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作者以一个男孩安利柯的目光,叙述身边发生的故事,体现了师生之情、同学友爱、父母慈爱、集体情怀、良善之举等等,反映出孩子眼中的世界。字里行间富有儿童情趣与纯真。十年前我读过一遍,今年又读了一遍,时间不同,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感悟就不同。读之,对于我很有启发,且常读常新。</h3><h3>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个令人讨厌的问题少年——勿兰谛。他“毫不知顾忌,相貌狡猾”“曾被别的学校除名”,他的衣着既破又龌龊,作业、书籍又脏又破,他放爆竹,做了坏事还不承认,掷石子打碎玻璃窗,威胁同学不准告诉老师,他欺负捉弄贫困残疾儿童克洛西,笑话从战场凯旋归来的跛足的战士,向性格软弱的老师掷纸团……他欺软怕硬,经常偷东西,“带了大大的钻子到学校刺人”,他“嫌恶功课,嫌恶朋友,嫌恶老师”,听说他母亲曾忧郁得生了病,父亲已把他赶出家三次,后被校长勒令退学,再后来被送进感化院。</h3> <h3> 现在,像勿兰谛这样的问题学生依然存在。</h3><h3> 弓某,13岁,某校初一学生,某县人,父母离异。现随父亲租住在某城中村民房,其父亲在工地打工,工作繁忙且工作时间没有规律,对弓某疏于管教。弓某不爱学习,小偷小摸,欺诈小同学钱财,因不遵守学校纪律,经常逃学,被家长带离学校。弓某混迹社会后,依然劣性不改,17年2月,因敲诈小同学钱财未果而殴打小同学,致小同学受伤住院。弓某因年龄不够承担刑事责任,被其监护人父亲带回,派出所责令其父亲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h3><h3> 教育家陶行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问题孩子的产生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h3><h3> 教育家陈鹤琴说:“儿童早期家庭教育关系儿童一生发展。”</h3> <h3>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h3><h3> 勿兰谛的父亲“已把他赶出家三次”。恨铁不成钢,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在勿兰谛0——7岁健全人格(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等)形成期,形成健全人格基础未打牢时,错失对孩子认知与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形成了勿兰谛缺陷人格——惹事生非,难以合群,以致最后被送进感化院。</h3><h3> 学生弓某,小小年龄父母离异,幼小的心灵一定受到极大伤害,此时的孩子最需要亲人的陪伴和情感的交流。而其父亲忙于生计不能按时回家陪伴,每周给孩子留点生活费了事。孩子心里想的啥?孩子按时回家了吗?孩子用钱都干了什么?够不够用?孩子需要什么帮助?家长似乎毫不关心或无暇关心。想想弓某也可怜,在最需要父母关心呵护的小小年龄,每天回到空荡荡的出租屋,孤独地面对物质的匮乏和情感的寂寞,食不能温饱,寝不能安眠,情感得不到慰藉,连亲人的面都见不到。当小弓小偷小摸得来钱财能填饱肚子,当小弓用敲诈得来的钱能换得一晚上的网吧游戏,他的认知就出现了偏差,长此以往形成不良习惯,他的行为不出问题才是不正常的。</h3> <h3>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离婚率居高不下,单亲家庭孩子与缺少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当中不乏身处逆境而品学兼优者,但更多的认知偏差的问题孩子也出自这个群体,这些孩子因为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而逃学上网、打架斗殴、小偷小摸、欺诈同学钱财甚至被不良青年勾引而吸毒贩毒,给社会带来莫大的危害,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困扰。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这些孩子,不能给这些孩子以积极地影响,不能培养这些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那么,这些问题孩子将会成为未来的社会之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