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卫河上幸福桥----漳卫河边薛圈村百年史

不老松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俺村有座幸福桥,桥下的河是漳卫河</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座桥建成于1987年9月25。它的建成为薛圈、罗头造了福,确确实实为薛圈罗头赢得极大的经济利益,使薛圈罗头,彻底改变了贫困面貌!真正为薛圈创造了幸福,所以这座桥是一座当之无愧的幸福桥。</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条河叫漳卫河,这是因为它是由发源于河南新乡以西太行山的卫河,和发源于河北磁县以西的漳河汇合而成,所以叫彰卫河。过去也称御河、运粮河、卫运河。这是由于这条河曾经担负给北京皇家运输粮食等重要物资的任务。所以才得此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 ,河道里经常响着拉船纤夫、和撑船、摇橹的艄公的劳动号子,悠扬动听时刻回响在河道上空,七十岁以上的人人人都会喊上几声动听的纤夫号,摇橹号。这些号子后来在挖河拉车,盖房拉夯中得到应用。可以说后来六十岁以上的男劳力都会这些号子。那时来来往往的帆船川流不息。当时南陶、北陶、临清这些重要的码头上经常停留着装卸货物的船只。这些地方商家云集,繁荣昌盛。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河南郑州挖通引黄即卫工程,【人民胜利渠】。把黄河水引入卫河,使卫河通航能力大大加强。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前期,卫河水上运输更加发达。小火轮拖拉,一拉就是四五只船,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那时的德州航运局甚是红火。我村和罗头村,好多人参加了船运队伍。后来由于黄河水泥沙太多,【人民胜利渠】屡次被淤,最终报废。到了六十年代后期,上游多处修筑水库,和灌溉渠,如,河南的青年渠,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河北邯郸的岳城水库,跃峰渠等,截走了卫河,漳河,洹河(也叫安阳河)的水使漳卫河河水枯竭,失去通航能力,德州航运局也宣告终结。一部分工人和船只转到台儿庄,一部分转到青岛,也有的转到汽车运输行业。漳卫河从此也就失去往日的辉煌!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过去的船</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说起御河不仅让人想起过去薛圈村一些动人的故事。清朝时薛圈村里的去北馆陶斜路的北侧,(相当于现在的六队养法国桐树苗的地方)是薛家第三支的坟茔地。給皇家运粮的白翎船,经过这里靠岸下船毁坏坟茔里的树木。我村薛忠发和薛钟秀,看状大怒和船上打了起来。那时皇家运粮船上都有高手护卫,可是我村薛忠发薛忠秀都是二郎拳里的高手,功夫非凡,再加上我们占理,他们理屈,因此全然不惧皇家船只,只打的船上屁滚尿流,最后虽说他们是官家船只,但是他们无故毁坏百姓坟茔树木,无理在先,再加上东徐村那时有个郎太监,在朝里给帮忙说话,所以虽说他们吃了亏也没能把我们怎样,最后赔礼道歉包赔损失完事,大涨了薛圈村的威风!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夏季洪水</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过去的彰卫河,从南馆陶到北馆陶35里中间没有桥梁,只有我们薛圈是一大的渡口,其余像窝头、罗头、李圈只有条小船偶尔在水小时渡几人外,其余地方没有渡船。从堂邑,莘县,冠县到邱县,曲周等地我村是一大道,大车小辆都可从薛圈渡口过河,传说有一年一辆拉粮食的大车陷入泥泞之中,请求我村薛传世找牲口帮忙拉出,薛传世说我先看看,他背着罗头走到哪里一看,说:"没事,我掀住大车车轴,叫你们撵牲口你们就撵。"只见他冒下腰一用力大喝一声:"撵!"车把式得儿的一扬鞭,大车被拉出污泥,再看薛传世刚穿上的一双新铲鞋底子被登断!薛圈有高人,武功高强力气过人!从此薛圈名声传向四方。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那时的彰卫河里鱼鳖虾蟹应有尽有,每逢过麦前后,河里水少人们沿着河边沙滩可以找甲鱼,找甲鱼蛋,一找就是一窩,碰到王八蛰伏在泥沙里只露俩鼻眼,一摳就是一个,十分有趣! 许多家在河边开起菜园,用辘辘,或者磨杆磕楼进行浇菜。收入很是不错,这条河为大家造了福。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可是这条河在过去由于河道弯弯曲曲,行洪缓慢,所以常常在夏秋雨季洪水泛滥,淹毁农田。三年两头串坡大堤以里的地被淹,更有甚者,出现溃堤。1956年由于台风影响,7月29日至8月4日发生了一次全流域暴雨,漳河观台水文站出现9200立方米/秒的洪峰流量,漳河洪水下泄后,右堤在临漳、魏县、大名一带决口数十处,北大堤在临漳岸上村及魏县决口两处;卫河各支流洪水上涨,沿岸坡洼皆已行洪滞洪,干流楚旺以上左右岸共决口2处漫溢29段,楚旺以下决口8处。卫运河在左堤江庄决口,这次洪水给漳卫河流域带来严重洪灾,冠县秤钩湾最大流量1370立方米/秒,水位达43。96米,超过保证水位2。07米,南馆陶大桥两端3孔被冲垮,我村那时三面环堤,南北街整个在大堤以上,虽说大堤并不矮,但是由于老鼠洞太多,一度出现险情,旧历六月二十一白天几次危险都被排除,到了夜间再也控制不住在南北街南部,薛中方家附近终于因老鼠洞而决口,洪水呼啸而出,很快决口达到130米,汹涌的洪水向东到克宁铺上古黄河堤转向北陶以东、以北一带,平均水深1——2米。上级政府非常重视,很快派飞机在萧城空投了救灾物资。那年我正在邯郸读书刚考完初中正好在家,我母亲在邢庄村教学他带着邢庄村十来名妇女抗洪也被洪水困在我家,(我们那些户庄宅高,没上去水)后来被接走。所以我对那年洪水记忆深刻</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956年河水下去以后,庄家全被淹没,秋天人们只好挖些野菜度日,弥补粮食不足。那年秋天洪水过后,一天我村里有15人去河西挖野菜,那天我村渡口大船漫河缆断啦,未能修好,人们挖野菜等着糊口,争着上一条小船,小船船体不大,当时谁也想上结果上的人过多(15人)当船行至河中时,船进水沉没,十五人全部落水。有三名男性会游泳游到岸边,两个女孩子共同拽住一包袱棉花,游到岸边,一名女性老人穿着棉衣也飘到岸边,包括艄公共七人生还,其余八名妇女全部遇难(其中有一名怀孕妇女} ,造成薛圈村乃至整个馆陶县(那时是馆陶县)历史上的重大惨案!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956年洪水过后,合住了龙门。(合龙门就是把决口的堤再打起来),可是到了1957年上级政府,为了确保大堤安全,从现在的大桥路口向六队涵洞口方向又修一条堤,这样老薛圈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圈”村啦!由原来三面是堤,变成四面是堤!现在的到大桥向正西方向的路,北边涵洞到过去的扬水站旧址分别就是,那时南边北边的堤。新堤的修建,就意味着老堤不要啦!那样一来薛圈村就处在河床里边啦。今后的大水就更受其害!因此我村村民抵制修新堤,出现过闹堤事件。过去薛向修就曾编过歌谣”闹堤“,编的非常生动有趣,每逢唱起”闹堤“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真了不起,真可称得起是一位农民作家!</font></h3> <h3>果不其然,1963年出现了一次历史上百年一见的大洪水,我们村遭遇了灭顶之灾!1963年,受西南涡流的影响8月2——8日,彰卫河流整个海河流域普降特大暴雨,卫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降雨在400——600毫米,内丘县獐么,7天降雨量2050毫米,是我国大陆区域7天降雨量之最。岳城水库最大下泄流量3500立方米/秒,漳河堤防决口80多处。卫运河南陶水文站8月10日出现3240立方米/秒洪峰流量,冠县卫河、卫运河右岸大堤吃紧,完全靠临时抢修子埝防御洪水。上游河南滑县、内黄、楚望、河北临漳、魏县多处决口,我村更是吃紧!自从新堤修起,国家再也不再管理薛圈老堤啦!新堤1957年后年年加高,而薛圈老堤依旧破烂不堪,薛圈村民在村干部的领导之下自已修自已的堤。但是毕竟人少力薄,大堤依然不坚固。1963年8月8号农历六月十九,那天正好立秋。河水出槽串坡,河水来势汹涌,像线提一样一路飙升,在水边插一条小棍,一会儿就到水里去啦!仅仅一天时间,农历六月二十(8月9日)大水便和大堤涨平!老人在烧香叩头央求上苍保佑,而村干部带领全村男女所有能干的群众自已加固堤坝。天还下着雨肩扛,人抬,袋子背-------,打起子堤,前边把土加过去,后边又涨平--------人们顾不上吃,顾不上睡-------天哪!龙王爷、河神-----你别涨啦!白搭,水继续涨---------</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农历六月二十一(8月10日)夜间再也顾不住啦!先是从二茶壶庄子那里开啦!接着村东清彪庄子东北也开啦!大水居高临下冲了下来,刹时震耳欲聋大水咆哮之声响彻薛圈村的夜空!很快水漫上宅子(为防洪水那时庄宅普遍高,1956年大部分庄宅没上去水),随之而来的是院墙、房屋的倒塌声,猪、羊、鸡、鸭、狗-------的哀叫声,人的喊叫声,水的咆哮声--------交织在一起阴沉、恐惧-------。仅仅40分钟方圆将近五平方公里的薛圈,这个名副其实的【圈】全部灌满!天明之后大水已经把全部老堤漫过,家具,倒塌后的樑檩,猪羊-----顺水向下游飘去!幸好白天老、幼、妇女已在村干部的安排下转移,剩下年轻力壮。会水性的,在村坚守,同时也多亏了那年春天我村刚刚排了一只大船,村干指挥大船连夜救人,虽说遭受那么大洪水,薛圈村无一人伤亡,这真是不幸中的大幸!薛圈漫堤之后,紧接着烟店北边冯圈也决了口!倒漾水往南流到李庄,大堤两侧全是水我们一部分在堤上,一部分投亲靠友分散啦!秋后政府组织部分村民去到茌平,博平度荒去啦!</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老薛圈自明朝洪武元年,薛氏宗祖薛颜德由山西洪洞县迁至馆陶县东招村后,生二子即世国、世泰后二世祖世泰,看中薛圈地处御河之边,土地肥沃,乃是块宝地于是迁居于此,繁衍生息,立村,因其紧邻大堤几字湾之内,故取名薛圈。薛圈村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勤劳勇敢、和睦相处,大多日子过得很好后来又发展增加了,李、李,郑、解、刘-、郝、夏等姓氏。近六百年来薛圈越来越大,薛圈村,村风、民风淳朴,团结友爱,勤劳朴实,各姓氏友爱相处,邻里和睦。自我记事,没发生过,也没听说过,杀人放火---等恶性事件,因此薛圈村,文化风气很高,花船、狮帽、闹会、乱弹---等民间艺术都有。所以在周围声名在外是馆陶县(过去一直是馆陶县,而且县城在北馆陶,只是在1964年后才彻底槟入冠县)出名的文明大村。唉!但是现在都完啦!这里再也不能居住啦,1964年开始搬村。那时也没搬迁费,到底有没有?不清楚反正群众是没得到。大家自力更生开始搬迁,那时也没拖拉机,也没大牲口靠着人力用小地排车(地排车也不是家家有)一点点从老村把家搬到现在的薛圈村。屈指算来已五十余年!</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963年大水过后,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根治海河!自此后海河委员会,德州漳卫南卫河管理处制定计划,开始了对漳卫河的大刀阔斧的治理,自此之后一年两季挖河打堤。1967年加高培厚大堤,1971年进行搬堤裁湾,我村涵洞至许庄(裁去田坡柴庄大堤)宋庄至罗头,焦圈至东陶等大堤均被裁直,加高加厚。1973,1974又进行河道裁湾,从罗头薛圈老村东头开挖了2.1公里新河把老村的中间偏东都挖成河,河东仅剩六队小围子里一部分,和清贤,清彪两家。其余全部在河里和河西。随后于1974年,75 年,76年又进行了清障、搬沙。这样一来薛圈村的土地三分之二被搁置在彰卫河以西。</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是桥西头往西、往南、往北都是薛圈的地。远处的树林是1956年决口的口子门。</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树的方向是西南远处的树是河北馆陶冀浅村大堤。</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都是被搁置在河西的地</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本来经历1963年大洪水,接着又长达三年搬村,已经闹得薛圈村群众精疲力尽,疲惫不堪。现在一挖河地是没办法种啦!村里仅有一条船,河西那边有二千多亩耕地,怎么过河?牲口怎么过河,那时北陶有机耕站,东方红拖拉机根本过不了河,况且干活没有过船的功夫大,因此田园荒芜,春天飞沙走石,种不成庄家秋后杂草横生,有人说俏皮话:逮鹌鹑甭插溜子,打滚不沾泥!形象确实形象,事实就是那样!那时一车能拉几十亩地的庄稼。一个生产队一年产的粮食,没有现在一户产得多,一个工日仅一角多钱。人们穷困潦倒,男青年娶不上媳妇,好多人感觉在家无望没办法只好去闯关东!光我们第六小队就有七户去了黑龙江。那时一说给薛圈男孩说媳妇,周围群众就说:有闺女扔了也不往薛圈娶!</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残酷的现实刺痛了薛圈村的村民,刺痛了薛圈村的干部,他们横下一条心,坚决改变薛圈村贫穷面貌,怎么改变?这种现实------难哪!唯一的办法修桥,但是修桥谈何容易!十几米深,140多米宽怎么修?有钱吗?没有。唯一的办法向国家伸手,上访、找!村里几个主要领导人李云聚、薛玉忠等开始了艰苦的上访找桥。他们求爷爷告奶奶,拜了这家拜那家,从县到市,从德州漳卫南漳卫河管理处,到天津海河委员会,腿跑细啦!路磨明啦!嘴磨破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找成啦!国家拨款29.8万元自筹12.1万元开始了生产桥的施工。1986年9.24日开工1987年9.25胜利竣工,完成了长139米宽五米,横跨彰卫河11孔大桥,这座桥命名为【薛圈村幸福桥】。破天荒的天大喜事,村里敲锣打鼓唱戏三天庆祝大桥胜利建成!</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大桥的修建使生产立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耕种方便啦,收成增加啦!接着拖拉机、三马车、汽车、收割机、、、、、什么都有啦!过去的茅草岗,沙土窩如今都变成了良田!薛圈村的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升高!村里也变啦土房没啦变砖房,砖房又拆变楼房-----变变变!一直在变,小伙不是娶不上姑娘,不是有闺女扔了也不往薛圈村娶,而是大姑娘争着往薛圈嫁!薛圈的小伙也开始挑挑、拣拣、拿拿糖啦!过去远近闻名的薛圈村,现在又重振雄风,又变成文明、富裕、和谐、康乐的大薛圈啦!</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