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朗星 家书手稿

樊城:三润堂

<h3>   李朗星 襄阳东津人&nbsp;</h3><h3> 1937年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高等教育斑”第五期军官学员。应该是在1936年五月十八受训期写的这封信。</h3><h3><br></h3><h3> 本人查询了大量有关李朗星的资料,综合起来后得出的结论。供各位老师参考。</h3><div> 请各位老师、学者多多指点。</div> <h3>子云弟: 《译文》</h3><h3><br></h3><div> 不久前接读来信,很高兴地知道你现在已回襄阳,让我放下了近一年来的担心挂念。我们襄阳教育太落后,一般人民对于贪污之事,不仅当它发生时不能制止,反倒很多人(参与其中)帮助恶行的完成。少数有志之士虽然想举报揭发,但终因人证物证不全,只能让上级冷淡对待,最后归于失败,只得作罢。今后如何消除这一弊病,还希望你和地方有血性的人起来设法疗治。你亲戚马君的官司,我已详看了你送来的材料,我也已帮忙转出(给杨公),希望(马君方面)再递一份申诉材料。杨公在随县,颇有(良好的)为官声誉,对这类有疑问的案子必定会详细审辨,根据其本身的是非对错,决定拘押还是释放。</div><div> 你嫂子和侄儿们近期是否已回家?我舅舅近况怎样?将来是否长居襄阳?希望你方便时告诉我。草草回信,并问近来安好。</div><div> </div><div> 小哥李朗星手书</div><div> 五、十八</div><div> </div><div> </div> <h3>子云弟鉴: [原文]</h3><h3><br></h3><div> 前读惠书,欣悉吾弟现已回襄,释我年来之悬念矣。吾襄教育落后太甚,一般人民对于贪污,当时不但无法制止,反多助其为恶之行。少数有志之士虽欲举发,终以证人证物之不全,致上峰漠然视之,而失败、而作罢。今后如何革除此弊,尚望弟及地方血性之士设法祛之。令戚马君之狱,已得尽阅其详,兄亦转知,希再上呈辞。杨公在随,尚有政声,对于此类疑案必详审是非而定拘释也。</div><div> 令嫂及侄辈近回家否?吾舅之近况如何?将来是否在襄久居?望便中一告。草此函复,并候近好。</div><div> 小兄李朗星手啟 </div><div> 五、十八</div><div><br></div><div> 【李朗星家书原件】</div> <h3>  李朗星(1906-1961) 湖北襄阳人,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五期。</h3><div><br></div><div> 李 朗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派第九挺进纵队司令,国民党哈密专员,襄阳督察专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兵团暂编第八军军长。</div> <h3><br></h3><div> 文中的“子云弟”经查叫潘子云,潘文郁是他亲哥。“令嫂及侄辈”说的就是潘文郁的老婆及孩子,[当时潘文郁己被暗杀]</div><div><br></div><div><br></div><h3> </h3> <h3><br></h3><div> 潘文郁(1906—1935),襄阳东津湾人。中共红色特工,1934年2月,受中共地下党组织派遣,到武汉国民党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任张学良的机要秘书,为张学良讲解《资本论》,后北平地下党组织机关遭破坏泄露身份被逮捕,于1935年被暗杀于武昌</div> <h3> 文中写的“杨公在随”杨公就是杨一如</h3><h3><br></h3><h3> 杨一如(1895―1988年),湖北襄阳东津人。早年父母双亡,由二叔抚育成人。</h3><div>人物经历</div><div>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赴武汉,入教导团第三营受训,翌年因病退伍,返襄阳就读隆中法政专门学校。学校停办后,因二叔年老多病,遂弃学从商。不久再赴武汉,在文华中学补习英、数两科。1913年秋,以同等学历考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1917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18年5月,因二叔病重,乃辞职返襄照料。同年秋,任教于襄阳鹿门中学。1919年春,赴芜湖二农任教。“五四”运动兴起后,杨激励学生首先响应。曾代理二农校长一职。1921年夏返武昌,1922年夏至1926年任武昌师大附小校长。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因师大附小加入国民党者众,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即设于此。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第一至第三届执行委员和第四届常务监察委员。1926年北伐军抵长沙后,奉省党部命前往欢迎,向总司令部报告省党部工作情形。北伐军抵汉后,任湖北省政府教育科中等教育股兼高等教育股股长,主持教育讨论会,并任中央人民俱乐部筹备委员。同年秋汉口市政府成立后,任市政府秘书长兼教育局局长。时汉口仅前夏口县小学校址可以利用。此后一年,汉口共成立完全小学7所,代用国民学校40余所。1927年春,任武汉市政府秘书长兼教育局局长。8月末,和市财政局长刘季良因“共产党嫌疑”被捕。同年秋赴上海,旋赴北平。1928―1932年,在北平、武汉两地中学任教。1934―1938年,在湖北第三区专署、江苏民政厅、陕西第六区专署等处任职,主办保甲、保学、造林、修路等事宜。1938年冬离汉赴成都,又赴重庆。日军飞机制造重庆5月大轰炸惨案后,再返成都。1940年夏,任中国茶叶公司湖北办事处负责人。1941年秋,外销红茶受阻,办事处撤销。湖北省物品供应处成立茶叶部,建立制茶厂,改制内销红绿茶,任经理兼厂长。1943年冬,当选为第四届国民参政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组民生茶叶公司,接收日本人所侵占的羊楼洞砖茶厂,并兼湖北省企业管理委员会委员。1947年秋,辞去经理职务。同年冬,当选为湖北省第五区立法委员。1948年春,企管会改组,辞去委员兼职。1949年赴台湾。</div><h3><br></h3> <h3> 这一封信也是给“子云”写的,但是写信人是他的叔叔,[抃凡??]</h3><h3><br></h3><div><br></div><h3> 下面是书信原件</h3> <h3><br></h3><h3><br></h3><h3> </h3><h3> &nbsp;</h3><h3> [原文]</h3><h3>子云表侄如晤:</h3><div> 一再接读手书,以心神不佳,且于侄境遇一时又苦无法解答,致未函复,非有意疏忽也。近年普通行政机关无不感财政之无法维持,日趋缩减。加之各方面——中国机关向来用人(不必要者)都多,人多无事可作。除非机关组织有大的改变,间或有隙可乘外,平时欲插足实大非易事。再行政——普通行政机关往往转变无定,中国公务人员又绝无保障,职员可随时因长官之更动而被停用。故即使谋得一事,亦常有得不偿失者。中国政令之腐败,现时固犹未能一洗而清除之也!侄能外出一游自佳,在此抗战时期,吾人固应有所作为,企能增加抗战力量。惟闻侄媳现在孕期,照料需人,似又不宜即时离去也。故侄外出一节,亦必须待诸侄媳分娩后再作计较为妥。再战事曰急,家中亦不能无人照拂也。闻侄曾在翼云侄处代课诸儿读,未知究竟如何?我意翼侄小儿甚多在家,应须一人助之补读。拟面商翼侄,专托侄代为照拂,即由翼侄对于侄生活方面给以补助。如是,双方均收互助之益,于情理亦无不合也。同时我仍当为侄留意工作机会不误。武汉自四二九空战后,近月未有警报,市面尚好。但战事迁延,处境当渐感艰难耳。 草复</div><div>顺祝俪安!</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愚叔抃凡草</div><div> 五•二三晨</div><div> &nbsp;</div><div> 1938年4月29武汉空战我方完胜日本鬼子空军</div><div> 这封信应该是1938年5月23曰晨写</div> <h3>中央陆军军官学校</h3><div>中央军校是南京国民政府设置最早的军事教育机构。1927年11月国民政府在南京筹设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于次年3月开学。1928年兴办之初它直隶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中正、李济深、何应钦分任校长、副校长和教育长。1929年以后张治中接任教育长,实际负责军校教育、校务一切事宜,直至抗战开始。</div><div>中文名</div><div>中央陆军军官学校</div><div>创办时间</div><div>1927年11月</div><div>所属地区</div><div>南京</div><div>类别</div><div>国立</div><div>学校类型</div><div>军事</div> <h3>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h3><div>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于1934年在南京设立,受业期为一年。同时于洛阳、广州等地设军分校,以统一强化陆军军官政治思想和技术战术训练,并设步、骑、炮、工、辎等专科学校,为整军经武杀敌保国培育人才。班主任为中将,前几期由徐培根担任;该班学员都是现职少校以上军官,其中少中校级居多,上校次之,少将又次之。</div> <h3>  襄樊文史资料第十五辑第9页……原保安第一大队改编为一营,营长由李朗星充任。当时李朗星在国民党南京中央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受训,其营长一职由营付马行健代理。1937年元月,李朗星学习期满返回襄樊,升任为湖北省保安十四团团长,团部仍住扎在襄阳城内。…………</h3><h3> 此信应该是1936年五月十八日在南京“中央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受训期写给子云弟的,信纸的标头和他受训的学校是一样的,这一点是不会错的……</h3> <h3> 李朗星带领地方民团在襄东唐白河击杀日军少将……共计四百多人</h3><h3><br></h3><div>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凭借劣势装备力敌装备优良的日军,往往要用一个集团军的力量才能与日军一个师团作战,其结果还很有可能是被打败。然而却有那么一次战斗开了日军一个大大的玩笑,一个步兵联队竟被中国军队的一个地方保安团打的灰头土脸,不仅遗尸400余,甚至连联队长都被击毙了。</div><div><br></div><div> 你确定这不是抗日神剧里的剧情?不,这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是被日军战史上记载为“大悲剧”的白河战斗。</div><div><br></div><div>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妨先请对阵双方的部队和主官登场。</div><div><br></div><div>一、湖北省保安第4团VS步兵第233联队</div><div><br></div><div>湖北省保安第4团源自襄阳地方自卫队,初编为保安第14团第4营,1938年扩编为第4团,所属三个营皆由地方自卫队升编,装备远不如正规军。上校团长李朗星(1902—1960),湖北襄阳人,字文斗。中学毕业后就投军,1932年返乡筹组自卫队,一年后接受第8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收编,当上了营长,继又升为团长。其团内多李氏亲信或亲属,因此保4团又有“李家军”之称。白河一战,是湖北省保安第4团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首此作战。</div><div><br></div><div>日军步兵第233联队于1939年9月13日在日本山口县成立,虽是新编部队,但骨干是退伍老兵,且编制完整、装备齐全。大佐联队长神崎哲次郎(1890—1940),日本鹿儿岛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6期步兵科,是正儿八经一步一个脚印升到联队长的军官。第233联队曾经在中国军队发起的1939年冬季攻势中投入作战,因此有一定的战斗经验。</div><div><br></div><div></div><div>神崎哲次郎</div><div><br></div><div>两厢一比,谁优谁劣一目了然。看到这里,肯定有朋友会说,这样的保安团根本不可能打赢日本的正规军啊,尤其是还把人家联队长击毙了,简直天方夜潭!</div><div><br></div><div>您别急,我们接着往下说。</div><div><br></div><div>话说这白河战斗发生在1940年5月,是枣宜会战的一个组成部分。会战一开始,中国军队就陷入被动,尤其是5月15日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战死的消息,更使全军士气大受打击。</div><div><br></div><div>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令驻防在樊城的第41军推进到襄阳,以防日军进攻。问题是,襄阳安全了,空出来的樊城谁来守呢?李宗仁数着手头上仍然可以调动的部队,看来看去,最后发现就剩下湖北省保安第4团可以用了。就这样,保4团被派到樊城。未几,李宗仁得知日军第11军要发动新一轮攻势,就又给保4团团长李朗星下了一道命令,在白河北岸警戒,一旦发现日军立即通报。这李朗星本来就是在19日晚上接到命令急匆匆赶去樊城的,连气都没能喘几口,又急忙带着部队开赴白河。</div><div><br></div><div>二、天时和地利</div><div><br></div><div>白河是唐白河的组成部分,日军要攻樊城,势必经白河,而白河之前的唐河根本无法防守,一旦进去肯定被夹在两条支流中间,到那时真成破釜沉舟了。因此李朗星决定利用白河后面的洪山头,将部队开上山,从上往下俯视,占据地利优势,一旦发现日军,还可以居高临下的实施阻击。</div><div><br></div><div>就在李朗星刚刚休息下来的时候,日军第39师团根据第11军司令部的命令开始投入攻势,其所属步兵第233联队的主攻目标便是樊城。第233联队长神崎哲次郎接到命令时,所部能够使用的只有两个不满员的大队。为增强这个联队,第39师团特地抽调步兵第231联队一个步兵大队和工兵第39联队所属一个工兵大队配属给神崎,使233联队仍然能有一个大致完整的样子。</div><div><br></div><div>可是天公不作美,连日暴雨,部队行动缓慢,一直到20日深夜才推进到白河南岸。暴雨虽然停了,但横在神崎面前的白河对岸传出了零星的枪声。神崎当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并决定派人侦察对岸情况和寻找登陆点,想大致了解情况后渡河进攻,将中国军队一举击溃。可是他在这个时候没有派自己部队的人,而是命令配属的工兵第39联队第1大队侦察。第1大队长接到命令后又指派第3中队三名军官执行任务,结果这一侦察,搞出了一个大事情!</div><div><br></div><div>我们这里权且称这三名军官为大尉A、中尉B和少尉C。三人一起靠近河岸,由于对面有零星射击,大尉A和中尉B就地扒下侦察,少尉C比较勇敢,仍然站着侦察。等侦察完后,三个人聚在一起商量结果,大尉A和中尉B的结论是对面能看到的就是沙滩,登陆难度不大,但少尉C表示反对,站着侦察的他以自己视野更加开阔为由,主张大尉A和中尉B看到的实际是河流中间的沙洲。三人争论不定,就决定将回报联队长神崎判断。</div><div><br></div><div>神崎听完报告后命副官取来航空队在15日拍的航拍照,在稍事对比后,认为大尉A和中尉B所说的是正确的。便决定进行强渡,力求以最快速度将中国军队击溃。</div><div><br></div><div>神崎并不知道,连日暴雨,竟然硬是在白河中间冲出了一个沙洲,而正是这个沙洲,要了他和联队的命!</div><div><br></div><div>三、还是人和最给力</div><div><br></div><div>日军的行动其实早被北岸的李朗星发现了。不过他不知道日军的实际兵力,只能命令部队先开几枪,摸摸情况。李朗星是这么打算的,万一只是斥候部队,赶走就行,但如果是主力,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吧。所以他一面报告战区长官部,一面做好边打边撤的准备。就算挡不住,拖延一下还是可以的。</div><div><br></div><div></div><div>李朗星</div><div><br></div><div>21日凌晨,日军开始渡河。由于气候转晴,守在洪山头的部队很快就发现渡河日军足有千余,妥妥是一个联队的规模啊。这还怎么守?就在李朗星准备下令撤退时,突然发现,日军竟然傻傻的都往河中沙洲去了。</div><div><br></div><div>小日本是不是吃错药了,放着北岸不登,跑沙州干嘛?祭神?不管三七二十一,李朗星决定乘这个机会先打他一通再说。只见他一声令下,所属三个营不管什么武器装备,这步枪啊、手枪啊、机枪啊,就连仅有的三门迫击炮,全部一股脑的向沙洲上的日军打去。</div><div><br></div><div>日军这边呢?神崎想做表率,他带着先头部队率先登陆。可一上岸,神崎就发现坏了,这哪是对岸,分明是河中沙洲。气急败坏的神崎一面破口大骂“八嘎”,一面急忙命后续部队停止渡河。可在这结骨眼上,中国军队开火了。</div><div><br></div><div>突突突、踏踏踏、轰隆隆……一时间沙洲上的日军有如无主之魂四散奔逃,前面的基本上都挨了枪子,后面的想找隐蔽物,可沙洲上光秃秃一片,除了当靶子还是当靶子。</div><div><br></div><div>神崎这时候还算冷静,他试图稳定部队,并带他们返回河南。可在沙洲的部队除了233联队本部外,231联队第1大队一部,工兵39联队第1大队一部也都上了岸。神崎不得不站起来显示自己大佐的身份,以便控制。结果没想动作太显眼,很快就引来中国军队神枪手的招呼,只听得枪起声落,神崎这位踏上中国战场才半年的大佐,就被暴了头。几乎在同时,那位奉命侦察的大尉A也被击毙了。</div><div><br></div><div>联队长一死那还了得?还在试图稳定部队的大中小队长们也慌了神,部队是稳不住了。那还站着干什么?跑啊!情急之下,士兵们不管自己是不是懂水性,就想着跳河逃生去了。结果,在河里又被淹死一大半。</div><div><br></div><div>没多久,退回河南的日军在联队副官重组下准备发起反击,以报此仇。可当日军在下午成功渡河并登上洪山头,竟发现空无一人,哪还有什么中国军队的影子啊。</div><div><br></div><div>原来就在当天中午,接到报告的李宗仁也认为保4团无力阻挡日军,就命令该部立即撤往襄阳。李朗星接此命令也顾不得有什么战果了,反正他占了一个大便宜,当即命令转移,就此脱离战场。</div><div><br></div><div>一次闹剧般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div><div><br></div><div>那么日军在这次战斗中的伤亡到底如何呢?日本防卫厅在编写战史时是这么写的:“联队在毫无掩蔽体的河中沙洲上不断出现伤亡,瞬间就牺牲联队长神崎哲次郎大佐以下三百数十人”。</div><div><br></div><div>可见,日军所承认的是步兵第233联队阵亡“三百数十人”。但是,日方在编写战史时明显采用了春秋笔法,即只承认这次战斗仅有第233联队参加,从而隐去了步兵第231联队第1大队和工兵第39联队第1大队的阵亡数。而根据这两支部队的战史记载,步231联队阵亡约50余人,工39联队阵亡约20余人。这一累计,光阵亡就超过400人了,至于负伤,因无明确记载,就由诸位看官自行想象吧。</div><div><br></div><div>总之,这次白河战斗,保4团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重创了以233联队为主的日军,这一战斗经过和战果堪称抗战史上的经典战例。至于保4团有没有伤亡,笔者目前还没有查到明确记载,仍待进一步挖掘。其实对于保4团的战果,由于撤退过快,全团官兵并不了解,在事后的报告中,李朗星也只能说是有过交战,至于到底怎样,他也说不上来。</div><div><br></div><div>这么一来,就导致日后官方在编写《抗日战史》的时候只能一笔带过,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埋没了这次战斗。事实上,李朗星和所属官兵在会战结束后也没有得到什么封赏,就连湖北全省保安司令部在5月份的工作报告书上,也只是寥寥数笔而过。幸而日方在战后编写战史时对这次战斗写有专篇介绍,参战的三个联队也都编写有部队史,从而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这次战斗的经过。不过日方始终坚持认为重创第233联队的中国军队,是由汤恩伯指挥的第31集团军主力……</div><div><br></div><div>尾声</div><div><br></div><div>按照日军规定,神崎哲次郎死后晋升少将自不用提。他所指挥的步兵第233联队最后在四平被苏联军队击溃。</div><div><br></div><div>湖北省保安第4团后来扩编为第5战区第9挺进纵队,抗战胜利后缩编为湖北省保安第4大队,于1947年裁撤。至于李朗星,战后历任区保安副司令、司令、县长等职。1949年底被台湾“国防部”任命为暂编第8军军长。但李朗星并不想留在大陆等死,他在以军长身份领取全军整个冬季的军饷、给养计三万银元的经费后携眷避居香港。此后虽然前往台湾报道,但终因瘫痪厌世而于1960年4月7日自缢而亡。</div><div><br></div><div>最后,让我们铭记为白河战斗作出杰出贡献的三位日军侦察军官,他们分别是工兵第39联队第1大队第3中队大尉中队长山田藤之助(死后晋升少佐)、中尉小队长坂本常雄、少尉小队长浜崎守。</div><div><br></div><div>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吴京昴先生大力协助,在此致以谢意。</div><div><br></div><div>另:拙文《血染汉王城:数百国军壮士跳黄河殉国》在网易历史频道发表后,得某大家“厚爱”,特将拙文洗稿改写后重新署名发表,对此行为我实在无语。您是有身份的知名人物,而且还有专属讲堂,想必也不会到江郎才尽的地步。在此只能敬告,请您尊重原作者,尊重知识产权,也请自爱。您是大家,影响面广,如鄙人作品不幸再被您看中,那鄙人今后写文只能被迫“埋雷”,您拿去后被人发现问题下不来台,可不要赖我。</div><div><br></div><div>主要参考资料:</div><div><br></div><div>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div><div><br></div><div>湖北全省保安司令部工作报告书</div><div><br></div><div>襄阳人物志</div><div><br></div><div>湖北文史</div><div><br></div><div>襄阳文史资料</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