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规中矩的楷书课程结束了,很快!在这里总结,回忆刚接触楷书时那羞涩懵懂感受......再次翻开这十二次的上课记录......…</h3><div> </div><div> 记得最早临摹楷书还是在十几岁,只认识柳公权的楷书,没人教、没资料查、也不知道它到底美在哪,就是很喜欢、很吸引我,能在课余安静的习字是一件很舒服的事,那本被临的很旧的字贴现在还存着。几十年过去了,自知有点底子并存在骨子里的那份喜欢不断增加,知道在某一天我一定会重拾,但没想到却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正学着的山水需要有漂亮的字才般配啊!匆忙中找到仙人张亚松老师,很快进入状态,书画并行,只是压力挺大。</div><div><br></div><div>下面这幅是课前感觉还不错的字儿<br></div> <h3> 虽然课前对书法多少有此认识,但老师说:学书法最好的教材是:碑贴+古代书论。既然系统学习,就丢掉放空原来,接受适应老师新的要求、认真做。老师从文字的起源开始、锥画沙印印泥、分析每个笔画的行笔、每个字的结构、楷书相关的文学常识、横幅对联扇面等等系统的楷书知识,让我茅塞顿开。老师没有对我们做严格的要求,而是在自然平和氛围中在书法的根本认识上下功夫、反复讲,解决最关键的理法,真正的练习起来则是一通百通,重要是学会了自已可以用老师的方法学习临习任何一本碑贴,并能自己给自己找到存在的问题,前面慢点基础打好了,后面的进步就会很快,当然这是要配套大量的练习才可以的。45天后让我收获多多,张老师从笔墨纸张到写横竖的基本功,从语音、图片、大小视频的反复教学到每次的作业讲评,从每一个字的临习到书法的基本知识,老师还熏陶让我们感受古文化、教做一位真正的传统文人。解开了几十年心里的迷团、纠正了书写中错误的运笔、认识到书法的真正意义、收获了还算过的去的作品。更增加了我修习的兴趣和劲头,练起来都可以少睡眠、拿起笔就不愿放下。</h3><h3><br></h3><h3>下面这些就是课上的练习、课下的作业</h3> <h3><br></h3><h3><br></h3><h3>下面是还看得过去的一些作品<br></h3><h3><br></h3> <h3><br></h3><h3>正好赶上端午节,写幅小品,学以致用<br></h3> <h3> </h3><h3> 课程结束,我已经基本掌握了楷书的临摩方法,老师领进门,修行看个人,以后就要看我自己的更多练习了,将从颜真卿的碑贴开始,踏着古人足迹,认真修习。在这里非常感谢张亚松老师的教导和指点,要感谢张老师的教学把我带到了静心书写的最佳状态。</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