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五.七中学的石磨

廷芬

<h3>  一九七一年九月中旬师一班医一班学生进校时,五七中学食堂门口前小院子里支着一盘石磨。这盘石磨是干什么用的呢?! <br>  当年师生吃粮定量且细粮、粗粮搭配供应,学校从布卡粮店买回的粗食是包谷,食堂工作的袁玉莲、魏荣英等三位大姐,就用这盘石磨磨包谷。 <br> 这盘石磨比较重,一般要俩人才能推动。俩人推磨,面对面用高凳子坐着,每人伸一只手握住磨把手,一人首先向怀里拉转石磨(逆时针方向),再依靠贯性向前推动把手(另一人动作相反:推、拉),石磨在上身躯体的前腑后仰中缓缓转动,这时一人用另一只手把磨盘面上的包谷推进磨眼里,上扇磨绕着中轴(磨心)不停地转动嚯嚯地响,两扇磨盘咬合碾压,细细的包谷面就纷纷扬扬落在磨盘里,待包谷面堆积多了,就用盆子盛了抬进食堂里。就这样,三位大姐天天磨,月月磨,每月按国家定量按时如数把包谷磨成包谷面,再把包谷面蒸成包谷饭给全校师生吃。低速转动自磨自蒸的包谷饭口感比校好,原味纯香回味甜。 <br>  学校组织野营拉练,重走红军走过的路,到树桔村听老船工讲红军渡金沙江的故事,每个学生带的二两炒面(先在食堂大锅里把包谷炒熟炒黄)也是在这盘石磨上磨细的。 <br>  一年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布卡公社有了电,进而有了磨面机,电磨(钢磨)代替了石磨,五七中学的石磨光荣的下岗了。 </h3> <h3>资料:石磨</h3> <h3>资料:包谷</h3> <h3>资料:包谷面</h3> <h3>资料:包谷饭</h3> <h3> 如今,当年吃包谷饭长大的师一班和医一班的学生都变老了,年过花甲了,但石磨的影子还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石磨见证了办学初期的艰辛与欢乐: <br>  当年杨毅之校长在布卡杨大人松棵的小山包上,百手起家创办了五七中学,开学初期面临种种困难,杨校长从不畏惧,迎着困难上,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开学头十余天,没有供粮指标(国庆节放假学生才回家卖基本口粮转成城镇居民供粮),杨校长到布卡粮店赊粮给学生吃;仅管医一班和我们班回族同学加起来不足十人,开学时杨校长想方设法,东奔西走,买回一头比较壮的大黄牛,让回族同学自己动手,杀了大黄牛改善生活。汉族同学也沾了回族同学的光,吃上了一顿牛肉;食堂缺少柴火,上牛角山砍;蔬菜供不应求,在校地里种;没有运输工具,买粮用脸盆水桶抬;公路不通,水资源短缺,开山炸石修公路,抬石头建水池;买回粗粮包谷就让石磨转起来……<br>  杨校长对后勤管理井井有条,在生活上粗细粮搭配着吃,定量按时供给,一日三餐有保障!虽然环境艰苦,校园里朝气蓬勃,师生员工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有说有笑,心情舒畅,愉快的工作、学习,生活充满了阳光。 </h3> <h3>资料:杂木柴堆</h3> <h3>黄达文提供图片:采摘鲜瓜</h3> <h3>黄达文提供图片:劈山修路</h3> <h3>黄达文提供图片:修通五七中学公路</h3> <h3> 忆石磨,情难忘!感谢袁玉莲、魏荣英等三位大姐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把包谷磨细蒸成包谷饭给全校师生吃!我们吃饱肚子,安心学习!<br>  感谢杨校长想方设法,东奔西走,为全体师生不仅吃饱肚子,而且能生活得好一些从而安心工作、学习所付出的一切!感谢杨校长教给我们在困境中以乐观态度,坦然处之,求真务实,积极向上,自己动手,改造环境,改善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让我们受益终生! <br> 忆石磨,不管石磨今在何方?!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五七中学的石磨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 <br>  感谢石磨:昔日给全校师生带来的实惠一一低速低温磨包谷面,原味纯香,绿色天然,营养健康! <br> 师一班学生:胡廷芬 <br> 2017年6月16日 <br>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