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是40年。1977年寒冬参加高考的情景似乎就在昨天。</h3><h3> 40年前,关闭十余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570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人,涌进考场……</h3><div> 那时我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红泥井公社三份子大队下三份子小队插队落户。当时我下乡的固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红泥井公社又是固阳县的贫困公社,我们下三份子小队只有11户人家 ,住的是干打垒加土坯房,点的是煤油灯,一铺大炕睡6个知青。</div><div> 父亲在单位知道高考消息后,就托人捎信让我回家复习功课,那时是十月中旬,包头的深秋晚上有些寒意了。我每天晚上8点到10点和邻居姐姐骑自行车到包头医学院补习功课,坚持了半个月,就回到小队干农活了。我们小队离火车站有10多公里的路程,晚上10点下火车后,一般是男知青骑着队上的驴或马来接我们。</div><div> 在小队里,白天干活,晚上在煤油灯下抓紧时间刻苦攻读……最终,成为27万“幸运儿”中的一员。通过高考走进了河北地院大学校门,后来成为地质高级工程师,人生命运就此改变。</div><div> 今天,在大洋彼岸抱着外孙,回忆40年前那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高考,感慨万千,历历在目……</div><h3> 记得当年12月3日、4日,寒冬时节,冰天雪地,我们三份子大队参加高考的10余名知青步行十几公里到红泥井公社考场。我们当时住在公社中学的学生宿舍,一铺大炕有4名女知青,三名是我们大队的,另一名女知青是五份子大队的。清楚记得半夜12点时公社书记来查床,怕我们年轻人睡得太实被碳烟熏着,结果一敲门,哪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睡意,明天上考场,抓住这宝贵的时间,躺在被窝里热烈的讨论政治复习题。</h3><div> 正月里当我拿到河北地院的录取通知书时,小队的老乡对我说:”你下乡修地球,考上大学还是修地球 “。哈哈,尽管我当时没有实现当老师的愿望,但是服从分配上河北地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仍然令我兴奋不已。</div><div> 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div><div> 几天后,我回公社办有关手续。才得知,<i>我们大队有四十多名知青参加高考,只有我一个人考上大学,还有3名考上中专。</i></div><div> 怀着喜悦的心情,到生产队结算工分,3年时间,折算成人民币仅100元左右。固阳县10年九旱,经常是到了秋天种下的小麦连种子都收不回来,我们和老乡主要吃返销粮(国家救济粮)玉米面和小米。因小队会计那里没有现金,临走时我把100元捐献给小队的五保户。</div><div> 当年的高考由各省、市命题,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记得内蒙古地区作文题是:《在红旗下》,我用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了这篇作文,一气呵成,顺利完成。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妹妹和弟弟都顺利的考上学校。我的父母每天上班笑容满面,那是来自心底里的快乐!</div><h3> </h3> <h3> 走进河北地院,英语从abc开始学习。10年动乱文化课学的太少,记得上初中时,化学课学习农药知识,物理课学习柴油机原理,由于文化课底子薄,在教室里经常学习到深夜,那是一个如饥似渴的年代,把失去的光阴要夺回来。</h3><h3> </h3><h3> </h3><div><br></div> <h3> 暑假到野外地质实习,和当知青时一样在广阔天地里遨游,熟悉地层,岩石,掌握地形,地质图的测量。</h3><h3>回顾我们那时的学习生活,母校老师教会我们的知识、方法以及随之转化而来的能力,确实使我们受益终生。</h3><div> </div> <h3> 而今,不少77级大学生已退休,愿77级高考的这心这情,伴我们一同前行。</h3><h3> </h3> <h3>感谢1977!是1977让我的人生知足,快乐,幸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