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br></h3><h3> 高考于我是30年前的事了,点点滴滴,往事如风。弹指一挥间,女儿业已大三。看今日无数学子举家以赴会战考场,其情其景触目惊心感慨良多。</h3><h3> 高考于我记忆沉淀的塘池里并无十分的波澜,于我数十载风雨经历的页岩中也不十分突显,于我人生紧要处最关键的几步是无庸置疑,但这也是基于以后理性的认识。</h3><h3> 也许是从村小学、乡初中、县高中一步步走来没有遇到过什么坎坷,而没有把高考看的过压,也许是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不看的过重,所以对于高考就是一次考试,只不过与全国各地的学生一起考而已,然后去太原或者外地上学罢了。</h3><h3> 当时文水中学从南至北是一排排平房,分隔两边;从东街南校门进来有两个操场 。东边一个小偏门可通医院后的校外体育场。校园路很窄,向北直达大礼堂。大礼堂虽陈旧却是唯一出类拔萃的建筑。宿舍在学校的紧后头,我们一个班二十几个男生住在大通铺的宿舍里,直到高考结束。</h3><h3> 考前一天二姐带着两瓶罐头来看我,也带来了全家人无言的鼓励和无言的期望。这是我高中三年唯一一次收到的特殊待遇,心里难受又感动,难以言表。</h3><h3> 那个时候家里穷,学校的伙食也差,要交粮票,每周回去都装一包母亲准备的干馍或是糖饼作为补充。菜汤里漂着油汗算见荤星稀饭里搅起虫子就是高蛋白,就那不早早地排队怕也吃不上。因此有了早上喝水充饥的难言,中午打赌吃馒头的趣事,半夜溜进灶房偷吃的苟且,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打饭时间食堂前面永远是最动人最喧闹的场景。因为打饭而打架是经常必然的节目。现如今父母为子女读书租房赁屋、陪吃伴读、车接人送俨然如皇子侍读,令人唏嘘不已。</h3><h3> 考试的情形没有清晰的记忆,紧张还是有的,特别是遇到不会做的题,嗡一下头就大了,一片空白。文理各有六门高考科目,政治很重要。填报志愿却十分清楚。考前填,中文系是一定的,学校就奔了风景名胜去,第一志愿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然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那时候没有什么一二三本之分,只有重点非重点的区别,本科大专中专的差异。学校有三个志愿,一般都选择服从分配。呵,这个原则竟然还指导了女儿填报志愿。然而命运不是想象,志愿也非愿望,我还是在省城完成了全日制最高学历。恢复高考十年之后的公元一九八七年,山西省文理本科录取线均为462分。</h3><h3> 毕业后回到县城迄今将满三十载。再度关注高考已是二十七年后女儿高考的事了。我没有太多压力于女儿高考同样也没有太多关注于女儿高考。一切顺其自然。我的着眼点放在志愿的选择与填报上。这才是较为关键的决定。女儿最终去重庆川外就读,如愿以偿。</h3><h3> 如今高考为六月的七号八号,气温不似以前七月流火,少了些许烧烤的滋味,然而社会高考的热浪着实让我瞠目结舌,需知,高考之后进入社会才会真正刻刻面对人生事业的种种真题考试。</h3><h3> 祝愿天下莘莘学子静待高考静待自己静待一切风雨来去。</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弘风2017.6.1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