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经典,增加你的“影响力” (一)

圆圆

<h3>不管你是需要选票的政客,还是急于推销产品的商家;是想规劝孩子好好读书,还是希望老公乖乖听话,其实说到底,最大的愿望无非是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好让别人能随着你的思路走。</h3><div><br></div><div>公司前不久举行了一个关于"如何说服他人"的讲座。请来的也算是一方高人,曾在哪里当过咨询,哪里做过谈判,一连串头衔长得看得让人疲累,但讲课内容却还是老调常谈。说的无非是如何组织材料澄清利弊,如何多了解对方和他的利益所在云云。虽然说的都在理,却毫无新意。在演讲结束之前,我丢给他一个依然未解的疑问。</div><div><br></div><div>"不知您是否发现所谓的影响力,其实局限性非常大。比如说,美国大选之前,到底是要投票给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每个人心里早有定论。就是再棒的说客,想在一小时的演讲时间之内,去改变一个人固化了几十年的生活模式和价值体系,其难度不亚于登陆火星。我甚至怀疑,说服人的努力往往会徒劳无功。因为赞同你的人,即使不开口,他们也已经站在你这一边了。而持反对态度和那些漠不关心的听众,你就是说破舌头,他们也不会改变初衷。我想知道的是如何突破影响力的局限性?"</div><div><br></div><div>结果请来的演讲者顾左右而言其它,并没有解答我这个问题。直到几天前,读到了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尼迪(Robert Cialdini)写的"影响力"一书,对我的疑问倒是有不少帮助,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我思路上的错误。 </div><div><br></div><div>关于影响力,我原先一直在考虑如何抹去或者淡化人们原来的固有观念,好腾出空地或白纸来装盛新的观念和知识。但西奥尼迪的做法却刚好相反,他把目光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试图去利用那些千万年来深入骨髓的心理沉淀,在当事者不自知的情形下,去增加自己的影响力。</div><div><br></div><div>书本开篇的一则关于火鸡的故事马上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火鸡妈妈对新生的小火鸡照顾有加,把火鸡宝宝拢在身下百般呵护。奇怪的是,启动火鸡妈妈这种呵护孩子的行为居然源自于小火鸡所发出的一种“吱吱”叫声。科学家把录有小火鸡叫声的录音机放在黄鼠狼的标本之内,雌火鸡就会将黄鼠狼误认为是自己的后代来疼爱。也就是说,小火鸡的其他特征,如气味、感觉或相貌,在育儿过程中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只要谁能发出"吱吱”叫声,谁就能启动雌火鸡的母爱。虽然雌火鸡的这种行为看起来非常荒唐,但这种有规律的盲目的行为模式,并非只存在于雌火鸡身上。即使在万物之灵的人类身上,也屡屡发生。</div><div><br></div><div>这个带有恐怖意味的小故事,让我想起英文里的一个单词- manipulation,在中文里我几乎找不到和它准确对应的翻译。 虽然字典里告诉我们这是操纵和掌控意思,但却没有翻译出一种被麻痹后的半睡半醒状态中,心甘情愿地上钩,被人玩弄与股掌之间的意味。到底人体内是否也藏着事先录下来,能让人麻痹的声音?&nbsp; 是不是,只要掌握了“吱吱”叫声的神秘开关,我们就能够有效地影响别人的行为?。这正是《影响力》所研究的课题,也使得它被奉为心理学经典,从1984年出版以来,全球销量超过三百万册。</div><div><br></div><div>曾在美国史坦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的罗伯特.西奥尼迪,几十年来专注心理学对市场营销的影响,他将影响他人的心理秘笈归纳为以下六条。</div><div><br></div><div><br></div> <h3>一、互惠<br></h3><div><br></div><div>"来而不往非君子",自古来就是人际交往中不必明言的共识。上次你请客,这次轮到我。以前接受过别人的帮助,以后得找机会报答。除了礼仪,更是生存的必需。考古学家认为,人类之所以成功繁衍至今,完全要归功于互惠系统。正因为有了互惠的偿还机制,才开始了之后的物物交换和劳动分工。千万年来的约定俗成演变到现在,无论是小民之间的人际关系,还是大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彼此奉行的都是互惠互利,你来我往的原则。 受了恩的那方,自然有了将来要去报答别人的那种负债感。所谓"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商场里向大众派送免费试吃试用的产品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商品销量。</div><div><br></div><div>全球年收入过百亿的安利公司,在刚开办时的营销策略就是挨家挨户的上门推销。先承诺客人可以把像清洁剂、洗发液、杀虫剂这类产品留在家里免费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在到了试用期要结束的时候,安利的推销员会回到顾客家去收取顾客愿意购买商品的订单。正是这种利用了人的负债感而实施“先施舍后索取”的策略,为安利赢得了傲人的销售业绩。</div><div><br></div><div>同样是利用人的负债感, 互惠原则的另一个应用策略是"主动让步。" 作者例举了一个他的亲身经历。在街上遇到的十一二岁的男孩,向他推销童子军杂技表演五块钱一张的票。当他婉言谢绝之后,小孩接着问,“既然你不想买杂技表演的票,那要不要买几块我们的巧克力?只要一元钱一块。”结果作者稀里糊涂买了两块他根本不爱吃的巧克力。</div><div><br></div><div>受到了"互惠原理"的心理暗示,当他人对我们做出了让步,我们觉得也有义务跟着做出让步。主动让步这种互惠原则中的潜台词是,"我都没有坚持我的要求,那么你看在我退让了的面子上,是否也该稍微让我一点吧。" 这个技巧在销售谈判中经常被使用。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假如对方先提出个夸大或者说不合理的要求,然后再自动退而求其次地减少要求,这时他的成功机率会大大增加。 更厉害的是,不论对方答应他开出的第一个还是第二个条件,结果他都是稳赚不赔的胜利者。</div><div><br></div><div>二、承诺和一致</div><div><br></div><div>投资过股票的人都知道,投入的钱越多,花在上面的时间越久,再想半道斩仓出来,有多么的不容易。即便是股价天天向下,也会编织出种种理由说服自己明天会更好。不光是投资,人只要一旦表明立场,做出了抉择,不管是自己选出来的总统还是男朋友,都会成为其忠实的粉丝,被黏在网上动弹不得。</div><div><br></div><div>到底是惯性,还是承诺? 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自尊,还是自欺欺人的愚昧? 按照心理学家的分析,采取和承诺保持一致的行为,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一旦我们对某件事情做了决定,固执地坚持这个决定的正确性,意味着我们不必费心费力地再权衡,再掂量地来回挣扎。在这个因为充满了众多选择而焦虑的世界中,保持和承诺一致的心理机制,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躲避烦恼的城堡。</div><div><br></div><div>针对这个心理特征,商家只要采取“先诱敌上钩”的策略,再让客户对这个产品的投入感逐步逐步加深,那么客户全身而退的可能性会很小。最明显的例子,是美国卖车行里经常采用的一种被称为“虚报低价”的诡计。</div><div><br></div><div>车行先给顾客开出一个比竞争对手的价格低出几百块的好价钱。其实,他们给出这个价格只不过是个诱饵,并没有打算过要以这个价钱成交。一旦顾客做出买车这个决定,销售员便会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来增加顾客产生对这辆车的承诺感:填一大堆的表格,帮助客人挑选汽车的颜色和配件,甚至带客人开着新车去马路上试开一圈回来。 忙乎了半天,就在快要签合同买单的最后那分钟,一个无可避免的错误突然发生了。啊呀,忘了算上空调机的钱了。如果还想要空调的话,那必须要把刚省下的几百元钱加上去。 </div><div><br></div><div>由于最后加上去的价格相对汽车的价位来说微不足道,以及在刚刚过去的半天里,为了这部新车所付出的努力和情感,客人往往会慨然应允。这时候他们早已经忘记,这么把钱一加上去,刚开始引人上钩的价位优势完全丧失了。明明吃了暗亏,可当客人开着新车离开车行的时候,脸上往往带着洋洋自得的笑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