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pan style="font-size: 16px;">都知道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听说此前,寺庙里曾发生过一次也是因为救人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我查阅过相关史料,均无记载,因此权当一段轶事或野史看看作</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罢。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话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称霸,烽火连天,老百姓苦不堪言,为了躲避战乱,山下的人纷纷往山上的寺庙跑,都知道寺庙乃清静之地。久而久之,人越聚越多,甚至有些溃兵败将也躲进寺庙,这就引来了隋朝军队强行闯进寺庙搜捕叛军,只要发现未落发未穿袈裟的成年男子,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抓走,反抗即杀。寺庙的方丈和住持大慈大悲,不能容忍佛家圣地血光四溅,就商定赶制了一批袈裟,只要来此躲避的百姓和义士,本人愿意削发换装,逃避敌人追杀的,就分发一件袈裟。此等善心,却在寺庙内部引起了一场争斗。</span></h1><div> 意见主要来自四种:方丈助理认为难民多袈裟少,做不到每人一件,按来寺庙的时间先后派发;武僧教头考虑反叛义士很可能是未来朝廷之栋梁,理应首先保护;住持的意见是,以保护当地原住民为主,兼顾周边地区;方丈认为应该本着自愿的原则,普度众生不能分时间、分身份、分地域。就在他们议而不决的时候,难民集团也出现了各种分歧:有的想急于披上袈裟,以求自保;有的给都不赖要了,愿与敌人以死相拼;有的看形势不妙,歇歇脚便笑傲江湖去了。</div><div> 一时,同意方丈意见的,赞成住持意见的,支持方丈助理意见的,乱作一团。开始是唇枪舌剑,后来大动干戈,更有哪位不知名的流民趁乱干脆一把火将寺庙好心定制的袈裟给点着了,“穿上的扒不下来了,没穿的,都他娘的别穿了”......故事至此结束了。</div><div> 听完之后,不知为何我忽然就联想到了当今的中国诗坛,像不像这故事中的寺庙?这个“流派”那个“诗群”像不像一件可有可无的袈裟?其实,流派也罢,诗群也罢,谁也不能代表谁,谁也代表不了谁。桥归桥路归路人归人,桥上的人别羡慕路上漫步的人,路上的人也不要揶揄过桥的人。桥的尽头是路,路的尽头是高山是大海,也可能是深渊。</div><div><br></div> <h5>作者:瓦刀,诗词爱好者,新诗探索者,业余写作者,偶有发表和获奖。著有诗集《遁入》、《瓦刀诗选》、长诗《前世》等。</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