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成都市笫二十八中学,这是我们当年的母校,记忆中古朴的大门。</h3><h3> </h3> <h3> 曾记得校门左边有一个自来水龙头,右边是收发室,正对面是会议室。还记得校大门边有口浅井。收发室守大门的我们称为王大爷,戴着眼镜,身着蓝色长围腰,笑咪咪的,对同学们可和蔼啦。每天我们亲切地和他打着招呼,这样的日子不知不觉中我们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h3> <h3> 这是校大门左侧的收发室。</h3> <h3> 这是从侧面看到的会议室。</h3> <h3> 当年的教师宿舍。</h3> <h3> 当年的高中教学楼。因由红砖砌成,简称"红楼"。</h3> <h3> 我的母校,成都树德协进中学,位于成都市西胜街18号,前身为四川省立一中,成立于1913年,1933年更名为成都市协进中学,其意为"协同一致,努力奋进"。解放后学校先后更名为成都市金河中学、初八中、协进中学、二十八中。</h3> <h3> 母校的历史照片。</h3> <h3> 再见到离开了几十年的母校,少年的记忆已完全不见,母校彻底变了模样。</h3><h3> 母校已更名为成都树德协进中学。</h3> <h3> 2009年5月,在市、区政府及教育局的统筹下,成都市树德中学领办二十八中协议正式达成,领办后学校更名为"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学校在抗日战争期间,是中国共产党在成都的重要基层组织,是革命时期我党在成都的活动据点,有"红色学校"、"成都的陕北公学"的美称。</h3> <h3> 这是大门左侧的宏伟建筑。"树德广才,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让我们看到了敬爱老师们的一颗颗挚诚的心。</h3> <h3> 进入大门右侧,映入眼帘"智勇诚朴"四个大字,激励着历届的莘莘学子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强大努力学习。</h3> <h3> 位于大门正中道路两旁的绿化盆景。</h3> <h3> 当年的运动场没有变,年少的我们在这里军训,体能锻炼。午学后,我们队列训练,打乒乓球,排球,蓝球,田径项目训练。运动场上一派生气蓬勃的景象,生龙活虎的阳光少年在这里茁壮成长。</h3> <h3> 六年的初中,高中,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我们在这里汲取了知识,收获了友情,享受到了老师们父母般的厚爱。</h3><h3>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母校,我们的人生从这里启航,我们的梦想从这里放飞。</h3><h3> </h3> <h3> 母校临街的墙面上,宣传栏里展示的是历届毕业生中的杰出人物。他们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h3> <h3> 母校百年的历史中,既出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李硕勋(原国务院总理李鹏之父)、赵君陶(李鹏之母)和阳翰笙(原文化部副部长)、陈离(原林业部副部长)、张秀熟(原四川省副省长)等一批党的部、省、市级干部;也产生了省文联主席作家沙丁、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前身)院士黄汲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工程院院士钟山、国际皮革化学家及工程师联合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等杰出人物。这些历史遗产为今天的树德协进中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h3> <h3> 看了母校的宣传栏,深深为母校的百年历史而自豪,为母校培养的优秀杰出的前辈而自豪,为母校四十余年来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而自豪。亲爱的母校,我们深深地爱着您。</h3> <h3> 宣传浮雕</h3> <h3> 历史的记载</h3> <h3> 杰出校友的留言。</h3> <h3> 办学宗旨与理念</h3> <h3> 办学特点</h3> <h3> 四十余年来,亲爱的母校与祖国共建设,同发展,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巨大变化。学弟学妹们在这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启航人生,放飞梦想。一棵棵栋梁之才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h3> <h3> 微机室</h3> <h3> 现代化教学设备</h3> <h3> 美术书法室</h3> <h3> 图书馆</h3> <h3> 学生公寓</h3> <h3> 二零一七年高考巳结束。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今年青羊区普通高考文科最高分为628分,考生叫廖倩,是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学生。今年青羊区普通高考理科最高分为646分,考生叫童檩杰,也是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学生。另外,该区理科第二名、第三名也出在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分别是杨天元645分、李瑶641分。这样,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包揽全区理科前三名。</h3><h3><br /></h3><h3> 今年母校全年级一本上线人数达到 200余人,一本率达到 45% ;本科人数再次突破400大关,本科率95%。重点班一本率达到 80%,本科率100%。</h3> <h3> 亲爱的母校,热爱你的学子为你骄傲,为你点赞。我们举杯共祝愿母校发展欣欣向荣,教学成果硕果累累,成为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灿的明珠。</h3> <h3>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敬爱的老师们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亲切的教诲常在耳边回响。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打闹嘻戏的情景常浮现在眼前。我们虽是花甲之年,亲爱的母校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br /></h3> <h3> 此美篇中老照片由宋建朝,孟友提供,室内照片和历史介绍收集于百度。其它照片由张蓉于4月19曰参加高七二级三班同学会时拍摄。(同学会在母校对面一川菜馆举行)。</h3><h3> 此美篇送给亲爱的母校和老师及学友、学弟、学妹们。</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