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智利诗人聂鲁达写道:“我看见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镶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间,激流自风雨侵蚀了几百年的城堡奔腾下泄……”</h3><h3> 这描写的是马丘比丘。</h3><h3> 他还形容马丘比丘是“最崇高的人类文化熔炉,它长期寄寓着我们的沉默”。</h3><h3> 聂鲁达的描写恰如其分,绝非因为他是南美人。</h3><div> (以下先文字,后照片)</div><h3> 马丘比丘(Machu Pichu)隐没在南美秘鲁境内库斯科(Cuzco)城西北120公里安第斯山脉的崇山峻岭中,1983年入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h3> <h3> 2007年7月,马丘比丘与中国万里长城(左上图)、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像(中上图)、墨西哥奇琴伊察库库尔坎金字塔(右下图)、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右上图)、印度阿格拉泰姬陵(中下图)以及约旦佩特拉古城(左下图)一起,共同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h3><h3> 我感到一点小小的自豪。以上除了古罗马斗兽场,其它的“奇迹”上都已经留下了我的脚印!</h3><h3> 马丘比丘古城的发现,一改南美大陆缺失古代文明的结论。它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一起,成为人类古文明绚丽多姿花丛中一枝光彩夺目的鲜花。</h3> <h3> 不知何时起,“马丘比丘”在自己的脑海里时隐时现。近年来,随着“天空之城”、“失落的印加城市”等词汇在媒体频现,神秘的古印加帝国、幽深的安第斯山谷、蜿蜒的乌鲁班巴河,不断地冲击着我的神经,到马丘比丘去的愿望与日俱增。</h3><h3> 2016年5月,我们终于踏上了前往马丘比丘的路途。</h3><h3> 从中国去马丘比丘,距离超过两万公里,分为四段行程。</h3><h3> 首先坐飞机去秘鲁首都利马。目前国内还没有直达利马的航班,一般在巴黎、阿姆斯特丹或美国的洛杉矶、芝加哥等地转机,途中需三十个小时左右(含转机和候机)。</h3><h3> 第二段行程是从利马飞库斯科。每天有数个航班,飞行一小时左右。</h3> <h3> 大约一千年前,库斯科就成为了印第安人的部落;十三世纪印加帝国成立后,库斯科是首都,它位于利马东南600多公里处。</h3><h3> 飞临库斯科上空,透过片片云彩向下望去,整个城市静静地依偎在安第斯山的山谷中。</h3><h3> 这座别具特色的古都,西班牙殖民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虽然西班牙人入侵时竭力摧毁印加文明,之后又发生过几次大地震,但只要稍微静下心来坐上片刻,你就不难发现,在错落有致的雕塑和神殿中,在依稀可辨的古驿道上,骨头里透露出来的仍是印加文化的幽幽古意。</h3> <h3> 库斯科海拔3400米,不少人有高原反应。在古城酒店大堂、餐厅,古柯叶到处可见、随便自取。这种安第斯山原生的木本植物,被当地人称为“神草”,据说能增加体能,还能预防高原反应。</h3><h3> 我尝试着吃了几回古柯叶,口感不错,无异味;入口即化,奇怪的是它的细梗也能化掉。我在库斯科住了两晚,睡眠良好,食欲堪佳,不知是不是“神草”发挥了功效?</h3> <h3> 第三段行程是从库斯科去热水镇(Aguns Calent)。有两种走法:一是全程坐火车,需三个半小时左右,票价按等级不同在100~120美元之间;二是先坐一小段火车,中途下车走印加古道(需三天左右)。</h3><h3> 2016年5月8日清晨5点,整个库斯科城尚在睡梦中,我们已经驱车前往库斯科的Poroy火车站了。</h3><h3> 车行半小时到达火车站。工作人员极其友好,个个忠于职守。查护照、过安检、安排座位,一切有条不紊。</h3> <h3> 六点钟左右,火车开动了。</h3><h3> 这是世界上已不多见的小火车。它先爬上四千多米的高山,然后沿着“之”字形线路驶过陡峭的山坡,下行到乌鲁班巴河谷;因地势险峻,中间还要数次变换轨道,车尾变车头后继续前行。</h3> <h3> 铁轨虽然古老,但由西班牙制造的车厢却舒适豪华。桌子上铺着极具印加文化特色的彩色桌布(上图);男女列车员身材矮小(不到一米六),态度和蔼热情,不断地给乘客送上咖啡、橘子汁、印加可乐和玉米饼(下图)。</h3><h3> 吃得太饱了!我们只好把这些食物转送给随行的秘鲁导游荷西。</h3> <h3> 车窗外,风景如画。</h3><h3> 右侧的安第斯山云雾缭绕,森林、雪峰交相辉映(上图),高山之巅现出神秘的“灵光”(右下图);</h3><h3> 巨大的仙人掌生长在山坡上、房舍边;晨雾中,秘鲁的山民在田野上劳作,田中种植着玉米、土豆、青稞、南瓜及油菜花等作物;</h3><h3> 公鸡在引吭高歌,小狗在田埂上撒欢打滚,黄牛则在一旁静静地吃草……一片田园风光。</h3> <h3> 火车的右侧,乌鲁班巴河一路伴行 。这条发源于安第斯山深处冰雪融化而成的河流,水势湍急但不太深,河床上散落的大小石头激起了阵阵浪花。</h3><h3> 乌鲁班巴河全长725公里,流入乌卡亚利河后一路向北,最终注入了亚马孙河,汇成了世界最大的河流奔腾人大西洋。</h3> <h3>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印加帝国修筑了成千上万条道路,其中有一条是从库斯科通往马丘比丘。</h3><h3> 现在每年有上万的旅行者,在这条古道用脚步追随着古印加人的足迹;伴随着激动、猎奇和敬畏的心情,沿着乌鲁班巴河谷一路前行。</h3> <h3> 火车从库斯科开出一小时左右,短暂停靠在“KM82”小站,同车的十余位欧美人在此下车。</h3><h3> 站台上早有几位印第安人在等候。他们身背帐篷等物品,为印加古道的步行者带路、到宿营地安营扎寨、安排食宿,每天的收入为四十美元。在秘鲁,这样的收入不低:不过,他们长年累月背着沉重的物品,餐风露宿,奔波在安第斯山陡峭的山巅峡谷,其艰辛可想而知!</h3> <h3> 在印加古道上徒步旅行无疑充满了刺激和挑战。</h3><h3> 有朋友体验过这样的旅程:穿密林,登雪山;过隘口,觅古迹。</h3><h3> 在自然景观和丰富植被构成的生态画卷中穿行,满目是缤纷的野花(下图),脚下是被岁月侵蚀的古驿道(中图);抬头望见雪峰、冰川(上图),低头俯瞰森林、河流。</h3><h3> 隐藏在安第斯山深处的古印加文明,诱人而神秘!</h3><h3> 羡慕他们,不知自己还有机会实现走走印加古道这个夙愿吗?</h3> <h3> 大约九点半,我们坐的火车到达终点站“热水镇”。</h3><h3> 这是去马丘比丘的必经之路,也是马丘比丘旅行者唯一可住宿之处。</h3><h3> 小镇座落在长约一公里的峡谷中,两山挟峙,中间一条溪流顺山而下,路边宾馆、餐厅、商店林立。</h3><h3> 热水镇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地势险要。前几年这里发生了山体滑坡,导致十几人遇难。</h3> <h3> 去马丘比丘的第四段行程(也是最后一段),是从热水镇坐景区专用巴士去古城遗址。</h3><div> 车行约半小时,沿途道路崎岖,险象环生。</div><div> 巴士行驶在狭窄的山路上(下图),一边是陡峭的山崖,另一边是万丈深渊。高度急剧地增加,无数的急拐弯;遇有会车,一车必先避让才可。好在司机对路况烂熟于心,开车技术高超,一路有惊无险。</div><div> 随着海拔的升高,安第斯山雄伟的身姿渐渐显现(上图),“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div> <h3> 历经了两万多公里跋山涉水,日夜兼程的我们终于来到了马丘比丘!</h3> <h3> 没有古印加帝国,就不会有马丘比丘!</h3><h3> 传说中的印加人是太阳的儿女,他们在首领曼科-卡帕克的带领下,四处征战,最终占据了整个安第斯山地区,于1243年成立了印加(Inca)帝国。极盛时人口超过700万,疆域南北长四千公里,从今天的哥伦比亚直达智利中部;东西则横贯太平洋沿岸到亚马孙丛林的广袤区域。</h3><h3> 短短的三百年,印加帝国成功地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文明:完善的农业体系、先进的金属冶炼加工技术、无与伦比的建筑、诡异的“太阳神”宗教以及哲学、天文学……</h3><h3> 印加人看到黄金发出的光泽和太阳的光辉相似,就尤其钟爱黄金。在神殿等建筑中使用了大量的黄金,这自然令西方殖民者垂涎欲滴,导致了后来的殖民入侵。(下图从百度上下载)</h3> <h3> 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区区一百八十人进入南美大陆,令人不解的是,拥有七万强悍骑兵的印加帝国瞬间土崩瓦解,迅速衰落,留下了太多的历史谜团。</h3><h3> 因没有文字记载,只能由后人猜测。</h3><h3> 这就使得马丘比丘更加扑朔迷离。</h3><h3> 历史学家推测,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西班牙人发现南美新大陆。他们携带火枪、马匹和欧洲的病菌,当地印加居民对这些毫无抵抗能力,国王死于瘟疫中;其两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发动内战。西班牙人支持其中一人取胜,并把库斯科设立为帝国的首都。</h3><h3> 看来,许多历史表象的后面,肯定有它的必然性;“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下图从百度上下载)</h3> <h3> 马丘比丘古城建于十五世纪印加帝国的鼎盛时期,仅辉煌了百余年,之后就隐没在了厚重的历史帷幕中。</h3><h3> 进入马丘比丘景区大门,前行百余米,再登上一个几十米的山坡,眼前募然一亮,在脑海里无数次心驰神往的画面,真实地展现到了自己的视野中。</h3><h3> 站在高地上眺望马丘比丘,内心深深为之震撼!石头城堡依山而建,印加帝国森严的等级制度,折射在了完整的城市体系上。</h3> <h3> 古城层层叠叠,向北顺山而建。人们最熟悉的那座山峰并非马丘比丘,而叫华纳比丘,马丘比丘山在入口方向。准确地说,古城是坐落在马丘比丘和华纳比丘两座山峰之间的山梁上。</h3><h3> 外围是层层梯田形成的农业区;城区则由200座建筑和109组石梯组成,规划井然;</h3><h3> 城的北部是“贵族区”,布满了宫殿和神庙;南部为“平民区”,多为作坊、民居、兵营及公共场所。</h3><h3> 马丘比丘的发现者海勒姆-宾厄姆(Hiram Bingham)1911年刚到这里时,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我这才开始认识到,这里的城墙和它合围成半圆形的庙宇,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石方工程,它们简直令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h3> <h3> 巨石建筑是印加帝国的谜团之一。</h3><h3> 古城建筑全为巨石建成。</h3><h3> 一方面是镶嵌的巨石之间毫无瑕疵的接缝技巧,紧凑到连刀片都无法插入,令人难以置信!</h3><h3> 另一方面,有的巨石重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在崎岖狭窄的山脊上如何搬运它们,今人无法解答。对广大平民百姓来讲,“外星人说”和“神助说”广为接受。</h3> <h3> 印加帝国崇拜“太阳神”,以它为核心,形成了帝国的宗教和哲学。</h3><h3> 马丘比丘景区中最主要的遗迹也大都突出了”太阳”这个中心。</h3><h3> 估计当时这里居住七百人。根据后来考古挖掘出来的头骨推算,居民中男女比例为1:10;因为女人被认为是太阳的贞女,是献给“神”的最佳礼物,所以统治者在此多多储备女人。</h3><h3> “栓日石”(上图)是一块奇妙的石头,体现了古印加的天文学水平。根据阳光的投影位置的不同,可推断出夏至、冬至等重要的节气,这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印加社会极其重要。</h3><h3> “太阳神庙”(下图),也是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神器”。每年6月22日南半球冬至这一天,阳光通过其中的一个小窗口正好照在建筑中央大花岗岩的中心;据说此时从这个小窗户往外看,可以看到代表五谷丰登的昂宿星。</h3><h3> 这些类似“神农尝百草”的成就,现代人钦佩的是印加人的耐心和韧劲。</h3> <h3> 其他遗址还有“三窗庙”(右下图)、“神鹰庙”(左上图)、“天竺鼠”(右上图)以及“指南针”(左下图)等。多与祭祀有关,有的只是以形定名,增加些看点。</h3><h3> 从这点看,人们在知识蛮荒年代,未知的事物太多,只好拜托冥冥之中的“神灵”给自己带来好运。</h3><h3> 我们身边人群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也难怪,人们遇到无法解决的灾祸,与其绝望,不如制造一个“希望”,哪怕它是虚无的。</h3> <h3> 农业对于古印加帝国生死攸关。马丘比丘的梯田及配套的水利系统,比起古城建筑本身,对古文明的贡献毫不逊色。</h3><h3> 在印加时期,这里的农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栽培的农作物有土豆、白薯、玉米、南瓜、辣椒等几十个品种。</h3><h3> 发达的农业,给予了印加帝国在安第斯山地区驰骋称霸以重要的保障。</h3> <h3> 农业离不开水利。马丘比丘有完整的供水系统。</h3><h3> 顺着山势引水入城的水槽纵横交错,古城里还有不少水池(上图)。</h3><h3> 在满足城内用水后,水流通过穿凿石头制成的沟渠(下图)和下水道,灌溉城外的梯田。</h3><h3> 梯田基本开辟在崇山峻岭的山坡及河谷上。为防止水土流失,用石块垒成护坡,使梯田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仍然完好如初。</h3> <h3> 马丘比丘从建成到衰败仅百余年的时光。当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了离此一百多公里的库斯科,但不知为何对此地从未染指。之后在三百多年的岁月里,古城被荒草灌木所覆盖,只有苍鹰在高空时时掠过这片废墟,还有乌鲁班巴河在六百米深的悬崖下静静地流淌着。</h3> <h3> 古印加人与大部分南美原住民一样,因无文字记载历史,导致了混沌和神秘。</h3><h3> 当初建造马丘比丘古城为何所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能根据遗址上的文物进行猜测。</h3> <h3> 长久以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马丘比丘古城的用途有三种说法:国王行宫、祭祀中心、军事要塞。</h3><h3> 从 遗址中规模庞大的宫殿和众多的庙宇以及随从、卫队、工匠的住所看,行宫的格局已经具备。</h3><h3> 从险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看,古城有作为军事要塞的可能。第九代印加王帕查库提为了镇压被征服部落的反抗,同时期在各战略要地修建了许多城堡;西班牙人入侵之后,这里一度成为了印加帝国的大本营。</h3> <h3> 比较集中认同的观点,是古城作为印加帝国的祭祀中心。</h3><h3> 印加人称自己是“太阳的子孙”,遗址中关于太阳崇拜的建筑如“栓日石”、“太阳神殿”以及“三窗庙”等为数众多。当年的印加王在内外征战中,肯定也有力不从心之时,需祈求万物主宰的太阳神赐予力量也算理所当然。</h3><h3> 可惜,这种祈求不是那么灵验。否则,为什么七万骑兵在180个西班牙人面前只能束手就擒呢?</h3><h3> 我以为,马丘比丘同时兼有上述三种的功能,只不过大部分时间用于祭祀。</h3> <h3> 在马丘比丘,一种叫“骆马”的动物(上图)遍地都是,猛一看,以为是“羊驼”(下图)呢!他们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一般人还真分不清楚。</h3><h3> 出于保护景区内植被的考虑,只允许骆马进入遗址,因为它比较注意环保,只吃草皮,不啃草根;</h3><h3> 而善啃草根的羊驼只好被拒于遗址之外。</h3> <h3> 秘鲁的羊驼驰名世界,其毛制品业吸纳了四十万人就业。</h3><h3> 它是小孩的“宠物”(上图),更是现代印加人谋生的手段。</h3><h3> 在库斯科、热水镇以及马丘比丘遗址附近,人们牵着羊驼招揽生意,每照一次像付费一美元。有的小女孩刚有羊驼那么高,就出来谋生(中图);面对柔顺的羊驼和稚嫩善良的小孩,游人一般都会动了恻隐之心,多掏出一些零钱给她。</h3><h3> 若干年以后,岁月也会催生她们长大、变老(如下图)!</h3><h3> 有意思的是,羊驼和人一样,年岁越小,越“面善”(从上图到下图)。</h3> <h3> 你见过吗?印加妇女把小孩放在她们服装这样一个特有的地方!</h3><h3> 当我们从扒开的小口往里看时,一张稚嫩的印加婴儿面孔正冲着外头笑呢!</h3> <h3> 关于马丘比丘的发现者,也充满了传奇和神秘!</h3><h3> 1911年,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海勒姆-宾厄姆率领一支考古队寻找古印加遗址。他们骑着骡子艰难跋涉在深山古道上,旷日持久的努力毫无成果,使其他人知难而退,只剩下海勒姆-宾厄姆自己。风雨交加中他由一个当地青年带领涉水攀岩,数日后在荆棘丛生的云雾山中突然发现了陵墓、神庙、石屋的残垣断壁,这就是马丘比丘古城的遗址。</h3><div> 他先后出版了《印加帝国》(1922年)、《印加城遗址》(1930年)等著作,使马丘比丘从安第斯山深处走向了世界。</div><div> 为此,马丘比丘入口处专门设有铭牌纪念(下图)。</div> <h3> 海勒姆-宾厄姆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h3><h3> 在发现马丘比丘遗址的问题上,两方面引起了人们的诟病,由此他背上了“谎言家”和“强盗”的恶名。 </h3><h3> 一是谁最早发现了古遗址?在海勒姆-宾厄姆声称发现遗址不久,英国传教士托马斯-佩恩宣布自己更早曾到达马丘比丘;研究还发现,德国工程师奥古斯托-伯恩斯在1840年时就在马丘比丘居住并绘制了地图。</h3><h3> 二是海勒姆-宾厄姆将挖掘出来数以万计的文物(包括人遗骨、青铜器、陶器等)带回耶鲁大学。秘鲁政府一再要求归还,差不多过了一百年,在奥巴马总统的协调下,2012年才归还了大部分,现在库斯科博物馆保存。</h3><h3> 海勒姆-宾厄姆后来从政,出任康涅狄格州长和国会议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贪污而开革,随后妻离子散,1956年81岁时去世,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h3><h3> 秘鲁人说,是马丘比丘遗迹中的魔咒击中了他而招致厄运。(下图从百度上下载)</h3> <h3> 秘鲁人民对海勒姆-宾厄姆还是宽容的。为了纪念他,现在有一列以他名字命名的“海勒姆-宾厄姆号”旅游专列。</h3><h3> 这趟豪华列车从库斯科开往马丘比丘,长达七天行程,费用七百多美元。白天行走,晚上在马丘比丘保护区旅馆过夜。沿途欣赏著名的古印加遗址、雄伟的安第斯山风光以及乌鲁班巴河谷壮丽的景色。</h3><h3> 列车为旅客提供了可口的饮品、下午茶、PISCO酸酒,享用印加美食,还有随车的秘鲁乐队表演印第安歌舞和音乐。(下图从百度上下载)</h3> <h3> 马丘比丘已被列入“世界即将消失的十大美景”。和它一起上榜的有:澳大利亚大堡礁、马尔代夫、马达加斯加、泰姬陵、死海、阿尔卑斯山、威尼斯水城、亚马孙丛林、乞力马扎罗雪山。</h3><h3> 全都是源于生态破坏和过度开发。</h3><h3> 仅就马丘比丘而言,主要是过于商业化。</h3><h3> 每年到此的游客超过五十万,观光的巴士络绎不绝,甚至有人想在遗址修建缆车及五星级酒店;周边城镇不断扩张,游客蜂拥而至;遗址地表裂痕不断增多,出现毁灭性山体滑坡的危险。</h3><h3> 但,巨额的外汇收入,对于尚在贫困中的秘鲁而言,是不小的诱惑。</h3> <h3> 傍晚时分,踏上了回程之路。</h3><h3> 望着渐渐远去的马丘比丘,我们陷入了沉思: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迭,本属于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像古印加这样当时已是高度发达文明的社会,犹如流星掠过夜空一样,迅疾消失得那么彻底,不能不令人感到些许惋惜和悲哀。</h3><h3> 大巴车在安第斯山的腹地轻快地行驶着。远处,原野上露出了深秋的青黄色,几朵白云依恋在安第斯的雪山之巅。 马丘比丘,在山的那一边,很远,很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