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Tengenenge腾哥那歌石雕村—津巴的石雕艺术原乡。夸张的想象饱含着对生命的感悟,也夹杂着众多仍在温饱线徘徊的艺人的无奈。</h1><h1>一代代的石雕艺人生活在这个背靠石头山的村子里,手里只有一把锤子,一把刻刀,没有专业的培训,每天对着石头说话,倾听石头的声音,于是有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石雕艺术作品,经常是几个月才能出品一件。</h1> <h1>这个村子距离哈拉雷市区大约两到三个小时的车程,沿途没有路标指示,如果没有去过的人领路,很难找到,我第一次去是2013年8月,那时看到这些石雕作品非常震撼,震撼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艺术的魅力,而是在这里,石头不值钱,山上有的是,艺术也不值钱,几个月的作品几十美元就愿意出售,换成一家的口粮和孩子们的学费。</h1> <h1>这个海螺造型的石雕才卖20美金,我买下来送给我爸爸做烟灰缸用</h1> <h1>第二次去是2013年10月,有幸见到腾哥那歌第一代石雕艺人,当时103岁的老艺术家Amali,并和他合影留念,老人家于2015年去世。</h1> <h1>第三次是2016年3月,当时拍了好多照片,也买了不少,老公特地告诉我不要讲价,他们说多少就付多少,朴实无华的绍纳族艺术家们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就想有个温饱。</h1> <h1>腾哥那歌石雕村最早是被一个白人老头发现,为了传承石雕艺术,老头帮助村民把石雕作品运出山村,拓展销路,并自己出钱养活着村子里的人。后来老头去世,石雕村一度衰落,连Sadza都吃不上,更没有力气创造了。再后来,多米尼克•本胡拉(Dominic Benhura),津巴布韦知名石雕艺术家,12岁起学艺,至今已37年,曾在世界各地举办过石雕艺术展,其作品被世界许多美术馆和公园收藏,更是被津巴布韦作为国礼赠送给多国领导人和世界知名人物。他重振了腾哥那歌村,也是靠一己之力养活着全村老小,并把村里的石雕作品向外销售。2015年的一次使团活动中,他遇上了我老公,聊起石雕艺术,这次偶然给了他新的机会,之后他设计完成了津巴布韦送给中国的国礼"雄狮"和"妈妈,摇摇我",经媒体报道后,他在中国名声大噪,其作品身价倍增,生意如日中天,使<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绍纳石雕文化名扬中国,如今他的作品一雕难求,价值不菲。</span></h1></h1> <h1>上图摄影:中国驻津巴布韦使馆黄屏大使<br />下图摄影:WU先生</h1><h1>特此致谢!</h1> <h1>几次见面,这位艺术家一直都是穿着T恤衫,破旧不堪的牛仔裤,连出席招待会也是如此。有次周日,我的一位朋友去拜访他,他就穿成这样在创作,按照津巴布韦的宗教信仰,周日很多人都去教堂做礼拜,问他为什么没去,他回答因为没有时间,他的时间都用于创作和想办法养活腾哥那歌村。</h1> <h1>文末,愿绍纳石雕技艺和石雕文化永传承,愿饱受苦难的津巴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