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败带来的后果。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h3> <h3>❤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br /></h3><h3><br /></h3> <h3>这个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h3><h3><br /></h3><h3>6个月:学习咀嚼关键期。</h3><h3><br /></h3><h3>2~6岁:语言和想象力的发展关键期,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黄金期,这个时期让孩子产生对书本的兴趣很容易,父母一定要注意做好阅读引导,把书本和阅读习惯贯穿在孩子的日常游戏生活中去。</h3><h3><br /></h3><h3>6~10岁:秩序规范关键期。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h3><h3><br /></h3><h3>8~14岁:文化敏感期。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独立关键期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h3> <h3>❤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br /></h3><h3><br /></h3> <h3>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h3><h3><br /></h3><h3>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h3><h3><br /></h3><h3>趋势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h3> <h3>❤做"六好"家长才能教出"六好"孩子❤<br /></h3><h3><br /></h3> <h3>第一句: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br /></h3><h3>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h3><h3><br /></h3><h3>在这个互联网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h3><h3><br /></h3><h3>第二句: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h3><h3>很多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h3><h3><br /></h3><h3>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h3><h3><br /></h3><h3>第三句: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h3><h3><br /></h3><h3>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h3><h3><br /></h3><h3>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h3><h3>第四句:好成绩都是引导出来的。</h3><h3>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h3><h3>第五句: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h3><h3><br /></h3><h3>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原则:</h3><h3><br /></h3><h3>1、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h3><h3><br /></h3><h3>2、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h3><h3><br /></h3><h3>3、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h3><h3><br /></h3><h3><br /></h3><h3>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父母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或者父母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h3><h3><br /></h3><h3>第六句:好成就是影响出来的。</h3><h3>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h3><h3><br /></h3><h3>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其年幼时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幼时的努力方向与成功动机对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影响巨大。</h3><h3><br /></h3> <h3>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家长的硬性要求以及说教即"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自身的言辞行为即"潜教育"潜移默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