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人的普遍印象中,国内口味嗜辣的地方较多,都认为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其实,还有一个地方的人特别爱吃辣,那就是我们陕西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陕西人,尤其是关中八百里秦川西府一带的人,生来素以面食为主,吃面食往往是离不开油泼辣子给汤进行染色的。云贵川鄂湘赣等省的人,以大米为主食,吃米饭肯定要炒几个菜。他们往往是把辣椒干放在菜里去炒,当作一种佐料和配料,实际上很少直接食用。往往是菜吃完了,盘子里剩下干辣椒并没有吃,最后就倒掉了。但陕西人吃辣子不同与其他地方人,他们把红红的干辣椒磨成辣椒面儿,用煎油泼了之后抄在面食里吃,是真真切切的吞下去吃掉的。当二指宽的面条被辣子油染得通红,看一眼都能勾起食欲,吃起来香辣爽快。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陕西人吃辣椒的威猛程度,是远远高于云贵川鄂湘赣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陕西关中人通常把辣椒叫作“辣子”,日常各种饭菜讲的是色、香、味俱全。往往是清汤白水,没有辣子时,是勾不起食欲,吃不下去碗中饭的。必须用油泼辣子把饭的颜色染成红光油亮鲜艳,在视觉效果的作用下,就会激发味蕾,才会食欲大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活在关中八百里秦川上的陕西人,爱吃辣子随处可见。所有陕西餐馆或地摊的客桌上,都有盛放油泼辣子的碗碟或者罐罐,供食客随时加用。不管是餐馆里,还是路边小摊吃完饭后,扫一地的餐巾纸,都是浸润着鲜红的辣子油。吃完饭后,不管是中年人、青少年、孩童,还是蔫巴老头子、蔫巴老太太,还是油光粉面的靓丽女性,嘴角都是泛着辣子红油花。老头子、老太太,会抬起袖筒或拿粗糙的手直接抹去,靓女会低着头拿纸巾很优雅的擦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陕西本土的大作家贾平凹,在他的一篇文学作品里,有过这么一段很著名的话语:“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乱吼秦腔,捞上一碗嘫面喜气洋洋,么调辣子嘟嘟囔囔”。陕西人爱吃辣子到了如此的地步,那就是一种侵入骨子、潜入灵魂中的嗜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陕西大部分地区盛产辣子,以关中大平原西府地区的千陇岐凤扶眉六县最为集中。我的家乡岐山县,为前述六县之一,隶属宝鸡市管辖,那里大面积种植辣子。辣子喜水但不喜阴,家乡的土质及土壤结构很适宜辣椒生长。岐山辣椒具有颜色鲜红,辣味浓郁,表面皱纹均匀等特点。分为青、干两种,尤以干辣椒最为有名,研磨成辣椒面油泼后,为佐食佳品。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家乡80%的农户靠种植辣椒走上了小康之路,辣椒成为助力农民脱贫致富、日子过得愈发殷实的“钱串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岐山的线辣椒,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底育苗和移植,阳历八月底九月初左右才成熟。这时候辣椒一批批的由绿色变成鲜红、又长又细又直,密密匝匝地集结在一起,采摘时可以一把一把地捋,很是方便。由于岐山辣椒体形纤长,我们当地人称之为“线线辣子”或者“线椒”,区别于云贵川一带的“朝天椒、尖椒、狗头椒、短米椒”等其他品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辣子一红,乡亲们就开始一批一批地往回采摘了。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男女老少低着头、弓着腰,在辣子地里说说笑笑忙活着。每年阳历九月、十月的时候,商贩常常赶到村头巷尾,或者直接进入农户家中,大批量收购新鲜红辣椒,乡村到处是辣椒收购个体户家的烤炉在冒着黑烟。有时候,收辣子的商贩太多,有些人为了能抢收到更多的好辣子,尽快把车装满,常会把车直接开到人家的地头去。连里面的绿叶叶、辣子把把、没红透的半绿半红辣子(老家人叫做“屁红辣子”)都不用拣,直接扛出地头去过秤、装车,拉回家后送入烤炉加工,然后销往全国各地,家乡的辣子由此而声名远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销售出去之外,我们还会给自家留一些上好的鲜红辣椒,晒干了之后供一家日常的调味。妇女们常用细线把鲜红的辣子串联起来,然后挂在房前屋檐下去晒干。晒干之后的辣子,就会变得干瘦、拧巴,颜色成了暗红。等平时吃用的时候,把辣子串串取下来进行拆解,摘去蒂把,用剪刀剪成小段儿,在铁锅里用文火炒一下,最后放在石头碾子或铁碾子里砸碾成粉末状,封存在瓶瓶罐罐里,供以后做油泼辣子用。其实,除了干辣面之外,辣子制品花样还有很多:辣椒酱、炒六辣子(六是绿的意思,绿在关中方言里的发音和“六”相同)、腌辣子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府老家有句俗话:“牛吃枣枝图的扎,人吃辣子图的辣”。辣子虽然辣,但辣得有味、辣得过瘾。因此,陕西人常常禁不住那火红火红辣椒的诱惑,以至于将它视作“宝贝”了。陕西人不管是外出旅游、公差、求学,还是务工,若无辣椒,则食欲不振、茶饭不思。于是就想方设法弄些辣椒面,自己加工成油泼辣子来佐饭,或高价购买,或叫家人邮寄,或出门自带。陕西人去外地,一般吃不上像家乡扯面、biang biang面、臊子面之类的好面条,无奈时只有上餐馆吃大米饭和炒菜,但也都少不了点上几道带辣味的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陕西菜一直未能自成一系,未能荣膺中国八大菜系名录的榜单,但陕西人好辣,真正的陕西菜大多数也是辣味十足的。这也是川菜、湘菜相对于粤菜、鲁菜、杭帮菜、徽菜等,在陕西能得以普遍流行、受欢迎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以后,我离开家乡求学,毕业后就业,前后在多个省份的数十个地区工作过,吃不惯外地的饭菜。每次回家后临到出门上班时,都会带一些油泼辣子或辣子酱。在外地上班期间,常会在和一些朋友同桌吃饭,点菜的时候也会点带辣子的,有些不能吃辣子的人就苦不堪言了。我亲眼见过江浙闽沪、两广一带的朋友,在我的怂恿之下学吃辣子,结果被辣得吐舌头、流眼泪,不停地喝水。于是,我就说:“毛老人家曾说过,吃不了辣子就干不成革命,我们年轻人吃不了辣子就干不好工作,干不成事业……”,他们常被弄得哭笑不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辣椒辛辣刺激,维生素的含量极高,食用开胃助消化,发汗怯湿,促进血液循环,驱寒。 酸甜苦辣咸,饮食中的五味,其中最让我欲罢不能的莫过于辣了。我宁愿被辣哭,也要一边喊着“真香”,一边继续吃。在外地的日子,很怀念最具岐山人特色的两样灵魂吃法:“六辣子炒六洋柿子、炒六辣子夹死面饼饼”,很怀念岐山线线辣子那种辛烈余味绕舌,回味无穷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辣椒虽然好吃,但万事都得掌握好尺度和分寸,存在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吃的过量。若是吃多了,就会上辣嘴唇儿,下辣沟子窝儿(肛门)。存在阴虚火旺,患有心脑血管、消化道、皮肤疾病的人,医生都是千叮咛万嘱咐,治疗期间是不能食用辣椒的,否则病情会反弹、会加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我们陕西人能吃辣,高调澄清,严词正名。点赞陕西人的热辣豪爽性格,为家乡的辣椒代言。岐山线线辣子,驰名中外,享誉全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注:以上对线线辣椒种植、采摘、加工……的叙述,是印存在笔者脑海里二十多年前的记忆。辣椒生长过程中,需要提前育苗、需要打农药防虫害、需要大水浇灌四五次,是很劳累、很麻烦的一件事。由于时代变迁的太快,现实意义的农民在骤减,各家庭的劳动力相应也是锐减。加之近年来,塑料薄膜、浇灌用水、化肥、种子、农药……等,也在不停的涨价,以及农业技术、食物变迁、收购价太低、土地流转……等因素影响,线线辣椒的种植,在老百姓眼里成了费工费事、成本高利润薄的一项农务活。因此,进入新的千年后,老家只是小面积、小范围的种植,笔者所在的“河堡村”,已经看不到以前这种辣椒种植繁忙、热闹、喜悦的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2017.6.10写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省中小河流治理(沙琅江)重点项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