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四月的桂北,春雨淅沥,烟波朦胧。早晨七点半,我们从桂林出发,一路向北,行驶六十公里便到达桂林市所辖的兴安县。</h3><h3><br></h3><h3>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之要冲,以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开凿的灵渠而闻名遐迩。</h3> <h3>⏸湘江战役纪念公园,位于兴安县城西南一公里的狮子山上,总占地面积八万多平方米,主要建筑由大型群雕、突破湘江纪念碑、湘江战役纪念馆等组成。</h3> <h3>⏸大型群雕</h3> <h3> 到达兴安县城,我们直奔城郊的“湘江战役纪念公园”。用身份证登记后,进入气势雄伟的红军突然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远远看见台阶上用花草写就的“长征”两个大字分外醒目。台阶上四座巨型花岗岩头像惟妙惟肖,各显姿态,和五座浮雕一起,艺术再现了当年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壮烈情景。纪念碑屹立山顶,高大宏伟,穿过头像浮雕下的门洞,经过四折共一百多级的台阶才能登顶,陡峭的台阶寓意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封锁线的曲折过程。拾级而上,环绕纪念碑一周,整个兴安城和桂林特有山色风光尽收眼底。</h3><h3><br></h3><h3> 纪念碑的底座部分是半球状的亭盖,走进亭去,里面是湘江战役简介,以及牺牲的师团级干部烈士名录。亭子外面的墙上,则是毛泽东的四首诗词碑文。纪念碑正面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纪念突破湘江”,亭子分三面,三面各站一座雕像,三把步枪造型并放,枪口直指苍穹。</h3> <h3>⏸纪念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碑</h3> <h3> 如果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大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在兴安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在湘江战役之后,当地的老乡多年都不吃湘江里的鱼,甚至连江水都没法饮用。</h3> <h3>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英勇的红军官兵与优势之敌在湘江渡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苦战,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湘江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六千多人锐减至三万余人。其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六师十八团全军覆没。</h3> <h3>⏸湘江界首渡口</h3> <h3> 拨开战争的硝烟,穿过历史的走廊。今天,站在湘江战役的模拟沙盘前,静静地看待这段历史,我始终认为湘江血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那么,导致红军在湘江惨遭重大损失的原因是什么呢?</h3> <h3><font color="#010101"> 其一是不听劝。红军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明知敌人布下了口袋还要往里钻,使一场血战不可避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到达湖南南部。这个时候,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想法完全不同。因为蒋介石已经判明红军的意图,就是想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回合,而湘江是必经之地。于是,他立即调集湘军、桂军、黔军、粤军及中央军共二十五个师,总兵力达到三十万人,在湘江以东地区设置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在此全歼红军。</h3><h3><br></h3><h3> 毛泽东根据国民党军尚未集结完成、湘南的敌人空虚之际,建议组织红军进行反击,消灭敌人一路或一部,以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况且湘南又是朱德、陈毅发动湘南暴动的地方,党的影响大,群众基础好。所以,在灌阳文市镇的时候,毛泽东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毛泽东主张中央红军到此为止,不能再向西走了,不能西渡湘江了。也就是说不能往蒋介石布置好的口袋里钻了。</h3><h3><br></h3><h3> 毛泽东主张从这儿向北,进入湖南的腹部,在湖南中部的丘陵地带寻找与敌人作战的战机,或者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如果建立不了,干脆穿过湖南的北部,重新回到江西中央苏区去。当时双方的争论非常激烈。可以想象,毛泽东对中央红军将要面临的巨大危险,是多么的焦虑!但是,那时候毛泽东没有军事指挥权,说话不算数,所以他的建议被束之高阁。 </h3><h3><br></h3><h3> 彭德怀也提出类似的建议,但李德、博古拒绝采纳毛泽东、彭德怀的正确意见,而是一味向西退却,消极避战,丧失了有利战机,造成了极大的被动。</h3> <h3>⏸与朋友分析湘江战役的来龙去脉</h3> <h3><font color="#010101"> 其二是走得慢。中央纵队行动迟缓,屡失良机,使一场血战不可避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h1><h3><font color="#010101"> 可以说,</font>当中央红军到达湖南南部向湘江上游进发的时候,相对安全地渡过这条河流,机会还是存在的。</h3><h3><br></h3><h3> 11月22日,中央纵队到达湖南南部道县,道县距离湘江上游渡口的那个河段大约有一百来公里。可是,中央纵队在道县停留了三天,直到25日才从道县出发。事后证明,对于中央红军的全体官兵来讲,这三天的停留几乎是致命的!</h3><h3><br></h3><h3> 25日,中革军委下达了强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以红一军团为右翼,红三军团为左翼,兵分两路抢渡湘江,以红五军团为后卫,红八、九军团为策应,掩护中央纵队过江。</h3><h3><br></h3><h3> 27日、28日,红一、红三军团先头部队分别抢在国民党军之前赶到湘江边,控制了界首至脚山铺一线的渡河点,架起了五座浮桥;红五军团遵令扼守蒋家岭、永安关等地区,迟滞追击的国民党军。</h3><h3><br></h3><h3> 此时,从湖南道县出发的中央纵队整整走了两天,才进入广西北部一个叫文市的小镇,距离湘江渡口还有七八十公里。也就是说,在两天之内,中央纵队仅仅走了三四十公里。所谓兵贵神速。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从文市到湘江渡口一个昼夜应该是能够赶到的,但是,由于山路狭窄,又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的辎重和行李物品,让中央纵队的行军速度极为缓慢。26日,走了八公里;27日,走了六公里;28日,走了二十八公里;29日,走了三十二公里。足足用了四天时间才走到湘江岸边。这不仅丧失了有利的渡河时机,而且使负责掩护渡江的红军各支部队不得不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渡口争夺战,致使各路红军都陷入了以少打多、以弱对强的危急险境,战况惨烈,牺牲惨重。</h3><h3> (战况究竟惨烈到何种程度?红军将士又是怎样与强敌拼死战斗的?待专门叙述。)</h3> <h3><font color="#010101"> 其三是兵力散。一成不变的分兵作战和消极被动的作战指挥,使一场血战不可避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h1><h3><font color="#010101"> 今天,</font>我们分析这场战役,还有一种可能可以避免红军的惨败。那就是在国民党军已经占领全州的时候,红军应当利用桂军和国民党中央军之间的矛盾,果断南下,逼近桂林,以调动国民党军来寻求新的机动。红军不必非要沿着湘桂边界西渡湘江,更不能分兵作战。当时桂军只有两万多人,红军八万多人,还不是红军的对手。桂军必然会撤离全州一线,来加强对桂林的防守,蒋介石的中央军也会尾随进入广西。这样,红军最擅长的机动作战的时机就可能出现了:在战略上,既可以调头北上或者西进,从容地向湘中发展,也可以西渡湘江,去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在军事上,可以利用优势兵力消灭敌人一部,而最大的可能是红军不会如此惨败。</h3> <h3>⏸湘江战役纪念馆位于纪念公园内,主体造型为硝烟下红军的八角帽,外墙体主基调为红色,体现当年中央红军浴血奋战、血染战场的悲壮历史。</h3> <h3> 过了湘江之后,幸存下来的中央红军继续往西走,挥之不去的压抑的情感,萦绕在红军官兵的心头,大家对"左"倾领导者的质疑达到了顶点。</h3><h3><br></h3><h3> 1934年12月5日,中央红军全部翻过了老山界。毛泽东停下脚步,看见老山界的主峰直插云海,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十六字令·三首》:</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快马加鞭未下鞍。</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回首,</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离天三尺三。</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倒海翻江卷巨澜。</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奔腾急,</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马战犹酣。</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刺破青天锷未残。</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欲堕,</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赖以拄其间。<br></h3><h3><br></h3><h3> 正是这个沉痛的时刻,毛泽东用"天欲堕"三个字来形容当时中央红军所处的艰难的处境,同时也把真正的共产党人比作"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擎天之柱。毛泽东相信红军将士的血绝不会白流,中国革命的命运必须转变!</h3><h3><br></h3><h3> 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的转折之战,是中国革命的转折之战,也是中央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起点。数万红军英烈以血染湘江的英勇壮举,宣告了王明“左”倾军事路线的彻底失败,中国革命必须回到毛泽东正确路线的领导下,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h3><h3><br></h3><h3> (文2017年4月15日)</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lkdzcv6?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重走长征路之遵义篇</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lbkpugy?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重走长征路之于都篇</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