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送走了温暖的五月,迎来了放飞梦想的六月,即使是骄阳似火的盛夏,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参加课题研究活动的热情。"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方法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第四次研讨活动在大家的期盼中如期开展。</b></h3><h3><b> 时间:6月7日下午<br /></b></h3><h3><b> 地点:琼山一小东校区五楼小会议室</b></h3><h3><b> 人员:陈亚运副主任、课题组陈敏组长、课题组全体成员</b></h3><h3><b> 主题:"趣味识字法"主题教学设计交流</b></h3> <h3><b> 吴晓静老师第一个发言,她以苏教版一年下册《识字8》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落实"趣味识字法",提升学生识字兴趣和效率解析。她首先从教学目标说起:(1)学会本课的铁、钉、铜、铃四个生字;(2)体会儿歌的节奏,体会乐趣;(3)掌握"钅"这个新偏旁。</b></h3> <h3><b> 那么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在听了吴晓静老师的解读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b></h3><h3><b> 探究后得出,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8》这篇课文教学中,应明确"钅"这个部首与金属有关,指导生字书写时把"钉、铃、铜"这几个形声字放在一起讲授,把"偏旁部首识字法"和"音、形、义比较识字法"结合起来,在教学时应注重音节归类。如:三拼音节、前鼻音、后鼻音、整体认读音节等。还注重通过"字义"来记住和区分形声字。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这样有利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热爱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b></h3> <h3><b> 接着,大家重点以课题组组长陈敏老师撰写的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7》教案《青青找朋友——巧妙区分"晴 睛 情 请 清" 》为例,进行趣味识字方法落实于课堂的探究。</b></h3><h3><b> 陈敏老师先阐述自己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的偏旁,"忄"竖心旁;(2)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3)诵读儿歌,培养语感。</b></h3><h3><b> 她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转盘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故事、儿歌入手,符合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活学活用,希望通过这几个形声字,学生能学以致用。</b></h3> <h3><b> 陈亚运副主任首先肯定了陈敏老师教学设计中创设的情境,这样通过故事把这几个生字串联起来,学生一边参与故事情境,一边学会读生字,一边体会生字的意思还一边记住字形。让学习生字在趣味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完成,充分的体现了趣味识字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希望结合实际情况,将教学设计加以完善。</b></h3><h3><b> 他建议在在形声字"晴、睛、情、请、清"教学中,把"情"放在第一位,因为在书写这个字时,学生最容易把竖心旁的笔顺写错。同时,他希望通过对比这几个字的偏旁让学生尝试着体验形声字的意义。因为形旁,代表的是这个字的意思。</b></h3> <h3><b> 蔡冬汝老师通过阅读这篇教学设计也分享自己的想法。</b></h3><h3><b> "晴、睛、情、请、清"这几个字是形声字,学生也容易混淆,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生活常识来记忆,如:雨过天晴(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天气晴朗,晴字与太阳有关)。易错字要换偏旁来记忆,在学生书写时应强调书写姿势和易错地方,适当地过程性评价,通过童趣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印象深刻。</b></h3> <h3><b> 林慧慧老师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7》为例,简单概括通过理解偏旁部首表达的意义,区别"礻、衤"这两个部首。为了让学生区别这两个偏旁,可以通过象形记忆法和想象记忆法来区别。如:"衤"这个部首大都与衣服有关,把衣字旁的两个点想象成自己身上衣服的袖子,相信大家都不愿意自己漂亮的衣服少了袖子,从而区"礻、衤"。</b></h3><h3><b> 随后陈亚运副主任也分享了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记忆"礻"的方法,如:古代人面见面都要作揖,拱手行"礼",两个手合成一只手就是"礻"。</b></h3> <h3><b> 李晓虹老师、林玉琴老师、高小敏老师、邢芬老师也都纷纷对自己的教材设计做了简短的说明。大家都踊跃发言,讨论热烈。</b></h3> <h3><b> 研讨进入尾声的时候,蔡冬汝老师以"细、趣、实"三个字进行了今天研讨活动的总结:</b></h3><h3><b> 一、细——细心设计。结合大家的教学案例,定好好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实在,不要要求过高。整合和活用教材,把握好教学主线,把握重点,突破难点。</b></h3><h3><b> 二、趣——趣味浓厚。要从趣味性入手,导入要新颖,方法要多样化,可操作性要强。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符合低年龄段特点,让学生从感兴趣的东西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b></h3><h3><b> 三、实——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抓好每一步,让学生"乐学",学会识字的方法,掌握识字的规律,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b></h3> <h3><b> 课题研究研讨的每一次活动,课题组成员们都认真对待,用心记录,工整而又满满的笔迹。就是大家成长的足迹。</b></h3> <h3><b> 每一次的研讨,都是一场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它可以补充了我们专业知识的不足,让我们的教学方法得以优化,长善救失,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b></h3><h3><b> 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一直在路上,就像永远奔腾的千里马,不达目的绝不停下奔驰的脚步!</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