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爨底下古山村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部的深山峽谷中,距北京市区90公里,距门头沟区政府所在地65公里,联通109国道。</p><p> 爨,读cuan,第四声,新文化运动之前实为一常用字。村口大石头上的“爨”字,为著名书法家杨再春所题。</p> <p> 游人可从地铁苹果园站乘892路公交车到斋堂镇,然后打出租车前往;也可以乘892路公交车到爨底下村口下车,然后步行约5公里前往。892路公交车约30分钟一班。</p><p> 自驾车沿109国道前行,村口有标志牌指示。</p><p> 景区目前收费35元/每人。</p> <p class="ql-block"><b> 爨底下村全景图</b></p><p class="ql-block"> 爨底下村的村域面积5.33平方公里,四面群山环抱,山脉起伏蜿蜒,气势壮观,山形奇异优美。聚落依山而建,呈元宝形,面积1万多平方米。村内有石墁主街一条和台上大街一条,村舍多四合院,高低错落,独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清代民居74套,689间。日军侵华时被烧毁的院落有21座,房屋92栋228间,有110间因年久失修,自然塌毁。</p> <p class="ql-block"><b> 村口党员活动室</b></p><p class="ql-block"> 我国著名的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说:“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藏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的內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珍贵之列。”</p> <h3> 活动室墙下立有两块牌子,一块为北京市人民政府2001年10月立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川底下古民居村落”,一块为国务院2006年6月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爨底下村古建筑群”。</h3><h3> 都是政府立的牌子,为什么一个写为“川”、一个写为“爨”呢?爨底下古山村位于明代“爨里安口”险隘谷下方,故因“爨里安口”而得名,1958年政府简化地名用字时改“爨”为川。个人认为这两个字的字意完全不同,地名用字为历史形成,有的虽难写难认,但不可随意更改、简化,以免引起混乱。</h3> <h3> 这是立在村口的爨底下村农家院信息表。村里大多数村民家都利用自己的院落开展农家乐旅游活动,信息表的公布便于游人就餐、住宿。</h3> <h3> 村口的影壁上张贴着有吉祥喜庆意义的联体字,如把“年年有余”、“五福临门”、“欢聚一堂”、“吉祥如意”等各自分别组合成一个字。</h3><h3> 影壁前是一个小广场,可以在这开展一些集体活动。</h3> <h3> 进村不远,可见高大的老槐树,伸展着绿色的枝干,掩映着古老的山村民居。</h3> <h3> 墙壁上,一个大写的“爨”字非常醒目。“爨”字共三十笔,为了记忆方便,当地人有个顺口溜:“興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很热,而爨底下村人全姓韩,取谐音(寒)则为冷意,冷与热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补。</h3><h3> “爨”字从字意解释为:1、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2、灶,烧火做饭;3、姓。</h3> <h3> 此处已经成为游人拍照的经典背景。</h3> <p> 游客拍照。</p> <p> 进村不远处,有一条通往山上观景台的石板路,路口的小桑树上结滿了红绿相间的桑椹。为了一览古山村全貌,我沿石板路向上行走。</p> <h3> 从高处观望,通往观景台的“之”字形道路清晰可见。</h3> <h3> 通往观景台的路边,有座小型的送子娘娘庙。庙内供奉碧霞元君娘娘,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主管青春、生育,除危济难,有求必应,是北京地区民间崇信的典型代表。</h3> <h3> 山路边,一棵柏树虽然树根暴露,身躯倾斜,仍然顽强地生长着。有意思的是,行人通过时不论高低贵贱,也都要为它低头。</h3> <h3> 此树虽然出生的委屈,却努力地向上,绿叶丛生,也不失为路边一景。</h3> <h3> 山上,生长着许多暴马丁香,一棵棵暴马丁香树开满了白色的小花,满山都充滿浓郁的花香。</h3> <h3> 暴马丁香,别名白丁香,具有特殊的香气,树形美观,耐寒耐旱,此树全身是宝,都可入药。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初夏开花,香气浓郁,花期月余。西北地区称这种树为“西海菩提树、佛门圣树”,因为真正的菩提树在那里很难成活,暴马丁香就被用来替代菩提树了。</h3> <h3> 从观景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山村的全貌。</h3> <h3> 古山村具有山水环抱的风水格局,山村龙脉清晰,气势磅礴,四神砂山环绕山村。最妙的是在祖山龙脉前的緩坡上生长着一座形状圆润耸拔的独立小山(村里人称龙头山),与龙脉主峰相连,犹如一条龙盘卧在村后,构成山村独特的风水格局。</h3> <h3> 在观景台上可以望见对面山上的关帝庙。</h3> <h3> 从观景台下来,原路返回,开始到村中参观。这是一座双店式四合院,集居住、商业、货物仓储及马棚于一体的组合院落,临街铺面均由四扇木板大门组成,俗称“板大门”。</h3> <h3> 从板大门向前不远,就是村里著名的“福”字院了,这是一座相当讲究的宅院,临街的建筑中,只有这座宅院前有影壁。</h3> <h3> 青山脚下,高台阶上,从侧面看大宅院也很壮观。</h3> <h3> 这是宅院的正门,在当地被称为有名的“福”字院。</h3> <h3> 福字院系韩氏从山西大槐树迁至爨底下,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至今最早的院落之一,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也是全村最完整的四合院。</h3> <h3> 门道的两侧墙上有一些老照片,这是主人与一些明星的合影,还有一些是在村中拍影视剧的照片。</h3> <h3> 进大门迎面的影壁上有一个大“福”字,福字里有三十朵梅花,有祈福纳祥之意。</h3> <h3> 这是关于影壁和“福”字的说明。</h3> <h3> 这是二进院子上房。</h3> <h3> 上房还保持着原有的陈设,看得出,院主人当年是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的。</h3> <h3> 出了“福”字院,临街有一四合客栈,门前一株大槐树浓荫遮蔽着老宅院。</h3> <h3> 四合客栈向前,是一个临街的古宅套院,外表低调并不起眼,我信步走去,进去参观一下。</h3> <h3> 门框上一幅红纸对联“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顺满门添百福”,横批“瑞雪丰年”,看得出主人追求的是一种平安、和顺的生活。迎面墙上写有韩姓家族廿代的名字排序,听名字就知道你是韩姓第几代,如第一世祖老二名韩甫银。</h3> <h3> 一进院子不大,但收拾得比较干净,院里摆了桌椅,供游人休息就餐。</h3> <h3> 里边小院摆着五、六张圆桌和一些圆凳,还有一些老照片。</h3> <h3> 推开二进院的一间房门,一块紫色的大石板铺在脚下,房主人介绍说,这是当地的习俗,取紫气东来之意。</h3> <h3> 在村中古风苑客栈旁,有一口已经废弃的古井,《迎春花》、《黄河绝恋》、《太极宗师》、《无言的爱》等多部影片在此拍摄。</h3> <h3> 这是距村口处不远的又一口古井,水井旁有一古老的石臼,这是一种原始的脱粒工具。将谷物放入坑糟内,以木杵反复捶打,去壳成米。我国先民使用石臼已有万年历史。</h3> <h3> 水井巳无水可用,井口盖上了铁篦子,一丛野花顽強地要探出头来,黄色的小花含苞待放。</h3> <h3> 村中又一处保持古老风貌的宅院。</h3> <h3> 临街的一处宅院名为河西小院,收拾得干净整洁,院门上的对联也描成金字:先生歸也小隱桃源,君子居之别開桂墅。院门前栽了鲜艳的红花绿草,令人神清气爽,院外还新建了餐厅,门窗不着油漆,散发着松木的香气,为游人提供了食宿的方便。</h3> <h3> 美术院校的学生在写生。</h3> <h3> 写生的学生休息啦,古山村这部分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我们面前。</h3> <h3> 古村中的一角。</h3> <h3> 山石垒砌的短墙下,一丛野花开得鲜艳,充满生命活力。我一下子想起了稼轩先生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h3> <h3> 这是村子主路边的一处山岩,俗称“斑马岩”,层理清晰的岩石层为不同时期积压而成的水成岩,局部隆起,岩层倾斜,形成了类似斑马条纹的倾斜岩层,为罕见的地质奇观。</h3> <h3> 爨宾客栈的老屋下有一盘石碾。</h3> <h3> 古老的石碾安卧在屋檐下,好象在向世人讲叙着山村悠久的历史。</h3> <p> 石碾,</p><p> 你曾经历了多少个昼夜的交替,</p><p> 你曾滾动了多少次沉重的身躯,</p><p> 你曾碾碎多少五谷杂粮的颗粒,</p><p> 如今你静静地躺在这里面壁,</p><p> 难道是说你的工作还要继续?</p><p> 不,其实你太需要休息休息。</p> <h3> 走在台上街,前面一面宅院的的老墙上,还完好地保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标语:“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好像在提醒人们:这个深山里的古村,也不能逃脱那场罪恶的灾难。</h3> <h3> 从正面看,有一堵短墙遮挡了标语。</h3> <h3> 临街的一面墙上,还可以看到“学大庆学大寨”的红色标语,没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难以明白这标语含义,墙下的一盘石碾,或许它还保存着那时的记忆?</h3> <h3> 沿村中台上大街行走,来至五道庙。五道庙位于全村最主要的交通节点处,传统的丧葬礼仪场所,内供五道爷。这是一座只有三面墙的单体房屋,五道爷面对着一面影壁式的短墙。</h3> <h3> 过去村民死后,由其亲属到此“报庙”,由“阴间”收纳,免为孤魂野鬼。五道庙的存在,代表着村民以孝为重的民风民俗。</h3> <h3> 五道庙的短墙上有个指示牌,标明前面不远有个财主院。</h3> <h3> 这就是财主院了,爨底下村门牌25号,由于门前是个窄胡同,无法拍到大门的全景。此处为全村扇面状民居的交汇点,也是全村规格最高、质量最好的民居建筑。</h3> <h3> 这是个非同一般的财主院,是巧妙利用空间的山村民宅建筑的典型代表。大门上有雕花木刻,门上油漆彩画虽然褪色了,仍可看出当年的风彩。</h3> <h3> 门洞两侧墙壁上,有题诗和壁画。</h3> <h3> 高台阶的正房上,挂有“民俗展室”的牌子,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村中的展室。</h3> <h3> 展室中除了对古村的历史、建筑、韩氏家谱、红色文化的文字介绍外,还陈列着一些实物展品。</h3> <h3> 这些实物大多是一些村民生产生活的用具,有些用具现在已不多见了。</h3> <h3> 在展室的外墙边,看似无路可行,然而你走过去一拐,后边竞豁然开朗,又是一个小院,让人有柳暗花明的感觉。</h3> <h3> 高台阶上一排五间正房,中间堂屋陈列着条案、八仙桌、太师椅,墙上挂有字画对联。这也是近年修复的,前几年我来时,记得房屋还比较破旧,也没有任何陈设。</h3> <h3> 旁边房子里摆着炕桌、被褥等。</h3> <h3> 出了财主院,沿着古老的石板路行走。</h3> <h3> 前边是一片老宅院。</h3> <h3> 位于全村最高处的一片老宅。</h3> <h3> 不远处就是村中的关帝庙了。</h3> <h3> 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枝叶正好挡住庙门。</h3> <h3> 关帝庙大门。此庙是村中集伦理教化、祈雨祭天、转灯游庙等多项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h3> <h3> 关帝庙内的香炉制作精细美观,上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 公元二零零六年九月二十六日”字样。</h3> <h3> 关帝庙正殿,关老爷坐像端庄肃穆。每年六月廿六村民祭祀龙神、八月十五举行谢秋祭天仪式也都在这里。</h3> <h3> 关帝庙的墙角处,一口铜钟被丢弃在地上,上边铸有“爨”字,看来也是近年来新铸的。</h3> <h3> 院墙边的墙头,一株小枣树的枝叶伸出来,白色的小枣花散发着清香。</h3> <h3> 关帝庙的大门外是一个六角形的凉亭,和远山相映成景。</h3> <h3> 从关帝庙观望山村。</h3> <h3> 从关帝庙下山,山脚下一处小院显得格外幽静。</h3> <h3> 院门上《鸿飚草堂》四个字为老舍之子舒乙所题。</h3> <h3> 院门对面的墙上,有一幅有趣的图画,由董鸿飚创意。图画上有几组文字,其中一句说,“爨是炉灶,飚是风箱,爨不离飚,飚不离爨。”'</h3><h3> 一天的参观,始于村口的“爨”字,也终止于离村口不远的鸿飚草堂的“爨”字,至此,我結束了今天的行程。</h3> <h3> 我曾于2005年、2008年、2010年、2017年几次来到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对这个古村落比较熟悉,也充滿感情,总之,还是和“爨底下”有缘吧。</h3><h3> 古村浓缩了数百年的民居文化,保护好北京的和全国的古村落、古建筑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历史将对我们今天的努力给予丰厚的回报。</h3> <h3> 爨底下村的白丁香开的正当时,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h3> <h3> 再见了,爨底下,我还会再来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