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5月21日</h3><h3>川藏线越往前走越艰难。今天真是川藏骑行以来遭遇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挑战。早上七点从相克宗出来,一路经过著名的天路十八弯,从隧道穿过了剪子弯山。剪子湾山,它的藏语名字叫“惹玛那扎”,意为羊子山口,据传三世达赖朝见皇帝时候曾经过此地,因此本地藏民也奉为“神山”!山口海拔4659米,是318国道经康巴地区的最高山口之一。千山万壑尽收眼底的意境,领略一番茶马古道的古风遗韵。由于山上没有饭店,随便吃了点零食及方便面后继续向卡子拉山进发。卡子拉山与剪子湾山差不多高,但路途却起伏很大,从剪子弯垭口到卡子拉山垭口,共有50多公里,要经过三个垭口,全是上坡、下坡然后交替往复的循环,没有很大的长下坡,可谓是“平地里起了个坡,不知道是上坡还是下坡”,眼看垭口要到了,转眼,又一个弯道,又一段长坡,今天这段路程非常容易击溃骑友们的心理防线!卡子拉山,海拔4718米,是川藏线上的第三高山。因海拔较高,树木就更加稀少,主要是高山草甸。在这里看山,层峦叠嶂,一层比一层更远,一层比一层颜色更浅,直至天边,真像行走在‘天路’之上。 翻越卡子拉山时,雾气开始散去,空中的云彩开始多起来,一会是洁白无瑕,一会是幽暗迷幻,瞬息万变。不过,只有在她的怀抱之中才能感受到这美幻的景色。卡子拉山说起来是山,但却感觉不出它是山,好象是到了美丽的牧场,风光让人心旷神怡,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下山后六点了才看见第一个可住宿的红龙乡。按说今天骑行距离才八十多公里,应该不算太累,而今天最主要的困难就是高原缺氧。从早晨一出发就很快上升到了四千米以上了,然后就一直在四千米以上骑行,就是今晚住宿的红龙乡也有四千二百多米。在这个高度不用说是骑行,就是走路都气喘吁吁。一路上不停的大口喘气,还是感觉胸闷头胀,浑身无力,就是脱件衣服都很费力,不过这还算好的,没有出现高反现象就算是很幸运的了。<br></h3><div> 不管怎么说,第一次挑战算是胜利度过了,更大更严酷的挑战还在后面一个接一个,我相信到最后一定会胜利完成的!</div> <h3>骑行难度;AAAAA</h3><div>先翻剪子湾,再过卡子拉,</div><div>尝试在4000米之上骑行乐趣。</div><div>出——发——!</div> <h3>这就是骑行剪子湾山的路,好美呀。</h3> <h3>穿越剪子湾山隧道。</h3> <h3>成功翻越卡子拉山。</h3> <p class="ql-block">迎着风去拥抱彩虹,</p><p class="ql-block">冒着雨去亲吻天空。</p><p class="ql-block">朝夕交替星月轮回,</p><p class="ql-block">敢问苍天唯我其谁?</p> <h3>到红龙乡了,不走了。</h3> <h3>5月22日</h3><h3>今天主要任务还是赶路,从红龙乡经过理塘到达了禾尼乡,一共骑行86公里。整个骑行过程都是在海拔四千米以上完成,也算是继续适应高原缺氧带来的不适吧。今天经过的唯一县城就是理塘。理塘,藏语意为“平坦如铜镜般的草坝”,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理塘高差悬殊,最低海拔2680米,最高海拔6204米,县城海拔4014米,故有“世界高城”之称。一个高原小城,海拔四千多米,这座“选在高空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茶马互市上的重镇,县内还有广袤无垠的毛垭大草原。同时理塘有着厚重的藏传佛教文化和浓郁草原民族风情,这种文化的积淀和理塘的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组成了一道奇丽的风景线,雄伟壮丽的雪山蕴藏着丰富的森林、矿产、水力、地热、生物资源,使这里成为长江上游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由于要赶路,只好匆匆路过。</h3><div> 为了能减少明天翻越海拔4685米海子山的压力,下午冒着七八级的逆风和测风,到了禾尼乡,还好没有遇到下雨和冰雹。当地人讲,这段路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无常,大风、冰雹是家常便饭。最令我感动的是这两天在路上遇见的几个特殊骑友,一个是三十多岁拖着一条假腿,一个是五十多岁患少儿麻痹症,就靠一条腿坚持骑行川藏线,他们每天骑行,风雨无阻。同时步行进藏的人也不是个别,与我接触的五个步行者每天行走三十多公里,要三个多月才能达到拉萨。“缺氧不能缺精神,艰苦不能怕吃苦”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看到他们的身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后退呢?</div> <h3>剪子湾山前山后有明显变化,山前树木成林,山后草地无垠。</h3> <h3>距拉萨还有1603公里呀!</h3> <h3>“缺氧不能缺精神,艰苦不能怕吃苦”,看看他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退回去呢!四十八岁的他患少儿麻痹症,坚持骑车进藏。</h3> <h3>三年前自驾进藏因车祸被截去左腿,为实现愿望,今天单腿步行进藏。</h3> <h3>他们每天步行三十多公里,要三个月的时间到拉萨。</h3> <h3>累了,休息一会。</h3> <h3>我已经到了世界第一高城——理塘县住下了。</h3> <h3>5月23日</h3><h3>自这次骑行川藏南线到今天已经是九天的时间了,共骑行近八百公里,分别经过了邛崃、雅安、泸定、康定、理塘和巴塘等六个县(市),先后翻越二郎山以及海拔超越四千米的高山五座。可以说是马不停蹄,连日征战。今天为了早一点爬上海子山,七点多就出发了,由于昨晚上下了一夜的雨,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道路上骑车,还是感到阵阵凉意。为了驱赶寒气,用力登着自行车,用了不到三个小时就登上了海子山垭口。天不作美,刚才还晴朗的天空,随着高度的提升飘起了小雨,而且越下越大,到垭口观景台时,视线不足十几米,周围山连山,峰接峰的雄伟景象被厚厚的云层所遮盖。雨不停的下,风还使劲的刮,即使我把全部的保暖衣服包括雨衣全部穿上,还是抵挡不住山顶的寒冷。无法欣赏美景,气温又低,还是冒雨下山吧,当时心想,越往下走,海拔越低,气温就好高一点。下山的路既陡又滑,雨点夹着雪粒不停地打在脸上,身上穿着雨衣,可两手和脚早已被雨水浸透,由于下山又不用用力,冻的手脚麻木发痛,没有办法,只有快点到山底才能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就这样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此时身上不停的抖,牙齿也不停的打架,心想这次川藏骑行就要结束了,因为只要一感冒,就无法在高原缺氧的环境里骑行了,只有打道回府。就这样在风雨中骑行了近一个小时,终于达到海子山脚下的一个叫德达的小镇。不知道山上的雨停没停,这里可是阳光明媚,大大的太阳晒在身上热呼呼的,我赶紧坐着阳光下,也不管能不能把自己晒的黑不黑了,只想快点驱赶寒气。还好,吃过中午饭后,赶到身上热乎乎的,没事。一路下坡赶到了五十公里以外的巴塘县城。就这样在经历了连续三天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骑行的经历暂时结束了,而且除了呼吸感到有点困难以外没有出现大的反应,心中的喜悦将下山时的担心抛之脑后。住下后接着洗了一个热水澡,感觉舒服多了。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不是远的,就在今早出发时,看到一对老年人也准备出发,靠近一聊,才知道他们是河南开封老年骑行队,四男三女,最小的六十三岁,最大的七十一岁,以每天五六十公里的速度,准备用四十多天的时间骑行川藏南线。他们个个精神抖擞,信心百倍,我和他们相比还算年轻的呀。他们的这种精神令人佩服之至。</h3><div> 连日征战,身疲体乏,再加上今天有点受凉,明天准备在巴塘休整一天,养养精神,缓解一下疲惫,以最好的状态出川进藏,迎接更大的考验和挑战。</div> <h3>今天就和他们一起出发了,他们最小的63,最大的73,我在这里面还是最年轻的呀!</h3> <h3>好不容易爬上海子山,下着大雨,什么也看不见。</h3> <h3>下山了,好不容易到了巴塘县了,住下了。</h3> <h3>5月25日</h3><div>今天一早就沿着318国道从巴塘县城往西藏方向走,沿路巴楚河清澈的水流汇入了泥沙滚滚的金沙江中。金沙江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为长江上游,金沙江沿河盛产沙金,宋代改称为金沙江。金沙江河床窄,岸坡陡峭,呈“V”型河床,具有“高、深、窄、曲、陡”的特点,金沙江大桥全长282米,10孔净跨25米,桥宽7米,是钢筋骨架装配式混凝土简支T型梁,1964年7月1日建成通车。金沙江大桥两岸,西藏一侧叫朱巴龙,四川一侧叫竹巴龙。跨过金沙江,便正式进入了西藏自治区。继续向前应该到达川藏南线进藏后遇到的第一个县城——芒康。但要翻越4150米的宗巴拉山。不到十点,六十多公里应该没有问题。什么事都不能小嘘,越走路越烂,路边山上不时落下碎石,这样不但要注意路面的坑坑洼洼,还要抬头观察天上的飞来横祸。不到一半的路程又下起了雨,这对骑行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进藏就给了一个下马威,确实领教了。爬上宗巴拉山(当地也叫宗拉山)都快七点了,过了垭口一路下坡不到二十分钟就到达了芒康县城。芒康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芒康藏语意为“善妙地域”的意思。芒康自古就是西藏的东南大门,是“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古朴、典雅、悠扬、舒畅的“锅庄舞”、“弦子舞”被誉为“古道神韵”,内容丰富的民间情歌、山歌、洒歌素有“歌的海洋”、“弦子的故乡”之美誉,同时芒康还是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 </div><div> 今天确实累了,明天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我,明天见。</div> <h3>强渡金沙江,</h3><div>挺进大西藏!</div> <h3>“一桥跨两省,</h3><h3>一江连川藏”。</h3> <h3>入藏翻的第一座山——宗巴拉山,到的第一座县城——芒康。</h3> <p class="ql-block">海到尽头天是岸,</p><p class="ql-block">山登绝顶我为峰。</p> <h3>5月26日</h3><h3>今天骑行又返回到了4000米的高度了,呼吸也随之急促起来。不过有前几天骑行经验和基础,身体好受多了。从芒康一出发,一路上坡十五公里就爬上了海拔4365米的拉乌山。拉乌山是川藏公路318国道西藏芒康境内的一个平缓的山口,在这个山顶有一个比较壮观的经幡阵,这是目前看到以来最大的,整整占了一个山头。 拉乌山口海拔并不高,只有4365米,由于比较平缓,站在垭口上就可以俯看金沙江和澜沧江了。翻过垭口一路狂奔到山底就达到了如美镇了。如美镇就在觉巴山的山脚下,因为下午还有一座觉巴山在等着,吃过午饭后就接着出发。从如美出来拐个弯就开始爬坡,在如美就能看到觉吧山的垭口,感觉应该很快爬上去。到觉巴山垭口大约20公里,虽然距离不长,但海拔上升很高,爬起来才知道觉巴山恐怕是川藏线上最让人崩溃的一座山了,爬了半天,还能看得见如美,半天的时间你会感觉一直在如美上空盘旋。爬了半天抬头一看还有那么高,都说川藏南线上只有怒江七十二拐,其实这里的拐也不少啊,只是不出名而已。咱不能光看景,主要任务是翻越觉吧山呀。无尽的盘山路就像泰山十八盘没完没了,再加上呼吸困难,每登一圈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爬到垭口,虽然不比拉乌山高,但景色确实漂亮。远山在阳光的照射下层层叠叠,山下的藏寨点缀在起伏无垠的草原上,国道318在这时候像一条条弯弯曲曲的腰带,缠绵蜿蜒的环绕着青山之间。真是美不胜收。过了垭口应该一路下坡直到原定的休息点呀,可到山底后又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十公里上坡路。疲惫的身躯不得不使出最后的一把力气,登呀登,喘呀喘,终于在六点多了到了一个旅游接待中心,实在没有力气走下去了,原地休息了。</h3><div> 明天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翻越川藏南线上的最高山——东达山,它海拔高达5130米,也就是说要在适应4000米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千米的高度。不说了,好好休息,能不能行看看明天的表现吧。</div> <h3>今天要翻越两座山,上午拉乌山,下午觉巴山,走着。</h3> <h3>虽然又重上4000米高度,仍顺利翻越拉乌山。</h3> <h3>翻过觉巴山,就在山下的东达山旅游服务中心住下了。</h3> <h3>5月27日</h3><h3>看到今天要翻越川藏南线上最高的高山——东达山,思想上也有了高度的重视,昨晚早早休息,今早按计划起床、吃饭、出发。从出发地的海拔3890米,骑行三十公里,爬上海拔5130米的东达山,难度可想而知。三十公里硬是骑行四个多小时终于登上了东达山垭口。东达山位于西藏左贡县境内,垭口海拔高度是5130米,这一高度,已经接近了珠峰大本营,是整条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在东达山的山顶, 它的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30%,平常人如果长时间的待在这里会有明显的缺氧反应。在东达山垭口,树木在雪线以下,就集体停止了向上生长的欲望,只有一些低矮的、稀疏得可怜的牧草,还在不屈不挠地蔓延。东达山——“生命禁区”,一年四季都有雪,而且十天当中有九天都要下雪。从我在山上的照片就可以看出天气明显的变化。在我登上东达山短短的三十分钟里,刚上去的前十分钟太阳还阳光明媚,蓝天白云,一转眼山风一转,阴云密布,立刻下起了雪粒。东达山的滴滴雪水,织成丝丝山涧,纺出涓涓泉水,沿着蜿蜒的溪流汇入大江大河。披着银装的东达山峡谷,山峦叠嶂、白雪皑皑,五彩的经幡在冰雪中衬托着东达山垭口美丽的景色,正因为如此,东达山便成了登山旅游者的圣地。</h3><div> 由于山上缺氧,不能久待,山高下坡的路就会又长又陡,三十多公里的急坡风驰电掣,一个小时既到达了左贡县城,吃完中午饭就已经快三点了。由于上午太累,找地方休息了,以利再战。</div> <h3>这样的盘山路现在对我来说不在话下,只在脚下。冲上东——达——山——!</h3> <h3>5130米的东达山,我——胜——利——了——!</h3> <h3>5月28日</h3><h3>川藏线真是越往前走挑战性越大。连续征战十几天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慢慢的适应,一开始的高原反应、体力消耗、恶劣环境已经不是主要威胁,现在影响我前进的主要困难已经演变成生活饮食了。由于高原缺氧,饭店做的馒头不开发粘,米饭夹生发硬,下面条都要用高压锅。所谓的开水也就是七八十度。实在是咽不下去,没办法只有用汤泡饭,用菜汤往下冲。不吃怕骑行没有力气,吃了肚子咕噜咕噜极不舒服。开水不开,只好买瓶装水,由于时常停电,只能喝凉的。加上气温较低,喝了以后下腹就会隐隐作痛,时时有排便的感觉。这种状况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能缓解,坚持吧。</h3><div> 今天的路程比较休闲,左贡到邦达是川藏路上难得的一段平整的路,全程没有大山陡坡,但都是在四千米上下骑行。柔美的玉曲河在宽阔的谷地上律动着自己婀娜的身影,缓缓流淌。沿着玉曲河逆流而上,基本上没有什么植物,只有抗严寒,抵风沙,耐干旱的胡杨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一百多公里的骑行最终达到了邦达镇。邦达镇海拔4300米,是西藏八宿县的交通要地,是昌都市的南部门户,川藏南线和北线的交汇点,这里曾是过去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在318国道上位于左贡和八宿之间,今晚就住在这里了,明天首先要翻越海拔4643米的业拉山,接着就要沿着著名的怒江七十二拐下到海拔只有2755米的怒江大桥。这是川藏南线上最危险的路段,早点休息,养足精神,迎接挑战。</div> <h3>顺玉曲河逆流而上,基本上没有什么植物,只有抗严寒,抵风沙,耐干旱的胡杨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