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揭猛 中华揭氏始祖,名宦,原名史定。汉文帝已卯年(前162年)十一月十六日子时生,北方人,史焕公之长子。据《史记》、《汉书》记载,西汉南越国最后一位揭阳县县令,西汉南海郡揭阳县首任县令。《汉书》称之揭阳定、安道侯。</h3><div> 汉建元元年(前140年),以护驾将军随王恢出豫章,兵未逾岭而东越降兵。翌岁便是武帝元光元年,又承命随严助往谕南越,为越胁令揭阳,而险据中国之喉吭。,守疆、保土、体恤民众,长达二十余年。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相吕嘉获悉严助,王恢主战已戮,遂叛越主,杀死越国王赵兴,王太后及汉朝使者,而东越兵临揭阳,暗中与南越勾结。是年秋天,汉武帝派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平南越,史定为使粤东免遭战祸,挈众属汉,协助汉军杨仆军,南下平定南越,随后协助杨仆东征东越,收平两越。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旌其忠勇,封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见《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成为中国揭氏开基第一代。</div><div> 汉武帝平定两越后,将南越图划为9郡,揭阳为南海郡所属,猛公封侯赐姓后,受命首任揭阳县县令。从此,岭南地区进入国家版图,汉文化直接进入,揭阳地区开始有了隶属于中央政权的县郡建置,至今已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揭猛(史定)不仅是揭姓始祖,也是《史记》、《汉书》记载的汉武帝时期,为国家统一立下了卓越功勋的一位先贤。</div><div> 揭猛及其家族历史,已为史学家考证、认定。揭猛已被列入广东历史文化名人。</div><div><br></div> <h3>揭猛研究会猛公画像课题组重画的猛公像</h3> <h3>座落在江西抚州名人雕像园的猛公雕像</h3> <h3> 与始祖猛公有关联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h3><h3><br></h3><h3> 汉武帝平南越</h3><div> </div><div> 约前113年,南越国王赵婴齐病死,太子赵兴即位,其母樛氏成为太后。时赵兴年轻,樛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实权实际上掌握在丞相吕嘉手中。<br></div><div> 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遣安国少季等到南越,渝令南越王、王太后入朝,同于内地诸侯。并令卫尉路博德屯兵桂阳接应。南越王赵兴、王太后穋氏主张归汉。南越相吕嘉极力反对。</div><div> 元鼎五年春(前112年),吕嘉遂反,杀南越王、王太后及汉使。 武帝令韩千秋率军2000入越欲诛杀吕嘉。韩千秋的军队进入南越国境内,南越人佯装不抵抗,离番禺40里之处,南越突然发兵进攻韩千秋之军队,并全部消灭。汉武帝闻讯后,下达了出兵南越国之诏书。 </div><div> 是年秋,汉武帝调遣汉军10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第一路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兵从桂阳(今广东连州市)沿湟水(今广东境内的连江)直下。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从豫章郡过横浦关沿浈水直下。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两个归降汉朝的南越人郑严和田甲分别为戈船将军和下厉将军,率兵从零陵(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北)出发,五路军队直逼南越国的都城番禺。与此同时,南越国属下各郡县包括苍梧王赵光,桂林郡监居翁,揭阳县令史定等皆应汉武帝之诏,挚地归汉,并带兵分别参与各路军进攻南越国。揭阳县令史定协助杨仆南下进攻南越国。</div><div>是年冬天,即前112年与前111年之交时,杨仆率领精兵,抢先攻下寻峡,然后攻破番禺城北之石门(在今广东广州市内),挫败南越国的先头部队,又率领数万大军与候路博德之军队会师。两路军一同进军。杨仆选择有利的地形,将军队驻扎在番禺之东南面,天黑之后,杨仆率兵攻进番禺城,放火烧城。路博德则在城西北驻军,派使者招降南越人,南越人久闻路博德的威名,于是纷纷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时分,城中的南越国守军大部分已向路博德投降。吕嘉和赵建德见形势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领几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路博德派兵追捕,赵建德、吕嘉被擒获。</div><div> 前111年春,吕嘉、赵建德先后被汉军处死。其后汉武帝还在益州郡设立嶲唐(今云南永平县西北)、不韦(今云南保山市东北)两县,将吕嘉的子孙和宗族迁徙过去,以绝南越后患。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后,将南越国领地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前110年,杨仆率军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属广东)渡海,占领了海南岛。汉朝将其设为儋耳、珠崖两郡,和前面七郡同隶属于交州刺史部。至此,长期处于半割据状态之南越国归属汉朝,南越国之乱平定。</div><div> 注: 苏过《史揭合序》载:“元鼎六年,南越相吕嘉闻助,恢主战已戮,遂叛越主,杀中国使,而东越兵临揭阳,史定以宗教聚储苔者,挚地归汉,收平两越。” </div><div><br></div><div><br></div> <h3>座落在广东揭阳揭阳楼流芳阁的猛公汉白玉雕像</h3> <h3> 一、 汉武帝</h3><div> </div><div>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7月14日-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div><div> 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div><div> 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为其整体正面形象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前89年),刘彻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div><div> 注:苏过《史揭合序》。“武帝(汉武帝) 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候。</div> <h3>族谱办公室猛公像</h3> <h3> 二、吕嘉 </h3><h3> 吕嘉,南越国丞相,越族人首领,被称为越众酋师。传说吕嘉本是西瓯的酋长,少年时曾接受中原汉化教育。赵佗建立南越国以后,为巩固后方,积极拉笼当地土著,把吕嘉调升中央,封地置产(今顺德大良),并任命为丞相。吕嘉积极推广中原文化、先进农耕技术,促进了岭南的越、汉民族融合,使南越国壮大,甚至可与汉朝一度抗衡。吕嘉连续担任三代南越王的辅臣,权倾一时。元鼎六年(前111年),吕嘉杀掉主张归汉的南越王赵兴,与中央朝廷抗衡。同年,被汉军擒杀。</h3><div> 注:苏过《史场合序》。“南越相吕嘉闻助,恢主战已戮,遂叛越主”</div> <h3>揭猛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揭氏族谱编委会名誉主任揭晔为族谱办题词</h3> <h3>国家司法部原部长、本家外甥邹瑜为中华揭氏族谱题词</h3> <h3> 三、王恢</h3><div> </div><div><br></div><div> 王恢(?-前133年),西汉大臣,燕国人。边吏出身,后任大行令。他反对向匈奴和亲。元光二年(前133年),在他的建议下,汉武帝派他为将屯将军,和韩安国、李广、李息、公孙贺,率军在马邑诱敌伏击匈奴。事情败露,匈奴撤退。王恢为保全师,没敢追击。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王恢率军追击,又虑为所败,引用罢归。汉武帝怒其不出击匈奴辎重,欲诛之,恢自杀而死。</div><div> 注:苏过《史揭合序》,“史焕长子,定于建元六年以护驾将军随王恢出豫章。兵未逾岭而东越输服。又奉命随严助往谕南越。”</div><div><br></div><div> 四、严助</div><div> </div><div><br></div><div> 严助本名庄助(?-前122 ),西汉人,《汉书》为避东汉明帝刘庄的讳,把庄助改称严助。会稽郡吴县人,严(庄)忌之子,也有人说他是严忌的族子。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郡举贤良方正,深受武帝赏识,擢为中大夫,参事最为力。常与东方朔、司马相如、吾丘寿王等大臣商辩朝政,撰写文稿,最得武帝信任。建元三年,闽越发兵攻东瓯。东瓯告急,太尉田蚡准备置之不问,严助驳田议,主张出兵援救东瓯。武帝派助以节发兵会稽,浮海相救,平定了局势。建元六年,闽越王郢兵进南越,武帝再派助发援兵,并使闽越降汉,自此,东南边疆得以安宁稳定。因功出为会稽太守,被称赞为“会稽贤守”。后侍于内廷,为武帝文学近臣,每逢有异事,武帝命作赋颂。元狩元年(前122),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衡被告谋反,因为他与淮南王刘安交好,受牵连被诛。严助富文采,是著名辞赋家,着有《相儿经》、《严助赋》等赋35篇,书已不传。唯存《谕意淮南王》及《上书谢罪》文二篇。《汉书》有传。严助墓相传在今浙江嘉兴市城区嘉兴辅成小学校园内,又称严将军墓</div><div>注:苏过《史场合序》,“史焕长子,定于建元六年以护驾将军随王恢出豫章。兵未逾岭而东越输服。又奉命随严助往谕南越。”</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