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华浓彩书人生 匣中宝剑夜有声 ——记青年书法家王晓华(文/张珂)

橘庐主人

<p>王晓华近影</p> <h1> 墨华浓彩书人生</h1><h1> 匣中宝剑夜有声</h1><p> ——记青年书法家、墨华堂主王晓华</p><p> 文/张珂</p><h1> 一梦成痴终生随</h1><h1> 对某一事物与生俱来的喜好和追求,称天性。书法之于王晓华,就是一种天性。</h1><h1> 王晓华的父亲是一位书法爱好者,虽算不得真正的书家,但一笔好写也颇为人称道,单位、邻里常请他书写对联、请柬和告示之类。在父亲的书案旁,年幼的晓华完成了一生对书法艺术最初的熏陶与启蒙。也就在那个时候,不知不觉间,书法艺术的梦想在她小小的心里悄然滋生出了强大的根系。</h1><h1> 五岁的时候,汉字尚不认识几个的她,一次随父亲出门走亲戚,途中看到一块刻满文字的石碑。碑上那些横竖撇捺的符号让她陶醉流连。于是,王晓华缠着父亲待在石碑前久久不肯离去。念小学时,她所在的六小与南阳市文化馆毗邻。文化馆大院的橱窗里常年有书画作品展出。每次上学、放学路过这里,她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如醉如痴地揣摩观看,常常因此迟到或忘记回家。</h1><h1> 四十多年后,当王晓华再次回忆起这些细节,只用了一句话概括儿时的情景:“小的时候,只要一看到有字的东西,就走不动了。”</h1><h1> “走不动了!”这是一个孩子在书法艺术面前不自觉的驻足!</h1><h1> 驻足、仰望、痴迷、追随……那时候的王晓华自己也没有想到,儿时一次次的驻足,在日后竟然会成为她终生为之痴迷,为之追随的一个梦想。即便在成年之后,为了能够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书法的学习创作,她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阻,壮士断腕,毅然辞掉安逸舒适的银行工作,踏上了一条追求梦想的不归路。</h1><h1> 开弓就没有回头箭。在离开岗位的那一刻,王晓华明白,在今后的岁月里,书法就是她的生命之重。</h1><h1> 漫漫书路度若飞</h1><h1> 几度春秋,默默苦练。十多岁时,王晓华在书法上的天赋和悟性已日渐显现。生性好学的她,已不再满足于自学临帖。怀着对书法的仰慕和敬畏,18岁那年,王晓华拜书坛名家刘奇为师,潜心习书。在师父的悉心指导下,她遍临“二王”及唐宋名家碑帖,深得历代诸位书家笔意精髓,并注重吸收各派之长,无论是作品的题材、构想、章法意境等诸方面,均能多方接纳,为我所用,逐渐形成奔放自由,法度严谨,厚重而不失飘逸,灵动而不失庄严的书法风格。</h1><h1> 清人刘熙载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者,心之迹也。王晓华为人谦逊低调,淳朴友善,平易近人。她外表憨厚质朴,骨子里豪爽大气如铿锵男儿。她的一名男学生在读完秋瑾的《满江红.中秋》后,曾悄悄对她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老师,你就是这样的人。”同时,她又腹蕴诗词,脾性温良恭顺,言辞温婉含蓄内敛若文雅少女,与之交往,如沐春风。王晓华的这种性格特质决定了她的书法特点。她挥毫作书,大多属于直抒胸臆式的创作,无论何时何地,素纸铺展开来,饱蘸浓墨,下笔如行云流水,神采飞扬,笔锋上下游动,左右擒纵,揖让颠伏,各尽意态,既相互矛盾又彼此映衬协调,点画无一处含糊懈怠,法度尽在指腕之间肆意挥洒。她的作品线条流畅有力,收放自如,清秀雅逸,酣畅淋漓、生动自然,既师出高古,又气象万新,可谓书如其人兮豪爽大气,品若其书兮静雅俊逸。</h1><h1> 几千年来,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一个载体,见证着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在书法学习创作的过程中,王晓华深刻地认识到:书法到一定程度就是在书写文化、书写内在修养。书法的技巧通过平时的书写训练是可以达到的,但作为书法艺术最终追求的意境和神韵,则不仅需要客观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学养,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近年来,她在研习书法技艺的同时,注重将书法意境的延伸和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她以弘扬仁义道德为主要内容,以倡导真善美为艺术追求,将历代著名的诗词歌赋融入到创作之中,使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互为融通,相得益彰。她说:“诗词、书法历来是被看做一体的。好的诗词作品,会给人无限的联想,产生美的意境。诗词只有通过书法才能把它的内涵呈献给大众;书法只有赋予文化内涵,它的艺术魅力才能千古流传。”秉承着这一创作理念,她的书法作品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气息,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h1><h1> 桃李芬芳声自远</h1><h1> 寒来暑往,四十春秋;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小半生的临池不缀,勤学苦练,晓华的书法艺术也逐渐笔老墨秀。凭借扎实的艺术造诣,如今的王晓华已是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并担任南阳书画家研究院副院长、南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南阳卧龙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阳市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等职。</h1><h1> 近年来,在书法创作之余,她专注致力于书法教育培训工作。她创办的“王晓华书法学校”累计培养一万余名书法爱好者。她的学生多次在不同层级的比赛中摘金夺银,并有部分学生被书法专业院校录取,成为书法艺术人才。她的学员郑诗颖,随晓华老师在书法班习书8年,楷书、行书、隶书皆精良,小学时获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教育部语言文字司联合举办的全国规范汉字大奖赛二等奖,为南阳市惟一等次奖,2016年考入中央美院。学生陈卓,诸体皆攻,现就读某国防大学,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书法活动。2015年,王晓华率弟子参加第二届“相约金陵”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一次囊括58个奖项,成为书法教育的佳话。她编写的硬笔书法教材被多所中小学校作为校园素质课教材使用,《南阳日报》曾就其艺术造诣和教学成果进行专题报道。</h1><h1> 在书法教育工作中,王晓华深深地领悟到,书法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更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组合修炼。比如,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饱含的爱国情感在千年之后仍然让我们心潮澎湃。为此,她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引入书法课堂,创新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把书法技艺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诗词歌赋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书法教育的内涵。她时时告诫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历史,听从自我心灵的呼唤;只有高韵情深,坚质浩气,才能真正体悟到中国几千年书法的真谛。</h1><h1> 她的这种书法教育理念,真实地体现出一位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的担当!这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追寻中国意象回归的当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h1><h1> 匣中宝剑,才气豪情;墨华浓彩,书写人生。在上下求索的漫漫书路上,王晓华挥洒出了一片无边的风景。</h1><p><br></p><p> </p><p> 二零一七年六月七日写于桔庐</p><p> 二零二零年七月更新于闲湖居</p><p><br></p> <h1>王晓华书法作品选登</h1> <p>王晓华书法工作室</p> <p>亲如母子的师生关系</p> <p>少儿书法课堂</p> <h3>成人书法课堂</h3> <h3>课外教育体验基地:画家村滴翠坊</h3> <p>王晓华近影</p> <p><br></p><p> 王晓华简介:王晓华,女,南阳市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南阳市卧龙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阳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阳市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编写的硬笔书法教材被多所中小学校作为校园素质课教材使用。创办王晓华书法学校,累计培养学生一万多名,现常年在校学生300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