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又到一年高考时。四十年前,我父亲参加全国大中专考试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h3><div><br></div><div>1952年,新中国实行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废除。</div><div><br></div><div>1977年,一代伟人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div> <h3>9月,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从此,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h3> <h3>父亲有幸参加了三次全国大中专考试。</h3><div>当时,初中毕业的他只能报考中专。</div> <h3>1977年12月10号至12号(中专考试具体时间记不清楚),父亲与全国570万、年龄参差不齐的、从十七八岁至二三十岁的男女考生,从工厂、农村、军营等不同地方,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br></h3><h3><br></h3><h3>因刚拨乱反正,受时间、教材、考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考试不便全国统一,而由各省、市单独组织安排命题、考试和阅卷等一系列工作。</h3> <h3>当年,父亲参考的地方是在我县百年老校~邻水中学考点,考场内外戒备森严,但没有现在如此多的高科技监考设备。</h3><div><br></div> <h3>当年的考场是两排青瓦平房,如今已变了模样。</h3> <h3>1977年,四川省中专招生考试分语文和数学两科。当时父亲家里穷,只能一边在磷肥厂打工,一边挑灯夜战复习;还挤时间跑到原初中老师家请教。临近高考,只有两个月,父亲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h3> <h3>功夫不负有心人。开考时,考场鸦雀无声,只听得“沙沙”笔声。父亲沉着应对,冷静思考,一道道考题在笔尖下顺利完成,连监考老师也多次在身旁观看,露出满意的笑容。</h3><div><br></div> <h3>父亲凭着当年语文、数学过硬的底子,以优异的成绩榜上题名。当时,一不公布成绩,二不查卷。从张榜名单排序,父亲明白自己考得好。</h3> <h3>全家人为之欢喜。当年,父亲初中毕业因"家庭成份"问题被牵连影响,成绩、表现再好也不能上高中。这次中榜,父亲的亲朋好友、老师同学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尤其我的大爸高兴得哼着歌儿,张罗着为其准备行装。父亲也在家中静候录取佳音。</h3> <h3>命运总是捉弄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再一次降临在父亲身上。没有人告诉,也没有人解释,父亲苦苦地盼望着。直等到录取工作完毕,也杳无音讯,父亲升学的机会再一次被剥夺。</h3><div><br></div><div><br></div> <h3>第二年,父亲擦干眼泪再上考场。中专考试已增加到4科:语文、数学、政治和理化。</h3> <h3>打工、复习两不误。父亲一边当搬运工,一边刻苦复习;工人师傅热心帮助他,重活苦活不让他干;老师全力指导他,生活上十分关心他。考试时,父亲发挥极好,总分考了285分。这次既公布成绩,也可查卷。</h3><div><br></div><div>手握高分,父亲填报了航空航海等最好的中专,同时也服从志愿调剂。心想先读中专,再上大学。没想到,迎来的依然是落榜,落榜!</div><div><br></div><div>父亲再也撑不住了,仰天大哭……</div><div>天啊!路在哪?<br></div><div>(后来才知道又是政审不合格,当时考了100分的也被录取)</div><div><br></div><div>精神彻底崩溃。心碎了,气馁了,父亲欲哭无泪,昏睡了三天三夜。全家人唉声叹气,生怕他精神失常。好得三姑把我的父亲接到她家,开导他度过了难关。</div> <h3>第三年,父亲在大家的鼓励下,第三次参加全国大中专考试。但心理上已伤痕累累的他,哪有心思迎考,尤其“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结果考试名落孙山。<br></h3><h3><br></h3><h3><br></h3> <h3>好事多磨难。1979年10月,父亲同学的母亲告诉他县广播局要招工,好几百人参考。父亲又以优异的成绩孑身一人被录取,当时广播局还派专人调阅了我父亲的档案。但政审难以通过,好得这次同学父母帮助协调才予以同意。<br></h3><h3><br></h3><h3>参工后,父亲被分配到九龙区人和乡(现黎家乡)人民公社广播站当广播员,县局的张定宪老师还亲自送他去报到。</h3><h3>高兴之余,父亲请当地照相馆的师傅拍照留影,以资纪念。</h3> <h3>三年后,父亲调回县广播事业局。</h3> <h3>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父亲虽然未上高中或中专,但参加工作犹如上“大学”。在这所“社会大学”里,父亲如鱼得水,领导、同事似师长,手把手地传授,还多次送他参加国家、省、市、县培训深造,使他进步很快。</h3> <h3>为了追梦,父亲坚持不懈、发奋努力,终于考上广播电视摄影摄像专业成人函授学院和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和法律专业成人学院,圆了他的大学梦。</h3> <h3>几十年来,父亲用镜头和笔讲述了无数老百姓的故事,唯独没有自己。感谢我父亲的朋友和同学为他拍下难得的、珍贵的影像。</h3> <h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r></h3><div>我父亲用十五年的广播电视工作经历,完成了新闻记者和无线电工程师的专业;用三十多年的摄影摄像工作经历,成就了他为中国(对外称资深)老摄影家协会会员的资格;用二十多年的管理岗位经历,完成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大学乃至研究生课程。而今,父亲即将进入老年,他开心一笑地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还要来一段博士生路程。”</div><div><br></div><div>回忆,用笔蘸满辛酸和喜悦的泪水而写完!</div><div>部分图片来自网络</div><div>作者 静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