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雷文琼从小生长在福建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畲族村,今天她就要出嫁了,听说她是嫁给本村的一个小伙雷乃荣。</h3> <h3>新娘的母亲今年50岁了,她是20多年前从水头村嫁到这里来的。出嫁,是畲族女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眼见自己的女儿就要出嫁了,她脸上流露更多的是一份感慨,当年出嫁的那份记忆离她并不遥远。</h3> <h3>母亲是这个山寨的媳妇,也曾经是别的山寨的女儿,作为山哈女人,她自然体会更深。新娘自嫁到夫家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一生中角色的重大转变: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姑娘一下转变为承载家庭命运的妻子、母亲和媳妇的角色。20 多年前,她母亲用传统和简朴的方式嫁到这里。现在日子好过了,母亲想在女儿出嫁时用畲族最传统的方式弥补一些她当年出嫁时的遗憾。</h3> <h3>按畲族最传统的婚俗,婚礼要经过“提亲、看寮、讨庚、合婚、压圆、回帖、下定、做表姐、做亲家伯、成亲、做头客”等过程,而新娘出嫁前都要进行哭嫁,一般都要哭上三天三夜,直到新娘的声音哭哑为止。今天是新娘雷文琼的嫁日,亲人们自然都要过来听听哭嫁歌,凑凑热闹。据说所唱的哭嫁歌主要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舅母》等。</h3> <h3>午饭过后,新娘按照畲族崇拜凤凰的传统,伯母开始为新娘梳妆打扮。梳妆时,先解开新娘雷文琼头上环状的姑娘发式,梳成已婚妇女的凤凰头。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前后两部,中间放一支长约二十厘米的黑布竹卷筒,用红线扎紧往上折,把整股头发从左到右盘绕于头顶,呈螺旋状,最后形成独具一格的盘龙状高髻。</h3> <h3>新娘头戴凤冠,身穿凤装,带着一生中最漂亮的面容和装饰坐在闺房床前。奶奶、母亲、亲人和邻居围在她的身边,新娘淡淡的喜悦里夹杂着浓浓的离别情愁,她牵着母亲的手,低着头,带着哭腔用畲族方言断断续续地清唱着听不懂的哭嫁歌,如泣如诉,叙说着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母亲和亲人们则不时与新娘对唱,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此情此景是我平生首次亲历,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却能将自己民族优秀的民歌口口相传,延续至今,不愧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h3> <h3>“噼里啪啦”,闺房外传来迎亲队伍的鞭炮声和鼓乐声。由迎亲伯、媒人、赤女、小童生、花轿队、乐队以及搬嫁妆的赤郎组成的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来了,而就是不见新郎的身影,听说畲族婚俗,新郎官是在自家等候迎亲的。</h3> <h3>一时间,鞭炮唢呐齐鸣,几个伴娘迎了上去与走在最前头的迎亲伯对着山歌,还嬉戏索要着“红包”,而闺房内更是哭声一片......</h3> <h3>新娘在奶奶、伯母和伴娘的挽扶下从闺房走到厅堂与胞弟开始举行分灶仪式。这时,大堂桌面上放着一碗米饭和一盘五谷,五谷上摆放着10几只筷子。只见新娘先吃了三口饭,再吐到一块红布内,据说这包起来的米饭带回夫家能让夫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姐弟俩吃了饭后再各自把筷子和五谷扔撒向厅堂......</h3> <h3>临近傍晚,出嫁的时辰到了。赤郎们突然冲进内房,双方经过打闹较量终于“抢”走了陪嫁品。在热烈的鞭炮唢呐声中,新娘在母舅的牵引下正式起轿了,后面排着许多送亲的族人。</h3> <h3>当花轿跨出门槛的那一刹那,母亲彻底地哭了。她当初嫁到雷家的时候,依旧是这样的场面,依旧是这样的传统仪式,时光一晃20多年,母女两代演绎了畲族女人不同的幸福。(王福平 文/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