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的变迁

周勤

<h1><b>  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从小就居住在上海县虹桥公社虹桥大队,一个叫王家浜的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很松散,稀稀拉拉的住着20多户人家,我们家住在最前面,离最近的人家也有三、四百米,听大人们讲,这叫"独家村"。儿时的王家浜,宅中的房子都基本上都是平房,只有张家有一排四五间楼房,因为他们住在宅子的最后面,大家都称他们为"后楼房"。居住比较集中的是一个我们叫他"墙门夹基"的地方。老的王家浜一号,二号,三号,还有一个叫"池塘里"的地方,都算是"独家村"。我们住的地方是宅上最南端,也就是王家浜一号。王家浜又分前宅和后宅,我这里说的是王家浜前宅,后来就叫王前。</b></h1><h1><b> 500年前,现在的王家浜是一片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的地方。明武年间正德16年(1506年),有张姓二兄弟从川沙花木王家浜搬来。(浦东的王家浜的二兄弟,来到这里后,把这里也称作王家浜延用至今)后又有周家老祖宗从浦东迁到虹春石家港,所以在石家港姓周的都是我们周家同宗的自家人。后我们周家搬到王家浜搭房子。因此,王家浜已有500多年的历史。</b></h1> <h1>  小时候我听爷爷讲,民国后期,我们家的二间小屋,因年久失修再也不能住人了。无奈之下曾祖父、曾祖母、爷爷、奶奶他们咬紧牙关,帮人种地,打紫秧圈、筑水桥、卖买羊肉、打短工、什么脏话累活都干,省吃俭用,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几年后积攒了一点钱,但离造房子还差的很远。怎么办?好在宅上的几个小兄弟鼎力相助,后又东借西借,合会借用,经过几年的努力,1935年造起了五开间的平房。后又还了好多年的债,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大大、(爷爷)阿奶他们化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造就了这五间平房,房子虽简陋,住在里面非常的舒适。那时的房子,地面是整平的泥土,整个房屋都是用黄道砖砌的,都是单壁,内墙后来用纸巾石灰粉刷的,外墙是用竹片钉包在上面的,听大大阿奶讲,这样能防贼。我的父辈们都是在老房子里成家立业的。这是作者六十年代初在老房子前照的相。</h1><h1><br /></h1> <h1>  镜头拉近一点,这个房子在当时还是不错的。但用现在的眼光看,还是非常的简陋,整个房子的窗户都是木头的,没有一块玻璃,毕竟我们是小户人家。</h1> <h1>  房子虽不是太好,但那时的环境是相当的不错,因为是黑白照,无法显示紫秧圈和种的一些花卉。</h1><h1> 在五开间老房子居住过的家人名单:</h1><h1>曾祖父、曾祖母</h1><h1>爷爷:周顺庆(已故)</h1><h1>奶奶:王土珍(已故)</h1><h1>大姑:周银度(已故)</h1><h1>父亲:周建邦 </h1><h1>母亲:何宝义<br /></h1><h1> 女:周永珍 子:周 勤</h1><h1> 女:周三勤 女:周凤勤</h1><h1>大叔:周福高(已故)</h1><h1>大婶:王福英</h1><h1> 女:周金花 女:周金秀</h1><h1> 女:周金凤 子:周建东</h1><h1>小叔:周永高</h1><h1>小婶:金桂仙</h1><h1> 女:周丽娟 子:周建华</h1><h1> 女:周媚娟</h1><h1>小姑:周小妹</h1><h1> 在老房子内,先后居住过23位以上家人。</h1> <h1>  1979年,二个叔叔家和我家的人口都增加了,周家从一户人家变成了四户,原有的房子更本就不够住了,于是将老房子拆除翻建成六上六下的楼房。吾辈都是在新老宅内成家立业。这是1984年我儿子周云峰在新老宅前照的相。</h1> <h1>  这是我外甥张宏和儿子周云峰在84年照的相,你看旁边是片农田,照相的地方现在叫虹中路,远处是镇北村,近处的房子是我家一角。</h1> <h1>  儿子周云峰儿时在自己门口浇花玩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云峰在屋前拍照</h1> <h1> 前面一片农田,远处的是虹桥一牧场。</h1> <h1>  这是最西面边上的房子,是我小叔叔周永高的住房,因为当时经济条件不是最好,边上暂时只能接一间平顶房。</h1> <h1>  最东面的房子是我家的,我大爷叔的二上二下房子在中间。</h1> <h1>  80年代我家门前种了不少花卉。</h1> <h1>  在我家的边上,依稀可见有间草屋,那是我爷爷、阿奶住过的地方。后来条件好了一点,我们就给它拆除翻建了瓦房,使两位老人家在暮年也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看80年代的镇北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云峰二岁在家门口</h1> <h1>  侄子周泽文、外甥女张艳93年在家门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泽文儿时家门口留影</h1> <h1>  1995年11月,小爷叔周永髙和孙子周泽文在家门口。</h1> <h1>  2016年王家浜动迁之前,孙女周雯婷在家门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雯婷在家门口</h1> <h1>  这是我们的新家,但还没有造好,猴年马月入住还不清楚。</h1> <h1>  这是我的阿奶,叫王土珍。这是在老房子门口留的影。</h1> <h1><b>  周家的变迁,制作完成。今天我们周家子孙满堂,兴旺发达,特别感恩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大大、阿奶对周家的特殊贡献。没有老一代的艰苦努力,就没有我们周家的今天,感恩前辈,我们思念你们到永远。但由于缺乏资料不能祥细的述说,但纪录是真实的。如有不妥之处,请家人指正,我好修改。家人如有过去的影像资料,可发给我,我会不断充实改进。</b></h1><h1><b> 在制作修改的过程中,得到小爷叔周永高的指点,及全家人的大力支持。</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