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中国少年报》是1978年11月份复刊的,那时候我们刚上三年级。最早接触《中国少年报》,还是在小学同学胡亚伟家。在那个信息匮乏的时代,第一次看少年报,一下子就被它的知识性、趣味性所吸引,后来强烈要求父亲给我订了一份,从此孩童时代多了《中国少年报》这个良师益友。</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还记得“动脑筋爷爷、知心姐姐、小虎子、小灵通”吗?“小红花、小刺猬”栏目肯定不会忘,“小实验”、“小制作”、“小魔术”、“小游戏”,“趣闻”、“博物园”、“小小电视台”,“连载故事”,“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还有“小读者来信”、“我们的队活动”、“我们的图画”等等,一提起来,大家想必会激发起许多的回忆。</b></h1> <h1><b><br></b></h1><h1><b><br></b></h1><h1><b> 《中国少年报》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报纸图文并茂,不像听小说评书还需要一些想象去构建那些画面。通过报纸,我们认识了青海湖中随地散落着又大又白的鸟蛋的“鸟岛”,树叉上、石头上、草丛中到处盘绕着蝮蛇的大连“蛇岛”,“人沉不下去”的死海,印尼爪哇岛上的“吃人树”,“毛孩于震环”,脑袋里有“电台”的人。小小的报纸确实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甚而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在阅读记录珍妮丛林之旅的“密林追踪”之前,我还分不清狮子与老虎。看过《博物园》栏目的“玻璃的来历”后,懂得了玻璃是由石英砂与苏打高温混合而成,尽管以后学习了许多化学课程,说句实话,对于玻璃的了解还是停滞在这个水平。瞧了 “怪雨”的报道,看到“小麦”、“鱼虾”甚至“银币”等等竟然能够从天而降,每当天空上乌云压顶时心中就常常有所期盼……不得不说,这都是拜《少年报》所赐。</b></h1> <h1><b><br></b></h1><h1><b><br></b></h1><h1><b> 《中国少年报》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她是我们的“精神伊甸园”,每周教室里多少个小脑瓜在巴望着报纸到达的日子。那时的新偶像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孤胆英雄“岩龙”,身残志坚、用嘴叼笔写字的无臂英雄也成了我们作文中多次引用的素材。《小刺猬》栏目“帽子,砖头……看电影”的讽刺多么具有现实性;《小虎子》“准备考试”男女生互不搭理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假话王国”里黑白颠倒,“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的强烈对比。一次次的阅读,让我们有过心驰神往,也让我们有过脸红心跳。每次阅读,都是一回充实的精神之旅。</b></h1> <h1><b><br></b></h1><h1><b><br></b></h1><h1><b> 《中国少年报》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报纸中的每次小实验、小制作等,常常引发一阵子内心的骚动。看了凸透镜点燃火柴的实验,可没有凸透镜哇,就用玻璃瓶底代替,玻璃瓶底中间厚周边薄,越厚越好,一试还好使,一帮子小伙伴到处踅摸玻璃瓶子,酒瓶、罐头瓶都是我们的破坏对象。看了“小制作”做显微镜,要用聚光小手电灯泡前端的小玻璃珠,家里的手电常常就莫名其妙地遭殃了,那时见到个手电就想瞧瞧是不是聚光灯,并且伴随着敲破灯泡的阵阵冲动。在水中用剪刀剪过玻璃的同学请举手?那也是一次小实验,反正我是没剪开,可能是我家的剪刀不太好使,要不就是找的玻璃太厚了。还记得“看日食”吗?那会儿几乎人手一个用烟熏黑的玻璃片。记得有几期报纸介绍两只手怎样作各种动物的“手影”,你看吧,一到晚上放电影试机子时,光才打到银幕上,刹那间会蹦出来各种各样的兔、狼、雁、鸭子。还记得报纸倡导种蓖麻后,一时间,上上下下都积极响应,不知其它地方怎么样,反正咱们老家那儿学校家中、屋前屋后种得都是那玩意儿。哈哈,由此可见,少年报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啊。</b></h1> <h1><b><br></b></h1><h1><b><br></b></h1><h1><b> 渐渐地订阅少年报的同学多了,跟这个朋友接触也深了,与之还有了互动。记着1980年好多同学都参加了那年的“暑期读报有奖比赛”,那时答题真是自己答,不互相抄,也绝不问大人。印象深刻的一道题,就是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车轱辘上的蚂蚁》这个寓言的主题,这个题目可不是直接能够找到答案的,“螳臂当车”、“蚍蜉撼树”、“不自量力”斟酌了好长时间,也没拿定主意。好像就这道题有疑惑,因此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答题后的一个傍晚,大队部的喇叭里喊起了“焦玉民、郭志峰、……到大队部拿信来”的声音,咱班大约八九个人的样子。遗憾的是我们那块儿的乡亲们并不知道“郭志峰”是谁,他们只晓得我的小名,那封信也没人帮着捎回来,所以大喇叭里反复广播了几回。 生平第一次收到信,内心很是有些小骄傲,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接受《中国少年报》的奖品,不,是纪念品,一个带有课程表的卡片。</b></h1> <h1><b> 以后,随着年龄增大,与这个老朋友也渐行渐远,那张卡片也成为最后的记忆,不过,与其交往的那些温暖时光却永远定格!</b></h1><h1><b> 这是我记忆中的老朋友《中国少年报》。</b></h1><h1><b> 你记忆中的《中国少年报》什么样子?</b></h1><h1><b>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