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有人说,布达拉宫是拉萨的脸,而大昭寺是拉萨的眼睛;也有人说布达拉宫是拉萨的象征,而大昭寺是拉萨的灵魂。无论怎样比喻,大昭寺确实是全西藏朝圣最圣洁的地方。人们常说“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而严格意义上的古城拉萨,是指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周边地方。身后是日复一日磕长头的人们,这里是所有藏传佛教信徒们朝拜的终点。</h3><h3><br></h3><h3></h3> <h3>从1300多年前延续至今,拉萨如今已是发生了历史巨变,但依然可以看到,灼目的日光仍在追逐着这座桑烟和诵经声永不凋零的古老城市。在浓烟和光缝中,虔诚的信徒络绎不绝地从藏区各地远道而来,他们绕着大昭寺,一如既往地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着,与其说这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还不如说这是历史延续和留存下来的血脉在生生不息,是生死轮回的不停演绎和生命长歌的不歇序曲。</h3><h3></h3> <h3>大昭寺的广场上,弥漫着浓重的煨桑的白烟,烧香的人从随身背的布袋里大把的掏出些什么投进浓烟滚滚的白色炉塔里,然后转身离开。大昭寺的门口,万头攒动,地上铺满了窄长的布垫,磕长头的人低声喃喃自语着重复着那个永无止境的动作,垫子前面摆放着西藏人手一串的各式佛珠。周围还有人围聚着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有人独自坐在角落里冥想,一个穿着僧袍的男人,盘腿靠在一棵柱子下,摊开的袍子上放着一支黄色像手炉一样的小铜盒,正在一把把的把青稞洒在上面,靠墙根穿着各色冲锋衣裤脚蹬战靴手擎大炮筒的参观者们坐成一排.....<br></h3><h3></h3><h3><br></h3> <h3>远道而来的僧侣,和前来礼拜的老人谈经论道。</h3><h3></h3> <h3></h3> <h3>在大昭寺门前广场上的唐蕃会盟碑已经立了1400多年,。公元九世纪,当时的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与唐朝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千年的岁月使碑身已有风化,但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后面枝干挺拔的柳树,被称为唐柳,据说是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虽经浩劫,但隐显着坚韧。种痘碑(为纪念清朝乾隆年间驻藏大臣和琳在此传授种痘方法以防治天花所立)则见证了中央政府对西藏人民的关怀。和平、绿色、健康,是中华各族人民永远的共同追求。</h3> <h3>大昭寺广场一角磕长头的藏族嬷拉。磕长头时,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意为领会了佛的旨意和教诲;触额、触口、触胸,表示身、语、意与佛相融,合为一体;然后五体投地,用额头轻叩大地。磕等身长头的身姿与声响,是除熙熙攘攘的转经人流外,八廓街最为动人的另一种音符。</h3><h3></h3> <h3>千百年来,大昭寺的香火不断,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在大昭寺任何时候都能看到那些卖掉全部家当,一出门就开始一路磕着等身长头的藏民。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这里,只为用自己的全部积蓄为佛祖涂一把金粉。</h3> <h3>大昭寺广场和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我想,对于第一次站在大昭寺门前的大多数人来说,看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众多虔诚的信徒们反复做五体投地的礼拜,有的甚至是从很远的地方历经几个月磕长头而来,即便不是佛教徒者,也会被这份虔诚以及这样的礼拜场景所感动和震撼。</h3><h3></h3><h3><br></h3> <h3>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源于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此像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而成,之后由他本人亲自开光加持。见此佛像,与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于是藏族百姓认为朝拜此佛像,便如同朝拜佛祖本人的功德。站在这里,如同佛前,头上是来自释迦牟尼圣人的佛光。</h3><h3></h3> <h3>大昭寺门前永远是一片信徒们顶 礼膜拜的海洋,善男信女们长伏长叩的大礼此起彼伏。那些信徒都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全副武装”:手上套着平时穿在脚上的木屐,膝盖上带着护膝,身上穿着围裙,有的还在地上铺着毡毯。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只有大昭寺才是最圣洁的拜佛之地,才是洗礼灵魂的圣地。此时,耳边是一片身体磨擦地面的嚓嚓声。这是信徒们叩头时身体朝前扑双掌上的皮子或木板触地时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一处能听到这种手掌触地磨擦出的声响呢?这嚓嚓声中充溢着对佛的虔诚和敬畏,对生命轮回的渴望。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声音会比这种声音更能体现人的纯粹呢?</h3><h3></h3> <h3></h3> <h3>大昭寺的门半开着,仿佛无时无刻昭示着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精神与现实之间,有一道门作为分隔的存在。</h3><h3></h3> <h3></h3><h3>从大昭寺正门进来的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格西”(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公元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鹊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也许我现在之处,亦是当年宗喀巴大师曾站立过的地方?</h3> <h3>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不知在这个小小庭院里,发生过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知这回眸的一瞬,世间又发生了多少悲欢离合的轮回。</h3><h3><br></h3><h3></h3><h3><br></h3> <h3>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文成公主进藏图和修建大昭寺的过程的壁画,历经岁月侵蚀,仍保持着艳丽的颜色。跟随着文成公主的脚步,听着她的心跳,来到大唐荣光初照之处。</h3> <h3>长命不灭的酥油灯,燃烧在西藏的各个寺庙、人家。每一簇火苗都是一位信徒在向佛述说,传达着无限的虔诚和祈祷。</h3><h3></h3> <h3>酥油灯后是大昭寺主殿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从正门开始;外院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而主殿是1400多年前的建筑。大殿左右各有一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来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八世纪进藏,在他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h3><h3></h3> <h3>虽经岁月侵蚀仍旧可见昔日风采的大门里面隐藏了多少故事?</h3> <h3>历辈达赖喇嘛宝座</h3><h3></h3> <h3>绕大殿一周共有380个转经筒,一个紧挨一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很多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转经道两旁的墙上绘的是佛本生一百零八个故事的壁画。这些故事是在克什米尔诗人克斯门达拉所著的《如意宝树》即《释迦牟尼传》的基础上,由十三世达赖喇嘛在20世纪初下令绘制的。远去的佛陀背影,在这一片墙上回过了头。</h3> <h3>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 </h3><h3></h3> <h3>班丹拉姆护法神殿,位于二三楼之间,神座上的班丹拉姆神像,是一尊蓝黑色的威猛女神,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h3> <h3>三百多年前,五世达赖扩建大昭寺时,在原本木石结构的屋顶上钉上鎏金铜板,金顶群从此成为大昭寺的一大标志。在门外虔诚的信众之上,是至贵的金顶;在金顶之上,是永不可及的神圣天界。</h3><h3></h3> <h3>大昭寺金顶浮光耀金,光彩夺目,鎏金的屋顶、经幢、经幡金光闪闪,有如佛光普照大地,令整个大昭寺呈现出金色的光芒。金顶之上,天是倒过来的海,太阳是佛祖面前的燃灯。一明一暗就是一次轮回。</h3><h3></h3> <h3>关于大昭寺的传说一:</h3><h3></h3><h3>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人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以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遥想这个美丽的故事……</h3> <h3></h3><h3>传说二:尼泊尔尺尊公主入藏时带来了一尊释迦牟尼的八岁等身像;文成公主从长安请来的是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族同胞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大昭寺和小昭寺。两位公主早已作古,她们留下的佛迹,却永远护佑着青藏高原的吉祥安康。</h3> <h3>传说三:</h3><h3>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依据中原的《八十种五行算观察法》推算得知,整个青藏高原地形俨如罗刹魔女仰卧的形状,如果想镇住罗刹女,需修建十三座佛堂。由此,便有了建在魔女心脏上的大昭寺和以镇魔女四肢关节的镇魔十二寺。</h3><h3>在大昭寺金顶上双手合十,虔诚祈祷,请上苍保佑我们国泰民安!</h3> <h3>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其实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即“惹萨”),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纳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拉萨——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h3><h3><br></h3><h3></h3> <h3>千百年来,虔诚的佛教徒风餐露宿,千里跋涉,以身丈量来到大昭寺拜觐。绵长岁月,佛像前的石板已被朝圣者匍匐身体蹭得像镜子一样精光发亮。他们五体投地,跪在佛前,久久不愿离去。驻足在佛前,感受到了灵魂的皈依,解脱了红尘中苦苦挣扎。正殿里的喇嘛,猩红僧袍,眼睫微阖,低声诵经,几米长的古铜法号置在一边,想起晨钟暮鼓,古铜法号响起凝重浑厚号音时,就会隐没红尘喧闹,洗净岁月铅华。这一切,都被寺顶的胜利幢收入眼中。</h3><h3></h3> <h3>大昭寺对我而言,除了悠远的历史,神圣的宗教文化,更多的是来自于金顶上灿烂阳光的诱惑。我始终认为,这个离佛祖最近的地方,也应该是最温暖的。</h3><h3></h3> <h3>大昭寺顶的法轮和经幢是大昭寺的主要标志,立体祥麟法轮是佛陀教义的象征,其散发的光芒,表示佛教教义在寺院得以传承,法轮也永不停歇地旋转。双鹿侧畔的八辐金轮是佛教的标徽,代表佛陀在鹿野苑的初次传道。</h3> <h3>古城拉萨是一个巨大载体,容纳着古今多少故事;又是忠实的守望者,目送过数千年沧桑岁月。对于旅游者,我会说,只要用心,你将与过往历史不时相遇;对于朝圣者,当地人会说,只要你望见大昭寺金顶有光芒闪耀,外来人,你便今生有福了。</h3><h3></h3> <h3>铜锣在我的敲击下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好似梵音。</h3><h3></h3> <h3>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h3><h3></h3><h3>慕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h3><h3>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h3><h3>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h3><h3>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h3><h3>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h3><h3>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h3><h3>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h3><h3> -------仓央嘉措</h3> <h3>在大昭寺的金顶上会得到身体和心灵双重温暖。金顶之上金光熠熠,那种黄澄澄的暖意,在瞬间包裹住你。阳光仿佛是一把温度刚好的烙铁,正把你心头存留的不快或污物的缝隙皱褶一下、一下,一点、一点烫平熨整,让整个人舒坦和精神起来。我想,在哪还会有这样的一种阳光,能穿透人的灵魂并温暖到心里去呢?!惟有这里吧,背后是雪域神圣的布达拉宫,在大昭寺的金顶上,离佛最近的地方感受她的温暖。</h3><h3></h3> <h3>从大昭寺金顶俯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便是布达拉宫。在这里可以看到更多朝圣的人们。坐在金顶上,擦一擦还在冒汗的额头,沉一沉还在咚咚狂跳的心,望着巍峨壮丽的布达拉宫,远眺雄浑的群山,蓝天白云,在拉萨温暖的阳光中得到了一种心灵释然。</h3><h3></h3> <h3></h3> <h3>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苍穹下大昭寺尽显迷人的建筑之美。</h3> <h3>一束佛光照耀在大昭寺的宫殿廊檐上,令人瞬间感觉清空了自己,就像是黑暗中终于出现的一束光,令人找到了方向。于是,我闭上双眼,冥冥中一双温柔的手轻抚我的脸庞......</h3><h3></h3> <h3>从大昭寺的屋顶上向外向下看去,大昭寺广场和八廓街上的朝拜的人群。虔诚的信徒磕着长头,用身体丈量土地,从四面八方缓缓叩来。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用自己的手指亲自触摸大昭寺门前的青石地板,匍匐在佛祖面前。为这一刻灵魂的升华,任何千辛万苦都是值得的。</h3><h3></h3> <h3>八廓街上的转经人群,许多人身形和衣着都风尘仆仆,他们中有的已年过花甲,有的尚少年,来到佛的面前时,没有历经万水千山喜极而悲地痛哭流涕,只是更加沉静地反复叩拜,他们心无旁骛,用最虔诚的方式伏倒在佛的脚下,感谢佛主眷顾,祈求佛主保佑,一遍又一遍,嘴里和心里都喃喃地祈求:嗡嘛呢呗咪吽。</h3><h3> </h3> <h3>拉萨作为一个圣地,有一个关键词“廓”也就是汉语中的“圈”,是基于佛教理念形成的一个有着秩序和规律的圆形城市。围绕拉萨古城,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族同胞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h3><h3>我是这八廓街上的一根秒针,是千万年时光中的一瞬,愿这一瞬,融入八廓街永久的记忆。随着顺时针转经的人流,以大昭寺为起点,在八廓街上也开始了我的第一次转“识”拉萨之旅。</h3><h3></h3> <h3>八廓街,既是宗教的,也是世俗的。古刹旧殿、客栈商铺、贵族豪宅、活佛拉章(府邸)以及祈福经杆......都和谐地汇集在这条古道上。无奈远去的奢华,接踵而来的繁荣,还有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变化的天光月色,在八廓街上构成了奇妙而多彩的时空变幻。</h3><h3></h3> <h3>行走在八廓街上,历史在左,现实在右。此时,我仿佛置身在一个时间结界中,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梭。</h3><h3></h3> <h3>八廓,一条记载着精神和物质的奇迹的古街道,承载着灿烂而沉重的文化。</h3> <h3>以大昭寺为起点,沿着顺时针方向走在八廓北街上,一拐弯,便与历史撞了个满怀。</h3><h3>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前,这座三层楼高的房子原名叫做“冲赛康”,汉语意思就是观市堂。它原本是新兴的甘丹颇章西藏地方政府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由于它坐北朝西,直视八廓市场,同时可从楼顶往后观看拉萨集市,于是有了这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六世达赖喇嘛和藏王颇罗鼐都在这里居住过,1727年,雍正皇帝设置驻藏大臣,这里成为了驻藏大臣办公的第一个衙门。衙门的建立,代表着清朝中央直接在此行使主权。在西藏各处随便走走,大量建筑,文物,书籍,典章,记载无不昭示着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而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权是隶属于中央政府下的地方政府。</h3><h3></h3> <h3>驻藏大臣衙门的命运始于1727年,结束于1921年,在这185年里,这座衙门见证了176任、138位驻藏大臣。这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张荫棠,是他将内地的花种带到了雪域高原,才有了现在的“张大人”花,据说,是一种波斯菊。最后一位驻藏大臣联豫,在任期间还娶了一位山南贵族家的小姐做夫人,开了汉藏通婚的先河。西藏的第一份报纸《西藏白话报》,也是在联豫和张荫棠的努力下于1907年诞生的。1750年,时任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在此成功诱杀了勾结准格尔部、意图谋反的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两人也在变乱中遇害。我身后的这一座映着微笑的古宅,也承载着一段喋血的历史,一股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精神。</h3><h3></h3> <h3>山南敏珠林寺玛尼拉康是山南敏珠林寺在拉萨的分支机构,现在只剩下了一座殿堂。玛尼拉康的意思是“转经轮的殿堂”。顾名思义,殿堂里只有一个巨大的转经轮,有无数的信徒每天在这里转经诵经。</h3> <h3>八廓街给人这样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刚刚走过冲赛康那么富有世俗意义的建筑之后,冲赛康对面的“强康”就出现我的眼前。“强康”在藏语中是弥勒佛殿,一座庄严的宗教场所。这座两层高的黄色大殿建筑,主供佛为弥勒佛,这尊佛,据说有能力给活人做金刚嘙瓦仪式,也能为死人举行灵魂往生仪式。现在成为了拉萨的印度、尼泊尔等外籍人员常来膜拜的地方。</h3><h3></h3> <h3>从强康出门向右走,小巷到底,就是木如宁巴,翻译为汉语就叫“旧木如寺”。它其实紧靠在大昭寺的后面。好玩的是,可以从院落里的楼梯拾级而上,站到木如宁巴的屋顶上。这里可以看到拉萨周围的群山,大昭寺的金顶就在身边,让人生出心神宁静、超然物外的感觉。</h3><h3></h3> <h3>走进八廓,会发现许多古老的大院,一直有古老的名字作为他们的标志展露遗迹。这些大院讲述着某个年代的历史,或者某个时代的兴旺。每一座大院的建造者,应该都有一个热血沸腾的时刻,才会有这样的建筑呈现给后人。因为有了这些大院,八廓街才变得更加美丽。</h3><h3></h3> <h3>果瓦康色大院有着300多年历史,曾是仓央嘉措的休闲住宿地之一,所以院墙被涂成黄色。现在的院主次仁多吉是果瓦康色大院第一代主人果瓦念扎的第四代子孙。在这扇并不宏伟的门中,曾经进出过高原上最美的情郎,感动着三个世纪后互联网时代的男男女女。</h3><h3></h3> <h3>八廓东街的尽头处,一处大桑炉后面的雪白石墙上镶嵌着各种色彩艳丽的佛像,墙中央的佛龛里供奉着“班丹拉姆”,她是大昭寺也是拉萨城的保护女神。在中原佛教里,佛、菩萨、罗汉、金刚,都是没有性别的,而在西藏,这位来自印度的神仍然保有着女性的美丽与温良。</h3><h3></h3> <h3>班丹拉姆女神又是拉萨城的保护女神,西藏男女青年常在节日里把别针或针别在她的裙子上,祈求幸福。看佛像周围利用一切可以摆放物品的地方一年365天都放满了鲜花、酥油、水果食品、以及各种藏传佛教的供品,就知道这尊女神多么受人爱戴了。</h3> <h3>既是女神,请受我一拜!</h3> <h3>走在八廓街上,看到的是一座座房屋建筑,讲述的却是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民族历史。古老的街道默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海变幻,如今八廓街上云集了四海之内的商家和游人。不变的,是来来往往的信众和他们头顶上一如千年之前的高天流云。</h3><h3></h3> <h3>玛吉阿米,传说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夜晚从布达拉宫偷偷出来私会情人的地方。现在的这里,是拉萨非常著名的藏式餐厅,墙面罕见地使用了寺庙专有的黄色。每个来拉萨旅游的人都会来到里,不知是真的为了品尝这里的美食,还是来这里体会当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凄美爱情故事。站在玛吉阿米前,耳边不禁传来这位少年活佛的诗歌:</h3><h3>“曾虑多情损梵行,</h3><h3>入山又恐别倾城,</h3><h3>世间安得双全法,</h3><h3>不负如来不负卿。”</h3><h3></h3> <h3>我在玛吉阿米的午餐:酸奶糌粑,藏式烤饼,酸奶人参果八宝沙拉,木杯里是甜茶。不知道当年是不是真有一位玛吉阿米也在此处,她当年吃过的又可是这些美味珍馐?</h3> <h3>根敦群培纪念馆的一楼院落中心,有一口水井,水井周围特别设计了根敦群培大师的脚印。根敦群培是20 世纪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学术大师、启蒙思想家,是西藏人文主义先驱和藏传佛教世俗化的先驱,更是一位爱国高僧。步步踏在大师的足迹上,体会着高僧的宏德,回味着智者的修养,这也算是一种修行吧。</h3><h3></h3> <h3>二楼是根敦群培一生的事迹展,在一个门旁发现了一个非常别致的一只手持金婆罗花,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h3> <h3>这令我想起“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佛祖所传其实是一种至为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贪无欲,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传法”“涅槃”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h3> <h3>一座挤在居民住宅中的小庙,就是绕赛赞康了。由于在居民区里,所以人们朝拜起来非常方便。</h3><h3></h3> <h3>绕赛赞康是财神殿,从这里上去,就可以拜财神了。人家说这里的财神喜欢喝酒,如果你对财富有点盼望,那么一定要在绕赛赞康的门口买点白酒带上去给财神。财神喝了你的酒,一定会照顾你的。怪不得在这座小庙的门口,有一个卖酒的小摊呢。</h3> <h3>拉萨城里比较有特点的一家酸奶店之一,就在八廓街上,因门口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而命名。古树周围有一排座椅,坐满了在这里短暂休息的转经人。</h3><h3></h3> <h3>古树酸奶的店堂很小,有一二十种口味的酸奶,小店很西藏,很文艺,走累了,进来坐坐,说不定还能在这里遇到志同道合的驴友。这碗酸奶的味道很不错……</h3> <h3>仓姑寺又叫阿尼参康,就是尼姑的意思,这里是一个尼姑庙。仓古寺最著名的倒是它的茶馆了,茶馆有两层楼,坐满了走累了进来休息的转经人,也有我这样慕名而来的旅游者。</h3><h3></h3> <h3>不知从何时起,各种书店画坊渐渐成了八廓街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来八廓街不能不去这些书店、画坊、唐卡工作室看看。这是八廓街上的天堂时光书店,进门处装修的很有特色,两扇藏式大门进来,两侧墙面用黑灰色的石片铺就,上面点缀有颜色艳丽的六字真言石片。墙面里嵌有佛龛,过廊屋顶的原木透出古朴之气,不仅藏域风格浓郁,还颇有一些设计感和艺术感。</h3><h3></h3> <h3>萨迦佛堂,有人也称之为萨迦小寺,是萨迦寺的分寺。 萨迦派之所以俗称“花教”,正是因为寺庙外墙所涂的红、白、青三种颜色。红色代表文殊,白色代表观音,青色代表金刚手菩萨。还未走进佛堂,单单就在外面,这信仰的味道已经从这彩色的墙壁上蔓延开来。</h3><h3></h3> <h3>寺庙小院中央左面是一个彩色的经幡杆,右侧是一个白色的桑炉。环绕这个并不大的院子,在二楼走廊的下面,是一排整齐的金色转经筒。寺庙的前殿显然是新建的,三层楼的佛堂高大讲究,后殿肯定是原来的古建筑,虽然稍显破旧些,但器物陈设摆放却还一丝不苟,小寺虽小,很有韵味。</h3><h3></h3> <h3>以大昭寺为中心,沿着八廓,周围有很多这样的小寺,正是这些看似简陋狭小的小寺,构成了八廓街浓郁的宗教氛围。这些小寺多还承担着其本寺在拉萨办事处的作用。萨迦佛堂是我去过的这些小寺中古老传统沿袭且寺庙建筑显得最郑重的一个。</h3> <h3>注视经桶,心有旁鹜……</h3> <h3></h3> <h3>转动经桶,就像转动了一个世界,愿功德圆满……同行的伙伴无意中碰了一下经桶,是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边上的藏族阿佳啦立刻过来好心的纠正,要顺时针转动经桶。</h3><h3></h3> <h3>披上僧袍,禅坐,冥想,开悟……</h3> <h3>僧人为佛像完成装藏后,临时摆放在装藏室外的院子里,准备送往大昭寺开光。之后,佛像将被信徒们请回家里供奉。</h3> <h3>不知是否有佛相,但求有佛心……</h3> <h3>木如寺与印经院。印经院的院落很大,能够想见到昔日印经的繁忙景象。一页页的经书当年从这里运往青藏高原的大小寺庙和信徒手中,传播着真经,唤醒着善心。祥云笼罩在经院天空上方我的头顶,许愿祈福……</h3> <h3>印经院的西边,一座小巧玲珑极为精致的佛堂格外醒目,印经的僧人日常就是在这座佛堂中礼佛诵经修行。</h3><h3></h3> <h3>下密院是针对上密院而言的,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密院最高学府之一。下密院里供奉的佛像数量就很多了,在这里能够看到挂很多用黄布包裹的铜碗,那就是佛教里的钵盂,是一种密宗修习时用的法器。在580年的光阴里,无数凡人在这里受到启迪,化为密宗弟子。</h3><h3></h3> <h3>站在佛堂前,惊恐地看着这个世界的我。</h3><h3>或许,这就是佛最初要解决的问题?</h3><h3></h3> <h3>拉萨有几家很有特色的书店,这是其中位于八廓街上的一家。店主是一对夫妻,分别是来自内蒙古草原的女子格力和安多藏族小伙子东智。“古修哪”的藏语意为“请到里面坐”。现在,我这个汉族女生要到里面坐啦!</h3><h3></h3> <h3>逛累了,在古修哪书坊坐下来,倒上一杯拉萨啤酒,读着一本当地的书,这是拉萨生活,拉萨味道。</h3> <h3>书店四壁的墙上,挂着很多藏域特点的油画和唐卡,现在,拉萨不仅是一座久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圣地,也是各种文艺青年,艺术家格外青睐的艺术之城。若非在拉萨,难得如此之久的冥想。窗外,是一缕悄悄行走的阳光;心里,是几番淡淡涌起的忧伤。</h3> <h3>书店里的猫静静地看着我,和我一起发呆。</h3> <h3>从门口出来,拉萨的夕阳照在脸上,舒适惬意温暖……</h3><h3></h3> <h3>受邀来到八廓街显著位置上的藏韵艺博楼,在这里有了此行的最大收获之一,令我震惊地,第一次看到人皮唐卡。热情的主人在向我介绍这幅人皮唐卡的渊源和由来。唐卡前面的龙椅据说是皇帝赏赐,西藏高层贵族家里为了请驻藏大臣时常到家中喝茶交往而专门准备的。</h3> <h3>眼前这张人皮唐卡原来的主人是得道的大师,还是无良的恶徒?总之,我们能在拉萨相遇,也是一番缘分吧。无论是佛教高僧发心“以皮为布”作画供养,还是苯教僧侣为了镇伏邪灵剥皮作画,人皮唐卡都是西藏文化中特有的产物。很难理解,善与恶的动机都能通过同类的皮而体现。</h3><h3></h3><h3></h3> <h3>光明港琼甜茶馆是拉萨最著名的茶馆,无论是藏族本地人还是外来的游客,到了八廓街都要到这里坐一坐。这里还保持这着最古老的风貌,藏式长条八宝方桌周边散乱地摆放着大长条凳,进来的茶客自己到柜台取一个杯子,然后自己随便找个座位坐下,一会儿就会有拎着茶壶的阿佳拉过来添茶了,每添一次,茶客就会将准备好的七毛钱零钱交给她。</h3><h3></h3> <h3>到晚上九点以后,天色才完全暗了下来,行人与信徒渐渐稀少。褪去了白天的热烈与喧嚣,八廓街显出了平静与安宁的另一面。灯光和月光交相辉映着这条古老而又现代,世俗而又宗教的街道,使她显得晶莹而含蓄,它似乎在静静等待着明天太阳的再次升起。</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