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古街Z字形的拐弯处,街南连着有三家老屋,由上而下,分别为史家老屋、过家老屋和来家老屋。因了此三家老屋的姓氏,这拐弯处被小镇人们叫做“史过来”,蛮出名的。<br></h3><div>三家老屋要算上首的史家老屋门面最宽,年龄也最大。史家前清出过秀才,而后捐了个贡生,人称史员外,在小镇也算是个书香名第。史家老屋建于道光年间,至今少说也有一百四十多年。其余的两家老屋看起来矮小一些,其实年纪也都不小,均过了一百岁生日。</div> <h3>话说中间的过家老屋,屋主人前年冬天随子女去了外地生活,已经关门上锁快两年了。这屋里没了人走动,过家老屋就犯起迷糊,整日里昏昏沉沉的,睡了醒,醒了睡。可不,最近的这一觉就睡了差不多有三、四个月。</h3><div>这天早上,有个什么大件物品砸在古街石板路上,“哐当”一声把过家老屋给惊醒了。它揉了揉眼睛四下一看,噫!街上怎么不见了人影?要知道以前这个时候街上人可多了,有小人上学,有大人上班,还有大嫂老太婆们结伴去超市、菜市场买菜,用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容也不为过。</div> <h3>过家老屋于是问上首的史家老屋,我说史员外家,这街上怎么这样清静,人都上哪儿去了呢?</h3><div>要说这过家老屋的思想也忒陈旧。史家老屋原来的屋主是大户不假,可解放后因为成份不好,政府早将其房子没收分给了几户没有房子的人住,不姓史了。</div><div>史家老屋侧过头看了一下过家老屋,说过老弟你也睡得太死,街上发生如此大事都不知道。告诉你吧,这街上的住户们几乎都搬走了,现在就只剩下我们这些老屋们。</div><div>为什么呀?过家老屋不解地问,这么多人家怎么说搬就搬走了?</div><div>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棚改。下首的来家老屋不知什么时候凑了上来,插嘴道。</div><div>请问棚改又是什么呢?过家老屋打破砂锅问到底。</div><div>棚改吗?……来家老屋知识浅薄,吱唔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div> <h3>真是司马懿破八卦——不懂装懂。还是史家老屋有才,告诉过家老屋说。这棚改嘛,是政府为了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对城镇棚户区实施治理改造的一项工程。</h3><div>哦,这样说来是件利民的好事。可我们是瓦屋呀?再说屋主人搬走后我们会不会被拆了呢?</div> <h3>这……我也不太清楚。史家老屋想了一下答道,至少像我们这样的老屋不会拆了。这一百多年来,我们遇到的灾难还少吗?不也还是好端端。</h3><div>史家老屋说到以前的灾难,顿时勾起了过、来两家老屋对往事的回忆。</div> <h3>来家老屋又来了精神,抢先说,民国三十一年(1942)日本鬼子飞机对河口狂轰滥炸的情景,我至今都清清楚楚记得,二堡街、棋盘街、郑家街、工字街、石狗弄、小桥弄、金家弄、林板桥、三角地、药王庙等许多地方都被炸了,烧毁了好多好多房屋。</h3><div>可不是啊!过家老屋接过话喳,那鬼子飞机还投了燃烧弹。像我们这种砖木结构的房子,一旦被燃烧弹炸了都没的救。听说棋盘街中了两颗燃烧弹,四十家商店就有三十三家遭了殃。繁华的金家弄就更惨,燃烧弹炸的它烧了一天两夜,最后就只剩下永吉转运行(封火墙大屋)等几家商铺。</div> <h3>史家老屋听大家这么一说,想起了解放头一年(1948)发生的另一场大火。自己,当然也包括下首的过、来两家老屋,都差点给烧毁了。</h3><div>这场大火灾是人为造成。有家大南货店的店老板娘,一天晚上邀了另外两个店老板娘和天乳寺的当家和尚打麻将。这和尚不是个什么好鸟,吃喝嫖赌样样行,麻将打的忘乎所以,临走时把个烟头随手扔进字纸篓里。半夜时分,字纸篓里的火慢慢着了起来。等到店老板发现喊人来救火时,火势已经很猛,烧着了旁边的几家店铺,其中还有一家卖火爆的。所以尽管当时河口几个大会馆的水龙都赶来救火,仍然无计于是,结果被烧了差不多上百栋房子。</div> <h3>史家老屋说到这里叹了口气,唉!都是那和尚色心太大,害了那么多人家。</h3><div>来家老屋点头称是。说当时它家主人也吓坏了,眼看大火就要烧过来,还楞在那里都不知道搬东西。好在大火被前面的庙堂挡住,否则……</div><div>好了好了,还是说些对我们好的事吧。过家老屋说。</div><div>有什么对我们好的事,你倒是说说看。史家老屋不以为然。</div><div>怎么会没有呢?过家老屋说,辟如我们这些老屋,年纪大了免不了破这里烂那块,加上通风和采光都不好,好多屋主人都想拆了重建。像我家屋主人十几年前就想把我拆了建新房,好在有关部门不给办证,这事才黄了。要不,我们哪还能见面。</div><div>是啊,来家老屋也说,它家主人也想过将旧房拆了建新房,最后因规划、用地等证批不下来作罢。这都是政府加强了管理,我们才一直活到今天。</div><div>你们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政府加强管理也是有原因的。史家老屋说到这里打住,要睡觉去。</div><div>这可把过、来两家老屋给急的,说你不就是年龄大点经过的事多,卖什么关子?要是不讲,下次我们就不理你。</div> <h3>我讲还不行吗?史家老屋也是开个玩笑。不知你们还记得不,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同济大学古建系的吴光祖教授带学生来过这里考察测绘老屋?</h3><div>当然记得,他们还来过我们家呢。过、来两家老屋几乎同时回答。</div><div>到你们家才几分钟,只是随意看了看。史家老屋挺自豪地说,他们在我屋里才认真呢,又是量呀又是记,足足折腾了半天。我听吴教授说,这条古街和老屋是中国的古罗马,全国都很难找到第二条,回头建议县政府好好保护它。还说老房子坏了只能维修,而且要修旧如旧。</div><div>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说我家主人关系那么大,却怎么也办不到这些个证。</div><div>没有了人的打扰,三家老屋聊的非常起劲,不知不觉天黑下来。古街没有人走路,昏暗路灯下的街道寂静地让人害怕,大伙便散了各自回去睡觉。</div><div>近段时间过家老屋一直都是迷迷糊糊,没想到今天同史、来两家老屋聊天,给聊清醒了。想到古街上那么多熟悉的住户转眼之间不知了去向?还有自己会不会被拆了?就怎么也睡不着。</div><div>也不知过了多久,过家老屋总算睡着了。可睡着睡着,它忽然又爬了起来,朝门前望去。只见明媚的阳光下,古街焕然一新,往来的游人更是穿梭如织。史、来两家老屋经过维修,它几乎都认不出来了。回头再看看自己,华丽转身后只剩一点胳脉,这还是自己吗……</div> <h3>恰好此时走过来一群游客,其中有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指着过家老屋和它的上下家,用带有河口本地音的普通话说,我小时候在这条街住过,这个地方……</h3><div>老人的话还没说完,人群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抢过话去。老爷爷我知道,这个地方很有名的,三家老屋,一家姓史,一家姓过,还有一家姓来,合起来就是“史过来”。</div><div>小孩接着又说,老爷爷还写了一首诗呢,我念给大家听:人老总将往事怀/乡音未改鞋读孩/至今想起都好笑/隔壁邻相“史过来”。</div><div>哟!还有人记得我们,而且还传承到了下下一代,过家老屋心里一阵惊喜。心想能够如此此生也值了,于是安心重回床上睡觉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