创办的三峰矿业公司为河南省第一个矿业公司。当初兴办矿业,王棽林和曹广权也顶着非常大的压力,其一是历代力禁的“不得开挖三峰山”,以免破坏了禹地风水。其二是西方列强入侵掠夺资源之压力。当时,王、曹二人多方筹款,力抗比利时人,最终赢得了对三峰山的开采权。王棽林参与并谋划钧兴公司的创办与经营,为清末钧瓷的复烧与提高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贡献。作为晚清举人,王棽林也曾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早年热衷并投身于治国救亡等运动,并游学日本考察维新强国之道。后眼见国势日趋颓败,他自知救世不成,回天无力,知不可为而不言天下事,遂选择在家乡读书育人以避乱世。</h3><div>民国初年,禹县大旱,灾情严重,王棽林以百姓生死为己任,奋笔疾书,奔走呼号,与陈嘉桓等人赴省请赈,上书省长张鸣岐,使黎民百姓得以赈济,度过生死难关。</div><div> 我们缅怀“禹州三杰”,他们爱家乡,爱事业,爱生活,敢于担当,勇于奋进,誓于建设家乡的精神,使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做人为人的楷模。谨编此文,以飨读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