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记忆相恋

如心

<h3>  一生最美的时光是高中和大学,一切甜蜜的、美好的、苦涩的和尴尬的记忆就在眼前。就像我同学说的:"四十年的时间短吗?不短,可记忆又是那么清晰。长吗?不长,就在昨天。"青春永远在记忆中。</h3> <h3>高中篇</h3> <h3>  我是六零后幸运的一代,尽管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岁月里,但襁褓中的我在妈妈精心呵护下,没饿着。尽管上学时是文革时期,不重视教育,但我却赶上了改革开放,在即将毕业之时恢复了高考,并有幸参加了两次高考。七八年是中学毕业,那时是九年一贯制,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没考上。同时鞍山一中变成重点高中,在铁东区招生,就考进了一中,那时不叫高中,叫十年,这样我也就有幸成了改革开放后鞍山一中的第一届高中生了。</h3> <h3>鞍山一中</h3> <h3>  三楼东北角是79.2班教室,这里有我许多美好的回忆。<br /></h3> <h3>1. 分班</h3><h3><br /></h3><h3> 不知愁的年龄在一中度过了一年的时间,记得进一中不长时间就考试分班,就是现在的79.2,考试分班是为了老师更好的、有的放矢的安排课程的深度和进度,2班是那次全学年考试成绩排在第61到120名的。79.2的同学们,我们可以在这里小骄傲一下吧,全学年约有八九百人。</h3><h3> 分班后第一天到校的场景我还历历在目,大清早跑到学校,按照二楼走廊上的名单我找到了教室,座位是自己找的,丽丽是我在一中时的邻班同学,她在10班,我在9班,我俩家住的也不远,丽丽家兄妹极聪明,她哥哥七八年就考入大连工学院,在我家那一带很有名气,我很早就认识她,于是就和丽丽坐在一起了。</h3><h3> 班主任是个中年女老师,中等身材,说话细声细语的,很好听。老师进教室看了一会说:"我们班是女生少那还是都藏起来了,怎么看不见几个女生啊?"当时是按分数分班,没考虑男女生比例,60个学生,14个女生,可也是让老师看不见啊。接着老师开始点名,点到一个名字的时候,有两个人同时答到,老师又点了一遍,还是两个人回答,老师似乎有点不悦,把答到的叫了起来,发现确实是两个人一样的名字,于是老师就按个头大小把二位区分开来,同学们一直叫到今天。</h3> <h3>2. 备考 </h3><h3><br /></h3><h3> 高中的生活很紧张,也很枯燥,年少的我是不能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的,记得改革开放后,文革前的禁书也开始出现了,每天晚上电台有半个小时的小说联播节目,当时正在播《青春之歌》,家里是一定不会让我听的,得复习考试呀,但邻居家播放,我就跑到邻居家窗下听,妈妈发现了就会说:"快去看书吧,明天考不上大学就得怨林道静,都是她把你给耽误了。"我就央求妈妈,就半个小时,马上就完了,我保证能考上大学。就这样在和妈妈的抗争中每天可以有半个小时来听广播小说。</h3> <h3>  高中的一年里,每天就是做题,模拟考试,再做题,再考试。因为有晚自习,下午下课后,回家吃饭、我家离学校特别近,妈妈每天都会想尽办法给我做点吃的,我记得最深的就是龙抓猪,妈妈是个极乐观极风趣的,名字是她自己起的,就是疙瘩汤加粉条,做的也不多,我有时还会带我的好朋友回去吃(因为她家离学校很远),我俩谁也吃不饱,现在想想,我也挺不懂事的,我们就在这有苦有甜的日子里迎来了高考。 &nbsp;</h3><h3> 我们的考场在七中,要坐电车到解放路,再走一段才能到。有几次考完了出了考场看见老师在考场外等我们呢,老师会关切地问问考的好不好,然后再安慰大家,下一场好好发挥,不要紧张等等,那时老师多好,多负责,三天的考试瞬间即逝,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h3> <h3>3. 选自愿</h3><h3><br /></h3><h3> 等待的日子真难熬,每天在家里也不出屋,怕人问考试的事,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从那儿搞到一本手抄的《第二次握手》,以前从来没见过描写爱情的书,又正是青春少女时,爱不释手,可是看完后要还的,于是就开始抄写起来,每天汗流浃背坐在写字台前抄,比考大学卖力气多了。由于是手抄本,字迹龙飞凤舞的,我也就是照葫芦画瓢的抄,愣是把男主人公的名字竺可桢抄成了篮子贡,一直到这本书正式出版我才知道的。</h3><h3> 终于等到分数下来了,成绩虽然不理想,不够重点院校,但怎么说也能上大学了,在选择自愿时,和家里发生了极大的分歧。我的理想是当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自认为我有这份天赋,我在中学时就能给同学讲题,据她们反应比老师讲的明白,但家里坚决不同意,说如果我去念师范就不让我上大学了。他们想让我学医,可我不喜欢学医,整天和病人打交道,愁眉苦脸的。当时环保是个新的学科,听起来很现代,又觉得很有发展前景,终于和家里意见达成了一致,报辽宁大学生物系环境生物学专业,我欢天喜地的开始了入学准备。</h3> <h3>毕业时和老师合影</h3> <h3>  79.2考上大学的女生和耿洪瑞老师合影。我们耿老师对我们非常好,像妈妈。</h3> <h3>大学篇</h3><h3><br /></h3><h3> 辽大的入学日期是9月18日,辽大开学的晚,其他同学大多已报到入学了。没告诉我最好的朋友什么时候走,一个人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妈妈的不舍,带着向往和梦想静静的离开生活了十七年的钢城。</h3> <h3>1. 入学</h3><h3><br /></h3><h3> 第一次一个人出门,还真有点忐忑不安。好在路途不远,两个小时就到了沈阳南站,下车先到行李处取行李,负责发放行李的也是个年轻人,看看我,又看看我托运的行李,猜出我是来上学的新生,问了一下哪个学校就直接帮我把行李推过去了。我真的很感激他,否则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一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就得到一个陌生人的帮助,一下就让我喜欢上这个城市,直到今天我仍然对沈阳情有独钟。</h3> <h3>  坐着辽大接新生的车,直接就到了生物系的宿舍(八舍),报到后就上楼放好行李和其它同学相约去打水和领饭票。记得和我一起去的是大连的和丹东的女生,我们很紧张,辽大校园很大,光宿舍楼就有十几栋,外加幼儿园,校医院,学生食堂三个,教师食堂,水房,浴池等等七七八八,我们很快就走丢了。有点像韩新月入学第一天的感觉,只不过韩新月还为住上铺还是下铺纠结一番,而我们的名字直接贴在床头上了。</h3> <h3>2. 校园</h3> <h3>  正式开学的第一天,我们班的辅导员带我们参观了学校的教学区。辽大一共有九个系,根据每个楼里的系我们称它们为,理化楼、外语楼、数学楼、哲经楼等,并重点介绍了哲经楼和图书馆。</h3> <h3>哲经楼</h3> <h3>  卓尔不群的哲经楼是辽大最古老的建筑,1952年建成,曾经是东北财经学院的前身。我记得辅导员告诉我们,这是苏联老大哥给设计并参与施工的,原计划是五层楼,因为大哥和小弟闹了矛盾,结果老大哥撤走专家,销毁图纸,没办法,也就盖到三层就草草收工了。尽管如此,这座欧洲风格的俄式三层楼也是辽大地标式建筑了。</h3> <h3>  哲经楼的后身,随意摆放的奇石装点着碧绿草地,参天的大树给学子们带来丝丝清凉,幽雅安静。即是读书的好地方,也是个谈情说爱的好地方。</h3> <h3>  我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认真的参观了图书馆,图书馆也很好看,大气。三层半的楼房,说三层半是因为第四层只是在中间位置高出一部分,就是一个大房间,学生看书复习的地方。一楼和二楼是储书室,三楼也是阅览室。</h3><h3> 辅导员立刻就给我们每人办了个图书证,每个证可借五本书,中间还了还可以再借,放假前还回图书馆。</h3><h3> 说到这想起了一件事,我们系78级一个同学用其他同学的图书证借了许多书,快放假的时候图书馆通知还书,他们很惊讶,没借呀,去图书馆查借阅卡,通过核对签名的笔记,猜出个大概。回到宿舍,打开了这个人的箱子,找到了书,于是就在班级里开了批斗会,还准备通知学校开除他。班里一位老大哥出来为他说话,意思是偷书不算贼,如果通知学校,他的前途就毁了,同学一场也是缘分,原谅他这一次,他会终生感激大家的。</h3><h3> 这件事儿是我过了很久才知道的,原来世界是这样的,不是非黑即白,要学会宽容。</h3> <h3>79环保同学图书馆门前留影</h3> <h3>3. 我和夏 </h3><h3><br /></h3><h3> 七十年代末期还是供给年代,同学们都是拿着发下来的饭票吃饭,大家吃的都一样,早餐一个玉米饼、一碗玉米面粥、一块豆腐乳;中午二个玉米饼、一碗白菜汤;晚饭一个玉米饼,还是玉米面粥加一碟小咸菜。每周三中午大米饭,周五中午包子。这包子是第一口吃不到陷,第二口咬过头了。同学们给玉米饼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金粉扣饼,周五是每周一包。每到周三和周五的第四节课,教室里早就响起了饭盒的叮当声,老师也很理解,尽量提前结束,好让这些饥肠辘辘的学生早点赶到食堂。</h3><h3> 到了大二的时候,刚迈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物质也丰富起来,这样我们就有了选择的机会。常和夏合着吃,就是买两个菜,一个青菜,一个肉菜,肉菜通常都是溜肝尖,是为了保护眼睛,这一吃就吃了三年,也是难以忘怀。</h3> <h3>96年和夏在朝阳相遇</h3> <h3>4.农场</h3><h3><br /></h3><h3> 辽大的新生入学后,学校会安排一次学农劳动,每个系要去辽大农场劳动一个月(一共九个系)。我们系是六月去的,天气已经开始热了,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去大田除草和松土,一条垄从这头望不到那头,那时候,人都实诚,干活也不会偷懒,蹲在地里真是汗珠落地摔八瓣。但也还是年轻,上午干活的时候还有力气唱歌,当时正在演《等到满山红叶时》,有一首电影主题曲《满山红叶似彩霞》,是朱逢博唱的,我们女生一边铲地一边唱: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红叶彩霞千般好,怎比 ……,田野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们几个女生无拘无束的尽情地唱,甜美的歌声在田野里回荡着,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到了下午就没有动静了,而且每天要走好长好长的路,干完活回到宿舍连端水的力气都没有了,晚上睡觉蚊子都咬不醒。还有一个女生,晚上小脚指头叫耗子咬了,早晨起来看见血了,还有一个小洞,才知道,竟然没给咬醒,何况蚊子了。一个月下来,人也晒黑了,也累瘦了,真真的体会粒粒皆辛苦。</h3><h3> 我心里暗自想我们真的是幸运,如果不恢复高考,我们中学毕业就得下乡,去当农民,就不是一个月的事了,几年都不一定。</h3> <h3>5.我和春</h3><h3><br /></h3><h3> 四年的大学生活最让我难忘的是丹东的一个女生,她叫春。</h3><h3> 我俩同寝室四年,她像姐姐一样照顾了我四年。我夜间有起夜的毛病,在八舍时,女生的卫生间在二楼,宿舍的水房和卫生间连着,里间是女生的卫生间。外间是水房,水房是男生女生合用。水房和卫生间的地上整天都是水,垫了些砖头,到了晚上也没有灯,我也没有手电筒,都是用春的,每天夜里都是春陪我去卫生间,整整四年。</h3><h3> 有天夜里,我俩刚跑到二楼的楼梯口,听见有人上楼的声音,我俩就往三楼跑,在三楼楼梯口等,结果这个人继续往三楼走(三楼有一个房间是男生),我俩又往寝室跑,当时我是又着急又害羞,急的是我要去卫生间,羞的是我们两个女生,也没穿外衣,在楼梯口还看见是我班的男生,我俩就又跑回房间,把门插上,大气都不敢出,一直等到外边一点动静都没有了,这才又跑去了卫生间。</h3><h3> 这几年,我会常常想起她,晚上也会梦到她,那时不懂感恩,不知道这也是一种爱。现在懂了。自从有了微信,梦着她时,醒来会给她发个微信,她的生日会给她发个红包,不是钱的事,是我的心意。</h3> <h3>十年聚会时和春在一起</h3> <h3>6. 春夏秋冬</h3><h3><br /></h3><h3> 在我的回忆里提到了春和夏,是不是以为我瞎编的,不是,是真的。</h3><h3> 我班有四个女生她们的名字里带有春夏秋冬的字,是因为她们的生日分别是:立春、仲夏、立秋和腊八那天。</h3><h3> 那个叫冬的是她的乳名,上学后她妈妈给她起了个学名:恕,如心的意思。</h3> <h3>  那时的女生,不涂口红,不描眉画眼,唯一可展示我们的美就是长发,平时我们都把头发编成辫子,去照像那天我们几个特意把头发打开,梳成两个大角角,就感觉挺美的。</h3> <h3>  这张照片我们是很用心准备的,这是在毕业前照的,应该是六月份。春穿了件半袖毛衫,夏穿的是件抹袖长裙,秋穿了件长袖毛衫,冬实在是不能穿件棉衣,就带了顶冬季的帽子。想想也挺快乐幸福的,在那个年代,能有如此的心境,够浪漫吧。</h3> <h3>  我们四个一有机会就会合个影,这张是毕业十年聚会时,我们相约四十年聚会再合影留念。</h3><h3> 我们的故事也很多,也很精彩,我会在我的续集里再讲给大家听。</h3> <h3>7. 和男生的较量</h3><h3><br /></h3><h3> 再说说我们发生在宿舍里的故事吧 。第一学年,当时生物系男女生都住八舍,一楼和二楼住的是男生,三楼住女生。女生事多,晚自习回来又洗漱,又找东西,睡得晚。老楼房也不隔音,可能是我班男生已经忍耐很久了吧,终于有一天爆发了,晚上我们和以往一样一边整理自己的内务,一边说笑,突然脚底下传来咚咚的响声,吓了我们一跳,过一会意识到可能是男生用拖布靶捅的,于是我们决定还击,就在屋里地上咕噜铅球,就这样折腾了半天。平静了几日,我们渐渐的把这件事忘了,依旧晚睡,走来走去,挪椅子翻箱子也不注意了。不长时间的一个星期日,沈阳同学都回家了,只有几个外地的,也没去教室和图书馆啥的,就在宿舍里看书,有人敲门,我就走过去了,门还没开开,就听到跑步声,打开门,没见到人,回头看到门上贴的纸条,拿下来一看是一首打油诗,写的挺长的,多数都记不得了,只记住这么几句话:"……伸手能把棚捅破,跺脚能把楼踩穿……八十年代的铁姑娘,真真伟大……"。<br /></h3> <h3>8.喝酒的女生 </h3><h3><br /></h3><h3> 我们女生也喝酒,一个新年,宿舍里就剩下我们四个外地的,我们几个买了一瓶果酒,在食堂又买了几个菜,拿回宿舍过新年。</h3><h3> 应该是大三的时候,在一起也熟悉了,说话也放得开,聊一聊男生,各自喜欢那款的。有说一定得聪明些,有说要稳重成熟款,我说既要聪明,还要稳重成熟,最好再英俊潇洒些,是不是有点太贪心了。我们还学一学男生走路的姿势,大家猜猜是谁?她们说我学得最像,看来我还有点表演天分哟。我们一直喝到半夜,喝到最后,朝阳的女生说:"完了,我是不能当官太太了,我不能喝酒呀,就喝这么一点就不行了。"我说那我能当官太太,我能喝呀……</h3><h3> 结果还就是这个女生即是官太太,本人也是官。我这个自称能当官太太的却成了个打工仔。</h3><h3>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喝完酒第二天早晨在图书馆门前照的,我们说要留个纪念。</h3> <h3>  十年聚会最后一天,沈阳同学都回家了,还是我们四个外地喝酒的在一起。</h3> <h3>9.惊吓</h3><h3><br /></h3><h3> 大学二年级开始,男女生就不住在一个楼了,我们女生住十舍。</h3><h3> 在十舍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记得非常清楚,是1983年5月3号的夜里11点左右,外面下着小雨,朦胧中听到有人开窗的声音,嘎吱嘎吱的,我往声音的方向望去,淡蓝色的窗帘后有个人影,开始我以为是住在临窗的同学看下雨了关窗,我住在门后,可我往床上看,都有人在睡觉。其实是他从顶上小窗口爬进来的,打开大窗准备逃跑的用的(这是我们后来分析的)。于是我就问谁在开窗,是个男的用低低的嗓音说是我,我叫王某某。就在我这一问一答时,又有几个女生醒了,丹东的女生春说,快出去,不出去我就掀灯了(丹东人不说开灯说掀灯)。住在窗下边的女生是第一个开始跑的,住在上铺的女生夏一开始还用被挡着往外推,一看有人跑,也从上铺跳下来往外跑,屋里立刻就乱了,第一个跑到门口的打不开门,因为平时都是我锁门,我们住在一楼,隔壁就是打更老头,人不好,每次去取钥匙时(回来时拿学生证取钥匙,离开时还钥匙在拿回学生证),他总是故意摸一下女生的手,好多女生都反映这个情况,于是我就很小心,出去回来一定要找个伴,晚上我会把门反锁上,这样他有钥匙也进不来。</h3><h3> 打开门我们就往楼上跑,往哪儿跑呀,灵机一动想起我的一个邻居住在三楼,她是经济系的。其实我还真记不住她住哪个屋,平时都是在食堂图书馆遇到说说话,只有一次她父亲来看她,我去上楼找过她一次。那天晚上也是神灵相助,跑到三楼一个门口就开始敲门:"铭心,快开门,我是恕。"我这一喊,其她几个女生也跑过来了,站在我身后的女生都嘚瑟了,过了好长时间门才打开(我觉得是)我们一下就都跑进去并赶紧把门锁上。</h3><h3> 经济系的女生很好,看我们穿的也少,站在地上是又冷又怕,就赶紧让我们上她们的被窝里,她们比我们小两届。我们躺在床上谁也睡不着了,其中一个女生开窗朝外看,我们让她赶紧关上,因为当时沈阳出了个二王,据说手里还有枪,我们猜是不是二王呀?还有一个女生一直在唠唠叨叨说她的手表还在枕头底下,是她爸爸留给她的,当时她父亲刚刚去世不久。就这样,经济系的女生和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h3> <h3>  中间还有许多小插曲,一个女生秋跑的太快,在楼梯拐弯时因为快的惯性就冲撞到墙角起不来了,还是那个念叨手表的女生回身给她拽起来的。那天我也是光着脚跑的,也很快,这要是跑百米能破世界纪录。还有一个女生睡的特别死,听到动静还说地震了怎么往里跑呀,一抬头看见一个穿雨衣的男的站在桌子上,吓得大叫一声一气跑到了五楼她老乡哪儿,结果敲错门了,没人开门,她一个人在五楼站了半宿。从此以后,再也没回过宿舍住(她姐姐在沈阳粮校),而且同学聚会从不参加。我想她有点怨的心里吧。</h3><h3> 第二天我们都穿着从经济系女生借来的衣服去上课,一个个无精打采的,其中一个脑门都撞了个大青包,男生就问发生什么事儿了,我们就说了一下事情的经过,结果让我们班的男生这顿笑话,说你们那么笨,跑啥呀,打呀。我们个个目瞪口呆,我们怎么打呀,还不是上去一个就叫他给踹下来一个,再说,晚上睡觉也不像现在有睡衣,一个个的都是背心短裤的,那还不跑咋地?这也可能是男女生的区别吧。</h3><h3> 经济系的女生上课也是困的哈次连天的,老师也问为什么,她们把我们发生的事情说了。还是她们的老师报告给校保卫处,保卫处只是给我们一楼加了个铁栏杆,又安慰安慰我们,也就不了了之了。</h3><h3> 好在我们还有两个月就毕业了。现在想想和男生住一个楼时,连大门都没有,也没发生什么事情,看来男生还是有震慑力的。</h3> <h3>10.补考 </h3><h3><br /></h3><h3> 上大学了,才发现学习要自觉,没人管了,不像在高中时,不好好学习老师还批评你,当其他同学面挖苦你。妈妈也不在身边管我,彻底放松了,结果第一年期末考试就亮了红灯,党史考试不及格。党史不是太重视,上课听讲也不认真,课后也不复习,就等考试前现背,背也没背明白,考试的时候老师出的题和我背的不一样,记得是一道论述题(二三十分),问蒋介石是如何叛变革命的?应该先简单说明一下,然后举例说明。我也不知道那道题是说明蒋介石叛变的,如果要问中山舰事件(记得还有一个什么事件)我知道,但我不知道把这两个事件放到这,再错点别的什么的,就弄了个不及格,也是我唯一一门补考的。</h3><h3> 现在不觉得什么了,当时绝对不会说的,多丢人的一件事。</h3> <h3>11. 79.2聚会北陵</h3><h3><br /></h3><h3> 79.2在沈阳上学的有十多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去北陵公园就我们七个人,也不知道谁组织的,反正我接到通知了,好像是二丽给我写的信(秘书长那时就开始行使权力了),我按照信上的时间地点就去参加79.2在沈阳唯一的一次聚会。</h3><h3> 第一次去北陵公园,也称昭陵。大概是深秋季节,游人不多。陵园里,威严的楼殿,金瓦夺目,红墙迤逦。古松群是昭陵的另一特色,蔓延数里的古松群,树龄有上百年,摇曳挺拔,遮天蔽日。这肃穆典雅的皇家陵园建于1643年,是清太宗室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陵园外,还有人工湖和一些园林景观,有许多奇花异石,还有小桥流水,人造喷泉等等,比二一九公园好看多了,我们几个还在人工湖边上留了影。</h3> <h3>79.2在沈阳的女生</h3> <h3>  去北陵公园一共是七个人,有东工的高材生,笑眯眯的;有辽宁中医学院的文静书生,静静的看着;有大眼睛长睫毛的美女,忽闪忽闪的想着心事;有白白净净的大个子,拿个相机,一看就是家里有钱的。这几位共同特点: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还是二丽,既有组织才能,又是润滑剂,徐帅哥配合的也不错。</h3><h3> 说起这位帅哥来,对他还真是早有耳闻,人非常聪明,会弹奏乐器,还有点傲气。在学校时对他都是离的远远的,这次聚会我又看到他的另一面,幽默,风趣。我表现的也不错,还给他们讲了滚铅球的事。我都忘了,帅哥提醒的,你看我的耳闻是真的吧,不但有才,而且记忆力还好。</h3><h3> 在公园玩了大半天,我们就各自回学校了。当时都是穷学生,不会轻易去饭店吃的,吃一次饭店差不多是半个月的伙食费呢。我离学校近,就赶回学校吃晚饭,星期天学校两顿饭。辽宁中医学院的也近,其他五位路程挺远,机电的几位至少得两个小时的车程吧,也不知道几位饿的如何?那时太年轻,也不会关心人,事后也没写封信问问。</h3><h3> 还有这里得说林帅哥几句,也不多给我们照几张,也没把照片寄给我们,这要是没有微信,可能这辈子都看不到相片了。还得感谢二丽,保存下来,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好的回忆。</h3> <h3>结束语 </h3><h3><br /></h3><h3> 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眼即逝,也是,四十年也是弹指一挥间,何况四年呢!现在回忆起高中、大学的生活还是很甜蜜的。虽然那时的我们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丰富的菜肴,没有手机,没有电脑,连几张黑白照片都是那么珍贵,但我们有一颗透明的心和纯洁的友情。四十年后在微信里相遇,还能清晰记起相互的音容笑貌,甚至连每一次的见面,每说的一句话,这就足够了,我们是幸福的六零后。</h3><h3><br /></h3> <h3><br /></h3><h3><br /></h3><h3><br /></h3><h3> &nbsp;</h3><h3>2017年6月30日</h3><h3><br /></h3><h3>写于多伦多</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