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无边 大爱无疆

晋徽

<h3><b>  2017年06月10日 20:08 </b></h3><h1><b>浓情六月天,迎来父亲节。今天我非常想念我远在家乡的父亲,父亲的一生像条河,流转着岁月,饱含着生活的沧桑。</b></h1> <h1><font color="#010101"><b>说起父亲他的人生可以分两个阶段,四十岁之前从一个不懂事的乡村孩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麻醉医生。四十岁之后为山西省援非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先后四次援非,在非洲近九年时间,和队友开展了大量工作为之后的援非医疗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大批麻醉医生,徒弟遍及同朔地区,麻醉医生们亲切的称呼父亲为老前辈,老专家。</b></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父亲出生在山西省平鲁县的一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没上过学,很小就给地主家放牛羊,那时的苦用父亲的话说能吃上饭就很不错了,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14岁那年不太懂事的父亲懵懵懂懂中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野战医院逐渐的认识了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了中朝边界,毛主席一声令下,父亲雄赳赳气昂昂的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直到1953年停战后才回到祖国。17岁的父亲受部队的委托运送伤员到昆明,坐着火车又转汽车还要照顾伤员一路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父亲18岁那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  后来部队集体转业到地方医院,从此父亲开始麻醉医生工作。父亲不太爱说话,但是个很聪明悟性极高的人,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多次去省立医院和北京国家级医院进修学习,很快就掌握了专业技术成为业务骨干,组建手术麻醉科并负责科室工作,受到大家的好评,后来任命为科主任。</b></font></h1> <h1><b>年轻的父亲帅气聪明,热情助人,工作积极。记得儿时的我,一放学先去医院找父母,再回家经常都是很晚了,父亲很喜欢孩子,回首往事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经常背着自小体弱多病的我去医院打针,那时父亲的背就是我温暖的床,让我不害怕不孤单,为我遮风避雨。</b></h1> <h1><b>再后来我不到十岁,父亲服从组织安排参加山西省首批援喀麦隆医疗队,在那个物质匮乏交通不畅的年代,每月飘洋过海的一封家书是我最期盼的事情,每当信快要到来的 那几天,我早早的盼着母亲回来,手里有信。还记得有一次,我们是北方长大的孩子,没有吃过芒果,为了让孩子们偿偿芒果是什么滋味,父亲将芒果晒干,压扁像纸一样薄,夹在信里寄回来,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到的芒果,至今依然记忆犹新。直到现在80岁的老父亲依旧是为了我爱吃的某样东西,步履蹒跚的买到我面前,父亲言语虽少,我却能感受到他那份血浓于水的关爱,父爱如酒,醇厚绵长,亲情永远,不移不变。</b></h1> <h1><b>援非是父亲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1974年山西省组建援非医疗队,那个年代医疗队员必须经过严格的政治面貌(党员),家庭出生(贫农),业务能力(在省医院工作三个月),思想品德(正派)等多方面的考察,合格才可以当选。父亲通过了层层筛选,非常荣幸的成为山西省第一批援喀麦隆医疗队队员,1975年赴喀麦隆在中国援建的姆巴儿马尤医院工作两年。当时为迎接中国医生的到来,喀麦隆各重要部门的官员都出席了招待会,场面空前,当地报纸整版报道了中国医疗队的到来。</b></h1> <h1><b>两年的援非生活让父亲受益匪浅,收获很大,也锻炼了自己,父亲和他的队友都是从全省选拔出的业务骨干,素质高,思想好,队长是卫生厅老红军朱锦忠,大家齐心合力,无私奉献在当地医院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当时的中国医疗队医疗水平威震八方,据父亲回忆那时医疗器械短缺,骨科来自山大二院的马景昆教授就捡回树枝,做成夹板,为手术后的病人固定。</b></h1> <h1><b>巨大肿瘤摘除术,父亲麻醉,山西省人民医院的候一丁主任主刀,做了不知道多少例病人,当时老百姓见了中国医生都会竖起大拇指用中文说:你好!Chinois,e(中国人)。</b></h1> <h1><b>照片中父亲左手旁边的针灸医生吕景山是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的国医大师,山西省仅此一位,我很自豪父亲当年和他在一起工作。</b></h1> <h1><b>父母亲在喀麦隆马鲁哇医院工作两年。自此以后开启了夫妻可以同时援非的历史。</b></h1> <h1><b>这是父亲在多哥医疗队时全体队员合影。</b></h1><h1><b>父亲的人缘极好,结识过父亲的人,无论是单位的还是学习班,或援外医疗队的人,无不夸赞父亲。当年和父亲在一起工作的眼科医生余晓锐大姐和我谈起父亲,对父亲的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事仍然记忆犹新,赞不绝口。</b></h1> <h1><b>父亲从事麻醉工作几十年,提起父亲的名字当地麻醉医师大都知道,援非医疗队更是无人不晓,年已80高龄的父亲现在依然关注着山西省的援非事业。</b></h1> <h1><b>每当有新队员向父亲了解非洲当地的情况,父亲都热情解答,并送法语书以示鼓励。我现在的队友,针灸科张默江老师曾多次提起父亲,告诉我他学的 第一句法语Il travaille là - bas(他在那里工作)就是父亲教的。</b></h1> <h1><b>在父母亲的影响下,踏着父亲的足迹,我也来到了援非医疗队,从父亲当年第一批援喀麦隆医疗队到我现在的第十八批喀麦隆医疗队,整整走过了42年,我们父女两代人见证了这段光荣的援非历史。</b></h1> <h1><b>曾经的父亲,默默耕耘,为国家奉献着自己无悔的一生,现在我的队友在父亲曾经工作的医院,续写着曾经的辉煌。</b></h1> <h1><b><br></b><b>姆巴尔马尤医院第十七批医疗队员在闫志金队长的带领下,传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努力工作,在2016年圆满完成两年援外任务,并获得市长颁发的杰出贡献奖。</b></h1> <h1><b>第18批医疗队,去年刚来姆巴儿马尤医院,队长白中杰就受到州长市长的亲切接见,队员们在队长的带领下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夜间急诊,节假日加班是很平常的事情。在停水,断电,没网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努力改善各种破旧设施。继续续写着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连载。</b></h1> <h1><b>队长骨科医生白中杰,普外科医生冯永亨,麻醉医生张银星,在手术中。</b></h1> <h1><b>世界上有伟大无私的母爱,纯洁的友爱 还有一种爱让人敬畏尊重,那便是对父亲的爱,父爱无边,大爱无疆。父亲让我拥有了更广阔的天空,让我看的更高更远,每当想起父亲的成绩,我就无比自豪,是您和母亲在激励着我不断奋进,不断前行。</b></h1><h1><b>如果说母亲在我心中是本厚厚的书,品不完,道不尽,那父亲就像我心中的一本文献,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和曲折的年代。</b></h1><h1><b>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父亲,身在远方的我一切都好,只是想你了,您过的还好吗?有坚强的母亲在您身边,我放心,我也有孩子也已成人,能帮您做很多事情,不需要您操太多的心,女儿从来没有对您说过我爱你,但今天,女儿只想对您说:爸爸,我爱你!祝福您,健康长寿,幸福永远!</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