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决定了红军军事战略基本原则,即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扩大红军。将军事部署和作战行动放在“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的基点上,把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随将中央与陕北的红军合编红1方面军(下辖红1和红15军团,约1.3万余人);将陕北安定第1纵队、宜川独立营、清涧2支队等地方武装整编、扩充,组建了红28、红29军及黄河游击师(红30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36年1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发“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31日,在延长县城军事会议上,研究和部署东征行动路线,组建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由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分别兼任总政委、总指挥、总参谋长。将红28、红1和红15军团分为左、中、右三路大军。2月17日,毛泽东签发东征宣言。20日,正式下达渡河命令:“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当时,黄河天险晋军筑3道防线,严密封锁。在北起河曲、保德,南到永和、大宁近千里的黄河沿线,晋军修筑高碉、暗堡等为第1防线,总兵力有4个独立旅;在濒临黄河东岸各重要城镇的三交、碛口、孟门、军渡、中阳、石楼等地,驻有重兵,构成阻抗红军向纵深发展的第2防线;依托吕梁山区的山隘要道,在中阳县关上村、隰县水头镇,分遣两个独立旅守备,构成阻击红军的第3道防线。同时,在沿河各县成立几个地方武装“防共保卫团”,并依照地形设立6个防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36年2月20日,晚8时,红1、红15军团从北起绥德沟口、南到清涧河口100里长的黄河岸线同时渡河,突破阎军防线,进入河对岸的山西吕梁境内,开始了东征壮举。3月31日夜,由刘志丹、宋任穷率领红28军在兴县罗峪口渡口登岸进入山西,参加了东征。红军突破黄河防线后,胜利进击,红1军团连克中阳县的三交、留誉,进逼中阳县城;红15军团进占石楼的义牒,直趋石楼县城。两个军团在接连取得中阳关上大捷、石楼蓬门大捷后,于3月上旬会师孝义县兑九峪以西的大麦郊地区。3月中旬,红1、红15军团在孝义兑九峪重挫阻截之敌后,根据东征总指挥部的命令,以吕梁为战略中枢,兵分左、中、右三路,实行新的战略,宜传发动群众,大力筹款。红15军团为左路军,向东挺进,由孝义经汾阳、文水、交城,直逼太原近郊的晋祠,尔后转向西北,一直打到岢岚、岚县;红28军和红30军为中路军,在中阳、石楼、吴城等地活动,牵制晋西方面的晋军;红1军团和红15军团81师为右路军,直插汾河流域,沿同蒲铁路两侧南下,围困或攻克了霍县、赵城、洪洞、襄陵、侯马等城镇。当时,阎锡山阻截红军遭到惨败,手足无措,坐卧不宁,急电蒋介石派兵增授。此时,早欲插手山西事务的蒋介石立派出10个师,号称15万大军,由同蒲路向北、正太路向西,分两路入晋,并在太原成立了晋陕绥宁四省剿共总指挥部,陈诚任总指挥。阎锡山也派出5个师和2个旅由晋中向晋西地区围堵。同时,蒋介石命驻黄河以西的国民党军队沿河北上,扰乱红军后方,意图卡住黄河渡口,包抄红军后路,阴谋将东征红军消灭在山西境内。面对蒋、阎“不与外敌仇,反以国人恨”之倒行逆施,中共中央为避免大规模的内战,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果断地将东征红军撤回陕北。5月2日至5日,红军分别由清水关、永和关、铁罗关、平渡口、辛关渡、于家嘴等渡口跨过黄河,回到延长、延川、永坪等地休整。吕梁地区的地方干部和游击队员也随同红军西撒,到达陕北。5月5日,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向国民党政府及全国各界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宜告红军东征胜利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红军东征,击溃了晋军30多个团围追堵截,转战山西50余县,歼敌13000余人,俘敌4000余人。红军东征扩大红军8000余名,组织地方游击队30多支,建立了县、乡、村苏维埃政权,发展了党的地方组织,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革命火种。1936年5月14日—15日,中共中央在延川县太相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对红军东征胜利的意义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5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总部回到瓦窑堡,历时117天的渡河东征胜利结束。东征是宣言书、东征是宣传队、东征是播种机,红军东征作为一次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奏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序曲,为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把山西作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奠定了历史性基础,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为记载、铭记和纪念红军东征这段光辉历史,在山西交口、石楼、柳林和永和4县建立了红军东征纪念馆。这些纪念馆,目前已成为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东征期间,1936年2月20日,红军东渡黄河,经石楼进入交口,到4月27日离开,在交口(交口县1971年组建,时属地分别归孝义、隰县、灵石)征战62天;1936年3月2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机关从石楼县马家庄出发,翻越吕梁山进驻隰县(今交口)水头镇后水头村,至4月25日离开,期间3进3出,在交口驻扎42天。可以说,交口是红军东征时驻扎时间最长的县,也是红军东征在山西建立的最重要的根据地和战略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 交口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位于交口县桃红坡镇大麦郊村东山坡,其建筑是在一个叫“城门里”的宅院里。距交口县城25公里。这里曾是红军东征时的总指挥部所在地,中国工农红军在此留下了光辉的革命斗争史诗。现在这里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交口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其建筑座北朝南,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三进四合院,也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晋西民居建筑。</p><p class="ql-block"> 这个三进四合院原是大麦郊一家任氏地主的宅院。修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纵观整个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平分。南北长40.7米,东西宽35.3米。共有窑洞37孔,房屋18间,是一处古朴典雅的三进四合院落。古院随山就势建造,古人将山坡整理成不同高度的三个平台。一个平台一进院落,层层递进,一院一景观,整体建筑上有机结合,自成一体。平台下建窑洞,平台上建阁楼。这窑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楼房高雅秀丽,错落有致,颇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走近交口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楣上悬挂的醒目的杨尚昆同志题写的“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匾额,驻足欣赏,令人敬仰。</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院内,环顾四周,一进院北正中的窑洞是毛泽东旧居。南房是政治局会议会址。左右窑洞是警卫部队的住宅,已作为陈列室,存放着红军东征的一些资料和实物。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是其他领导同志的住处。二进院为警卫部队驻扎。西窑洞为彭德怀、杨尚昆旧居,东窑洞为林彪旧居,北窑洞楼上二层为电台。</p><p class="ql-block"> 在大院厢房上建有阁楼与四周高墙相连,是大麦郊村建筑物的制高点,站在这里可以远眺近望。登斯楼也,大麦郊新村新貌尽收眼底;登楼处也,寻找红军的足迹,寻找血与火的骄傲。我静静驻立在阁楼一隅,将缅怀与敬仰浅浅铺开,虽风烟早已散去,但在季节的葱茏里,在悄然逝去的年轮中,仿佛能听到当年那隆隆的枪炮声、战马的嘶叫声,也仿佛看到了耀眼的五星军帽、飘扬的五星红旗......</p> <p class="ql-block"> 现在,让我们将时光追朔到1936年。时年2月21日,党中央为建立和实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红军有生力量。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东渡黄河,开启了红军东征征程。3月3日,毛泽东率总部从交口县后水头动身,经交口、腰庄、辛庄、高庙山、山底、桑后峪、南河里等村,徒步行走70华里,顺利到达了大交口县大麦郊村。毛泽东主席在这里住了14天。3月8日,毛泽东在一进院南厅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和各军团首长及中央其他负责人。在这次会上,毛泽东主席全面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及时调整了东进抗日的战略部署。同时还部署和准备了“兑九峪大战”作战计划。会议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兑九峪一带打一场大战,一举重创阎军,从而扫清东进抗日的道路。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为红军东征胜利作出重大而重要的英明决策,也是红军东征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记录着当年红军东征那场宏伟壮阔的历史壮举:2月25日,东征红军取得了关上(今中阳县)、蓬门(今隰县西北)之战大捷,击溃了晋军在吕梁山区设置的“中间阻碍地带”,取得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地位。红军1军团和15军团两大主力在孝义县大麦郊村(今交口县桃红坡镇)胜利会师。3月8日,中共中央在大麦郊“城门里”院南厅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研究分析了东渡黄河以来的政治军事形势,调整提出了东征战役的战略部署,研究制定了兑九峪战斗部署,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方面军首长等约30余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宋任穷、王首道、郭述申等参会。毛泽东同志在给各军团首长下达任务时又强调指出,由于阎军向我逼近,如不打退阎军进攻,我们就无法立足晋西,所以我们必须集中两个军团的力量,给阎锡山一个沉重打击,而后就可以兵分两路,各撒一网,宣传群众,扩充红军,筹集物资,为抗日作战准备力量。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使广大指战员进一步明确了兑九峪会战的战略意图:既不是攻城略地,死打硬拼,也不是消极防御,步步为营,而是要实施分兵发动群众,创立吕梁山根据地,在吕梁山区站稳脚跟,有计划的重创敌军,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扫清东进抗日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3月8日,红军主力在长达10公里的兑九峪谷地布下了一个三面埋伏的袋形阵地,静候敌军自投罗网。3月9日,毛泽东来到冯家港村,住在冯枝旺院内。当时由于阎锡山的反动宣传,当地老百姓害怕红军躲到了山里,毛泽东速派红军战士们逐个把老百姓找回来,并向讲解共产党和红军抗日救国的主张,亲切地告诉老百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来到这里是为穷人做主的,是到前线去打日本鬼子的,消除了老百姓的疑虑。此时,晋军左右两翼摆开决战架势,企图在兑九峪一举全歼东征红军。3月10日凌晨,兑九峪战斗打响后,毛泽东经大麦郊、西宋庄、赵圪垛、城北沟范石滩行程30多华里,到达兑九峪会战的前沿阵地—郭家掌村,住在郭维喜家正中窑。毛泽东亲临金斗山指挥部,与彭德怀等指挥了兑九峪战斗。几十里长的山沟里,到处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红1、红15军团主力从西、北、南三面向由东向西进犯至兑九峪、阳泉曲、柳湾一线的晋绥军杨效政第二纵队、李生达第三纵队发起猛烈攻击。此时,敌预备总队王靖国部、第四纵队孙楚部也赶来增援,总兵力达到15个团之多,人数和装备远远超过了红军,战斗从佛晓打到黄昏。此战,红军击溃了敌人2个纵队,歼敌近3个团,鉴于敌众我寡,一时难以消灭敌人,红军主动撤出战斗,随后阎军也撤至孝义、汾阳一带布防。兑九峪之战,成功地将敌人阻击到兑九峪以北地带。</p> <p class="ql-block"> 兑九峪战役后,针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特别是阎军针对红军开展决战等严峻形势,3月12日,毛泽东在交口大麦郊主持召开了红1、红15军团以上领导干部会议,作出红军兵分三路,转战山西南北的重大决定:“中路军”由毛泽东亲率红军总部和特务团及黄河游击师组成,转战交口、隰县、石楼、永和一带,牵制晋西方面之敌;“右路军”由红1军团、红15军团81师组成,向霍县出击,随后沿汾河和同蒲铁路南下作战,伺机向晋东南发展;“左路军”由红15军团的第78师、第75师主力和军团直属队组成,向灵石佯攻,掩护主攻部队南下,北上直逼太原,向晋西北行动,并掩护红1军团南下。3月16日,由红15军团率先行动,围攻灵石县城,作出包抄汾、孝之敌,突破同蒲路的态势,掩护1军团南下行动。3月18日,凌晨又从灵石县文殊原、北庄一带进入介休县义棠镇郭壁、师屯南、师屯北地区,从虹霁桥强渡汾河,歼灭白秃山之敌—晋绥军第141师1个连,占领义棠火车站。同日,红1军团攻占南同蒲线枢纽—南关车站,将同蒲路拦腰斩断,而后星夜兼程,长驱向南,包围洪洞、赵城,奔袭临汾。4月1日,攻占了襄陵县站。红15军团穿越同蒲铁路,突破汾河堡垒防线,转战汾阳、孝义,围困交城、文水,先头骑兵连抵达晋祠、小店,直逼太原。在红军东征史上,这一重大军事决策对于红军摆脱不利困境,掌握战场主动权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史称“大麦交分兵”。 红军所到之处大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积极筹款扩军。从3月中旬到4月底,在短短1个多月里,红军筹款40万元,扩军7000余人,组织地方游击队20多支,创建了20多个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山西播下了抗日革命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 红军东征在交口期间,1936年3月17日至20日,毛泽东到达西庄村,住在“麟厚堂”正窑中,一边指挥中路红军抗击阎军,一边指导红军在双池一带开展地方工作。在此期间,交口有1000多人参加了东征红军队伍,如解学恭、赵家声、冯克武、郭万胜等杰出代表。同时还组建了“工农红军晋西游击支队”。令人难忘的是,在红军进驻西庄后,当地原有一口小水井不够食用,为解决红军和老百姓间吃水燃眉之急,毛泽东指挥红军战士在村东沟挖了一口清泉井,被老百姓尊称的“幸福泉”。1936年3月21日至4月25日,毛泽东及红军总部机关共在康城镇驻扎18天,其间3次离开又返回。在西庄、康城及石口驻扎期间,在康城上仙村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晋西会议”。张闻天主持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邓发、凯丰、张浩、彭德怀、林伯渠、杨尚昆、陆定一等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传达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分析了国内外形势,讨论了政治、军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等问题,张闻天作了政治报告,毛泽东作了关于行动战略方针报告。1936年3月22日、4月7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在交口曾两次路居石口村。4月25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机关由交口康城镇经隰县庞派里、蓬门向永和县桑壁镇进发。4月27日红军后卫部队撤离交口,从康城镇向永和进发,5月2日,毛泽东从永和清水关回师西渡,5月5日红军全部渡过黄河,宣告红军东征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 峥嵘的岁月锻造着辉煌的历史,不凡的年代铭刻着难忘的回忆。红军东征的战火硝烟虽已飘逝83年了,但其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如同深窖的老酒,日久弥醇。我们对红军东征的纪念,不仅是她完成了“扩红、筹款、赤化”三大任务,而是根植于交口人民心底的那种对“红色”眷恋的情结、对革命历史的深切缅怀以及对红色遗迹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 交口虽不是革命圣地,但也是革命重地。交口是沟通晋西南的重要通道。红军东征军的到来,交口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那拥军、爱军、参军的军民鱼水之情让人缕缕回味。红军东征这段历史,是交口人民亲身经历的历史。她虽不是最輝煌的历史事件,但深深的印记在交口人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2012年电视剧《红军东征》的上映,使纯朴的交口人民对足下这块土地更加爱恋,对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更加追寻,更增添了交口人民对红军东征历史的回味、追踪、爱戴。因为东征精神已成为交口精神的渊薮,掘之不尽,永葆着灿烂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重走东征路,参观路居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秉承遗志,发扬广大,让东征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一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4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