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铁中求学记

苏文忠

<h3></h3> <h3></h3> <p>  </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一处铁中简史</u></b></h1><h5><br></h5><p> 渭南市铁路自立中学的前身━━铁道部第一铁路工程局第一工程处职工子弟中学,简称为 “ 一处铁中 ” ,于一九七零年秋季在陕南宁强县大安镇成立,主要服务于在陕南参加阳安线(阳平关到安康)铁路建设的沿线铁一处职工子弟。校舍是全体师生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劳动,在原铁一处机械修配厂搬迁后遗留的油毛毡屋顶、干打垒土墙的旧厂房基础上改建而成。教师主要是由文革期间分配到铁一处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原哈密铁二小的部分教师组成,又从铁一处所属各单位挑选部分有知识有特长的优秀职工加以补充。学生只有初中部两个年级(文革期间中小学实行五二二学制)。因文革动乱期间学校停课,初中适龄学生无学可上,积攒几年的初中段子弟都收录在这两个年级,每个年级的学生年龄最大最小都相差好几岁。另外在沿阳安线东西方向又建有代家坝铁中和青羊驿铁中两所分校,在大安镇及周边施工工地还建有三所小学,铁一处学校系统就此形成了以大安镇为中心的一总四分格局。这些学校的建立,使分散在阳安线沿线的铁一处和机筑处等兄弟单位的职工子弟都能够顺利地就近入学,从而解除了铁路职工子女就学的后顾之忧。</p><p> &nbsp;一九七一年秋,原初二年级中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学生已经由铁一局分批次招工,陆续成为了铁一局所属各单位职工,跟随父兄辈,直接参与到铁路建设中来;一部分学生随父母搬迁,到耀县寺沟等乡镇上山下乡;剩下的学生免试直升高中,三校分别成立了高中班,各有高一年级一个班。而后学校又改为春季招生,各年级学制顺延一个学期。</p><p> 一九七三年初,七三届初中生毕业,三校联合组织一处铁中史上首次中考,来自代家坝铁中的王双成同学在几百名考生中摘得状元。</p><p> 一九七三年春季高中招生,新学年开学后,所有高中学生统一集中到宁强县大安镇一处铁中寄宿就学,至此,一处铁中完善了学制,成为一所同时含有初中和高中的 “ 完全中学 ” ,教育教学逐渐走上正轨。在那段经历了几年停课闹革命并且取消了高考的年代,学校在 “ 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 的口号下,排除各种社会干扰 ,努力克服 “ 读书无用论 ” 思潮的影响,耐心纠正个别学生因文革停课离开校园而养成的散漫习气,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注意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和帮助学生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学校还想尽办法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成立了宣传队和各类运动队,课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师生互动交往中关系平等,大家相处十分融洽。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严谨务实的校风和勤奋上进的学风,这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实在是非常难得的。</p><p> 一九七三年秋,一处铁中跟随铁一处机关搬迁到耀县城关漆水河畔,处属各小学并入中学,此时学校成为包含有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在内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另外在铁一处铜川家属驻地铜川市三里洞接收了铁道部建厂局铁中,成立一处铜川铁中(最后被铜川市教育局整体接收)。又在耀县宋家湾村建立一所小学,方便铁一处修配厂、汽车队和机械队等几个单位的小学生就近上学。</p><p> 一九七四年初,耀县一处铁中首届(七四届)高中毕业生毕业,四月,高七四届知青在耀县周边乡镇上山下乡,此后直至七七届,高中毕业生毕业后都相继到耀县演池公社等乡镇下乡落户。</p><p> &nbsp;一九七七年十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高中毕业生不再上山下乡,直接参加高考。老知青们也重新拿起了书本,投入到高考的大军中来。一个月后,高考举行,全国共有570多万人参加高考,录取却不到30万人。高七四届下乡知青刘燕同学考入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有幸成为一处铁中史上第一个本科大学生。自此开始,一处铁中为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各级各类大专院校输送了大批的合格毕业生。</p><p> 一九七九年七月高考,高七九届应届生张红梅同学考入北大物理系,成为一处铁中史上第一个考入北大或清华两所高校的学生,此后又有多名考生考入北大清华等著名重点院校。</p><p> 一九八二年秋,全国教育系统拨乱反正,中小学恢复六三三学制,一处铁中又成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p><p> 一九八五年秋,铁一处在渭南市建立家属基地,一处铁中随基地搬迁到渭南市站北路,宋家湾小学也搬来并入小学部,学校主要招收铁一局驻渭南市的几个单位的铁路职工子弟入学。在油毛毡顶临时校舍的十几年教学中,师生们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优异的高考成绩,为铁一处和学校在渭南市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p><p> 一九九六年秋搬至新楼校区,学校教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p><p> 一九九九年一月改制完成,一处铁中成为企有民办学校,铁一处只保留对学校的所有权,学校自主办学,经济上自负盈亏。学校更名为 “ 铁路自立中学 ” ,寓意为 “ 自立自强,再创辉煌 ” 。这段时间,学校与地方教育系统逐渐融合,开始面向社会招生,来自临渭区东西两塬和城区的大批学生慕名进入自立中学学习,学校迅速扩张发展到新的高峰,全校学生数一度超过三千人。</p><p>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学校从中铁一局一处移交给地方教育部门临渭区教育局管辖,结束了企业办学模式,至此 , “ 一处铁中 ” 完成了她的阶段性历史使命,转而成为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直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p><p> 二零一三年秋,根据学区内外初中生源的结构变化和临渭区教育局的部署安排,撤销了给学校带来诸多荣誉的初中部,初中部不再对外招生。二零一六年秋,初三班主任任伟莹老师带的最后一个班成了初中部的绝唱,自立中学就此成为临渭区教育局(附带小学的)直属高级中学。</p><p> 一处铁中,这所坚强的学校,诞生于文革动乱岁月,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壮大于和平建设年代。建校四十多年,一处铁中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辉煌的教育教学成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栋梁之才,也为企业和学校争得了巨大荣誉。改旗易帜后的自立中学,软硬件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成为了陕西省标准化高中。现在,自立中学在新领导班子带领下,继承老学校的优良传统,发扬新学校的自立特色,集全体师生洪荒之力,为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努力奋斗。</p><p><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b></h1><p><br></p> <h3></h3> <h3></h3> <h3>  我的一处铁中求学简历:</h3><h3> 一九七零年春夏,参与大安镇一处铁中劳动建校,与全体师生一起汗洒校园。</h3><h3> 一九七零年秋至一九七三年初,作为唯一的一个住校生进入一处铁中初中部学习。</h3><h3> 一九七三年春,考入高中部学习,同年八月随学校搬迁到耀县,继续高中学习。</h3><h3> 一九七五年春高中毕业,结束了在一处铁中四年半多的求学生涯。</h3><h3> 此后在一处铁中任教,直至退休。</h3><h3><br></h3><h3> 作为一个在一处铁中和自立中学曾经学习过的学生和曾经工作过的教师,亲身参与了学校从劳动建校到移交地方的全过程,见证了学校从无到有一点点发展壮大的历史演变。从劳动建校开始,学习,工作,直至退休,人生主要的时光都留在了一处铁中和自立中学,有幸与学校一起成长,对在学校学习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忆犹新。为了纪念曾经在一处铁中求学几载的难忘经历,今按古词《九张机》的韵律格式(不求平仄)用新韵填词十一首,以慰己愿。有兴趣者如要明了词中叙述的故事,请先仔细阅读前述《一处铁中简史》,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 ▪◇ 💝 ◇▪ ————</b></font></h1> <h3></h3> <h5><br></h5><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九张机 • 求学记》</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正格十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一张机,辛劳建校洒汗滴。陈屋旧房涂新壁。师生携手,兴学办教,同创百年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两张机,油毡罩顶土墙坯。陋室简凳坐子弟。停学数载,重归书本,复课争朝夕</b><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张机,幸入初中多新奇。年少懵懂青春季。寄宿校园,求知异乡,笃学待佳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四张机,东方鱼肚露晨曦。早有琅琅书声起。课堂肃严,操场鼎沸,寂静晚自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五张机,中考金榜题名时。名列三甲有憾遗。心存梦想,胸怀鸿志,更催自奋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张机,博闻广记增渊识。深究细研破难疑。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勤苦为舟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张机,戏台飘扬五彩旗。俊男靓女展英姿。亮嗓放歌,起舞献艺,犹记争洗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八张机,迁址耀县漆水堤。高中两载学满期。粗晓人伦,略通文理,毕业伤别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九张机,十年寒窗积才知。学而绩优为人师。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痴心育桃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回思,学涯坎坷谁人知。成长艰辛志不移。苦读圣贤,终执教鞭,未负当年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君知,而今年逾花甲期。拽文凑句忆往昔。起笔效颦,古格新韵,填词九张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b>附:《九张机》简介</b></u></h1><h5><br></h5><h3> 《九张机》,古代词牌名,最初出自宋代的《乐府雅集》,词体为联章体,有别格九首和正格十一首之分,词首以一张机到九张机开头,一二六句押韵,三句为叶,四五为句。张机本义为打开、运行织布机,掷梭织布。《九张机》词义本体主要是通过掷梭来描写织女幽怨凄婉的思绪,其在历史上评价甚高,后人多有随韵填词,现代人一般都是按新韵来填词。</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7h52vr4"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古韵流芳《九张机》</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m6ykfzo"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代家坝铁中初73届校友聚首录</a></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h1>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大安镇 ——</b></h1> <h3>陕南阳安线(阳平关到安康)大安铁路桥,大安镇的标志性建筑,大安镇的第一印象。四十多年的沧桑,山乡巨变,一处铁中大安校址不复存在,唯一留有记忆的,就是这座铁路大桥了。只是桥下清清的河水,也只剩下这涓涓细流了。</h3><h3></h3> <h3>感觉大安一处铁中旧址应该是在这个位置,一切都面目全非了。</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代家坝 ——</b></h1> <h3>在原代家坝铁中的校址上新建的学校,物是人非,旧地新颜。<h3></h3></h3> <h3>遥望代家坝铁路桥。想当年,印象中的这座铁路桥高耸入云,代家坝的师生们在这座桥上桥下留下多少记忆,岁月流逝,桥还在,人也在,只是都多了些沧桑。</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耀县 ——</b></h1> <h3>漆水河边,耀县县城的一个角落里,就是一处铁中。下了公路,沿着这条小路,上小桥过了漆水河就是耀县一处铁中小学部。</h3><h3></h3> <h3>耀县一处铁中油毛毡校舍群。</h3><h3></h3> <h3>耀县一处铁中校园,可以看到三四班的教室和篮球场。</h3><h3></h3> <h3>耀县一处铁中篮球场上的广播体操。</h3><h3></h3> <h3>耀县一处铁中大操场,学校的大型活动都在此举办。</h3><h3></h3> <h3>耀县一处铁中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h3><h3></h3> <h3>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径赛进行中。</h3><h3></h3> <h3>原耀县一处铁中的校门。四十多年后,又来到了学校,但已经物是人非了,这里已经成为了废品回收站。无奈只有施展PS功夫,努力重现当年的校门景象。</h3> <h3>在这个位置,是耀县一处铁中高二年级一、二班(我的)教室,四十多年了,昔日在教室里学习的情景历历在目。</h3> <h3>当学生时的团委,当教师时的教导处,就剩下这壁山墙了。残垣断壁见证了岁月的无情流逝。</h3> <h3>当年学校的食堂,,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当学生和当教师时都在这里用过餐,很是怀念当时的味道。(最新消息,食堂已被拆除了。)</h3> <h3>这里应该是耀中教职工的宿舍。</h3> <h3>当年我们三家年轻教师(李丹、陈宗琪)在耀县一处铁中居住过的小院子。前面的窗户是学校教职工的家,其中一个窗户里是田相国家。</h3> <h3>这里是一处铁中当年篮球场的位置,如今成了这个模样。</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渭南 ——</b></h1> <h3>一处渭南铁中老校区大门。在这些油毛毡房里,谁知道走出了多少个大学生。</h3><h3></h3> <h3>现在的自立中学校门。</h3> <h3>自立中学主教学楼。</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h1>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记</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3>1、关于一处铁中简史,纯属沙盘推演,掰着指头算年头,缺乏第一手资料,一定会有谬误,如有发现,逢错必纠。</h3><h3>2、关于古词《九张机》,个人非常喜欢,古词雅韵的格律,吟诵起来琅琅上口,真是古韵流芳,国学瑰宝。</h3><h3>3、关于随古韵格律填词,能顺口读下去即可。东施效颦,学着作,作的多了,一定会有进步。</h3><h3>4、关于图片资料,暂时收集这些,以后有了再添加。</h3><h3>5、谢谢来访,谢谢围观!</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17年6月起意</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17年9月完稿</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