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怎样提高摄影作品的吸引力</b></h1> <h1><b> 摄影爱好者常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一个真实的场景,用肉眼观看感觉很生动,视觉效果也不错,可是当自己拍成照片后就不那么"好看"了,甚至变得平淡无味,让人不屑一顾。这种照片与真实的差距总让人感受到困惑和沮丧,也给自己的创作热情蒙上了一层灰影。那么,症结在哪里呢?</b></h1> <h1><b> 人的眼睛是一个奇妙的感官,由于双眼立体视觉的存在,人们可以分辨物体的远近和三维构成。而照片是将立体信息转存于平面之中,因此在表达的传递上自然比真实的景物少了一份立体感。基于这种传递媒质本身的缺陷,我们就要着力于去创造平面优势,即营造出具有强烈的平面视觉效果的照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尽可能地提高摄影作品的视觉冲击力。</b></h1> <h1><b> 视觉冲击力要震撼:照片应该在观众第一眼看到时,就对观众产生视觉冲击。一张成功的照片必须能挑起人们的内在情绪。画面的趣味中心点具吸引力,观众的视线应该自然地落在趣味中心点上。相片中的任何引导线都应该引导观众的视线往这一点,而不是乱七八糟地让观众的视线无目的地游走。这些照片都总有一种神奇的特质将你抓住,令你久久凝视它们。</b></h1> <h1><b> 主题要突出,创意要新颖:尝试寻找一些真正与众不同的主题,让你在一众相似的摄影作品中脱颖而出。如何透过照片来表达你丰富的想像力?出色的摄影作品应能够表达你的原创想法及包含在当中的讯息,而非单单地复制他人风格。 </b></h1> <h1><b> 注意提升作品主体的辨识度:挖掘照片中最重要的拍摄主体,一般而言就是摄影师按下快门最重要的原因。有些照片或有多个主体或主体不明,但好照片都是围绕着一个重点进行表达。好的作品主题鲜明,主体突出是首要问题。因为这样的照片往往更加有表现力,也容易表达摄影师的个人观点。</b></h1> <h1><b> 巧用对比:提升拍摄主体的辨识度有很多种方法,常见的有运用虚实对比、色彩对比、明暗对比、线条引导等。某人或某事"格格不入"的状态(上图)也会为画面带来亮点。这也是许多摄影师惯用的对比手法。如下图所示,大家都在虔诚地进行着宗教活动,唯独这位小喇嘛把头转过来,这在一片红袍的场景中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让人感觉这幅作品一看就不是没有故事的照片。拍摄内容中的对比也可以是色彩和形状的对比。</b></h1> <h1><b> 更甚,有的摄影师会运用一并列的对比,例如新老、快慢等等,对比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加以赘述了。</b></h1> <h1><b> 追求创新:没有人规定你拍摄大海必须用三分法,没有人强迫你拍摄高楼必须仰拍,更没有人告诉你拍摄花卉一定要顺光,为了达到更好的层次,你有时需要将所有这些规则抛到一边,用一种全新的视觉方式来表现生活。创新并不是漫无章法、随意为之,而是在你将这些基础法则都烂熟于心以后,产生了属于自己的审美标准。在这种审美观的引导下,进行突破创新,这样所创作的打破规则性构图的照片,会给予观众不同的体验。</b></h1> <h1><b> 夸张手法:摄影作品是具有纪实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摄影者可以在不违背摄影纪实基本特征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其中"夸张"手法是最为常见和实用的。例如为了加强画面气氛和影调效果,可以通过采用滤色镜来增强被拍摄景物的吸引力,如拍摄日出运用红色滤光镜突出旭日初升时的勃勃生机;拍摄蓝天白云,使用偏振镜加大蓝与白的对比效果等等。又如,为了使景物的局部脱颖而出,可以采用特写或大特写的手法,用不完整的画面形象去表达完整的主题。</b></h1> <h1><b> 提升画面张力:如通过冷暖色调的配合使用,引起观众们的注意力;巧妙利用画面特殊线条和颜色块。没有一种方法是最完美的,但一定充满个性化。太过完美的教条式构图实际上就是没有惊喜,如果觉得自己迈过了学习基本知识的阶段,何不试试打破旧有的构图惯例呢?——打破常规!</b></h1> <h1><b> 聚焦眼睛: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传递出太多信息同时这些信息能触动观众的心灵,眼睛是形成焦点的一个最快捷的方法,它到底有多见效?几乎像是在考试中作弊一般。不管作品中表现的是人类还是动物的眼睛,观众的双眼自然而然会与照片中的双眸所联系。研究发现,我们在看一个场景中,发现眼睛的速度比发现其他大多数对象的速度要快得多。快快用起来,让它来成为你的优势吧!</b></h1> <h1><b> 如下图所示,这是一个饿了的娃娃,看着他那天真无辜的小眼神,眼巴巴地看着盘里的瓜子,作为观众你是不是立即就被小朋友的眼睛打动了呢?大家一定还记得那张红遍大江南北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照片。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让无数人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这就是眼睛的魅力。</b></h1> <h1><b> 引导线:人类对线条有天生的执念,当线条出现时,我们的视线倾向于追随线条发展的方向。无论是羊肠小道还是康庄大道,或是重复的花纹样式,它们都是构成引导线不错的选择。当引导线在画面中延伸,它也可以为你的作品带来更深入的意境,例如把观众带入或深幽的树林或宽阔无边的大海。引导线不一定是直线,它们一样可以是蜿蜒的林间小路。引导线只是一个大的概念。</b></h1> <h1><b>凭借事物之间的关系讲述故事<br /> 述说故事的照片可以与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交流。摄影师可以用故事向观众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情绪。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在拍摄中突出主体与周围其他画面元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真是故事所在。</b></h1> <h1><b>次要元素当好配角<br /> 画面中次要元素的作用是通过种种方式为主体服务,突出画面主旨。好的次要元素可以像虚焦背景一样为整个场景创造气氛,也能与拍摄主体产生对比或联系突显主体的特性,从互动中产生故事。</b></h1> <h1><b>突出重点 精简画面<br /> 初入门的摄影师常常会犯一种错误:希望将所有的东西都拍进镜头里。这会导致画面变得非常杂乱,观众只会看到无关紧要没有意义的杂物。若对画面内容贪图太多,也容易淹没拍摄主体。减少画面的杂乱元素,精简构图,更能提高照片的表现力,这也是开放式构图的优势。摄影是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想象才是交流之中最重要的动力。</b></h1> <h1><b> 下面重点从造型的角度,谈一下透视在提升摄影作品吸引力的重要作用。</b></h1> <h1><b> 【透视】指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或技术,是一个观察形的概念。透视不仅可以使物体看起来多维、饱满,还可以用来制造聚拢感、距离感和空间感。记住透视的几个重点:1.近大远小。2.近宽远窄。3.近实远虚。</b></h1> <h1><b> 从最广义的来说,透视是物体在空间的存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它们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在摄影中更通常的说法,透视就是纵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摄影语言。</b></h1> <h1><b> 在摄影构图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透视感,我们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气氛,比如强烈的透视可以拍出夸张的空间感,而削弱透视,就可以让画面更加紧凑。摄影师与真实场景之间的永恒关系使得纵深感对照片来说总是很重要,这进一步影响了照片的写实性。在摄影过程中,如果我们有能力影响透视,强化画面的纵深感和强烈的透视感,就能很好的提升观众身处实际场景的现场感,它强化了主体的代表特征,并弱化了图形结构。</b></h1> <h1><b> 强迫透视是一种技术,它利用光学幻觉,使对象呈现出比原本状态更远,更近,更大,或者更小的比对效果。它主要用于在摄影,电影和建筑。通过对被摄对象的缩放,而让人眼看上去有一种错觉的、夸张的比对。透视可以使画面有空间感有夸张感,透视可以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很强,透视可以改变一幅画的构图,所以只有理解了透视才能拍出很出色的片子。</b></h1> <h1><b> 画面表现三度空间的三个条件:我们周围的景物大多具有三度空间(即长度、宽度、深度),然而照片却只能表现出二度空间(长度和宽度),利用人眼视物的错觉在二度空间的照片平面上反映出三度空间的被摄景物,这是摄影构图十分重要的任务之一。摄影要使二度空间的画面表现出三度空间和轮廓形式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线条的透视,二是影调的透视,三是光线的照射方向。</b></h1> <h1><b>1、线形透视:在两维影像中,线形透视大体上是最主要的透视效果,其特点是会聚的直线。这些直线在大多数场景里其实是平行线,比如公路的两边、墙的顶边和底边,但是一旦它们远离照相机,看起来就会向一个或多个远方的点会聚。如果它们在画面里延续足够远,会真的在一点相聚。如果相机是水平的,场景是风光,那么水平线将会聚到地平线 ;如果相机向上指,像建筑边缘这样的垂直线将会聚在天空中的某个点。</b></h1> <h1><b> 斜线在透视中的作用:在会聚的过程中,所有或者大多数的直线会变成斜线,这会产生视觉张力和运动感。运动本身能加强纵深感,再加上这些斜线,能引导眼睛出入场景。这样结合在一起的话,所有类型的斜线都包含纵深的感觉,这包括看起来有斜线的阴影。所以,如果直射的阳光,特别是天空中很低的太阳,产生的阴影斜落下来,能加强透视。</b></h1> <h1><b> 镜头的焦距:镜头焦距对画面线性透视有影响。标准镜头拍摄的画面,其空间透视效果与人眼观察的正常视觉效果最为接近。而各种广角、超广角、长焦、超长焦以及其他特殊附加镜的竞相发明,为人类的改变线性透视提供了种种可能。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可以压缩空间,使物体影像缺乏大小对比,画面中物体叠加在一起,不适合表现线性透视。</b></h1> <h1><b> 广角镜头能在前景包括更多斜线,从而更明显地主导影像的结构。所以,广角镜头倾向于增强线形透视,使远近事物大小对比十分明显,透视效果好,有强烈的纵深感,可以有效地把近处景物和远处景物纳入同一个画面。所以在拍摄同一事物同一景别的画面时,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比长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透视感强。要想加强空间透视感,一般要采用短焦距镜头近距离拍摄,而远摄镜头则使之扁平化。要想弱化空间透视感,则往往采用长焦距镜头远距离拍摄。</b></h1> <h1><b> 在使用广角镜头拍摄风光或者街景的时候,你最好寻找一个前景,让画面上存在兴趣点,有层次,否则画面会显得很空。</b></h1> <h1><b>2、收缩透视:实际上这是线形透视的一种形式。想象一下路边有一排同样的树,沿公路看去,会看到熟悉的会聚效果,树表现为逐渐变小了。这就是收缩透视,主要出现在位于不同距离的很多同样或者相似的物体。因为类似的原因,人们熟悉的尺寸能作为参考大小,在场景的适当位置能帮助建立透视感。与收缩透视相关的是位置和重叠。</b></h1> <h1><b> 会聚与视点高度:拍摄高度也影响着画面线性透视的状况,拍摄高度是展示线性透视的起码条件。平角度拍摄,一般来讲,透视感弱。仰拍、俯拍有利于表现线条透视效果,采用仰角度拍摄,线条自下而上收缩汇聚,采用俯拍则能最大限度地把画面中的线条展开,采用仰拍角度、俯拍角度结合斜侧拍摄方向,则能充分利用画面容量,这样方向和高度的有效、合理运用,增强了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b></h1> <h1><b> 会聚与焦距相同的时,视点能决定会聚的程度,视线与平面的角度越小,会聚程度越大——至少在相机接近地面的时候,会聚效应会非常明显并消失于一点。视线与会聚线平面之间的角度决定了透视效果的强度,太低的话很难看清,太高的话会聚效果就很弱。</b></h1> <h1><b> 拍摄距离影响线性透视:拍摄距离影响着画面的线性透视,拍摄点和景物两者之间的距离变化,是造成线条收缩或急或缓的基本原因。特别是用广角镜头拍摄时,拍摄点距景物越近,线条收缩越强烈,反之线条透视就越不明显。所以,在拍摄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靠近景物拍摄,以求得较强的空间透视效果。</b></h1> <h1><b> 景深影响透视效果:使用大光圈制造小景深,使用虚实对比的方法来突出画面中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比如让前景和背景虚化。这样透视效果就会有明显得改变。</b></h1> <h1><b>3、影调透视:除了灰雾给远处的物体带来的提亮效果之外,明亮的物体显得靠前,黑暗的则退后。所以,黑色背景前的明亮物体通常给人感觉很突出,有很强烈的纵深感。仔细安排主体,或者仔细布置光线,都可以控制这个效果。反过来处理的话,会混淆主体和背景。</b></h1> <h1><b>4、色彩透视:暖色调具有前倾的感觉,而冷色调则退后。因此,除了其他因素之外,红色或者橙色的主体在绿色或者蓝色背景前会产生纯光学原因的纵深感。色彩越强烈,效果也就越强烈。但是如果色彩的强度存在差异的话,最好安排在前景。<br /> 中国安徽的牌楼,眼睛假定它们都是一样的,它们越来越小,产生了强烈的纵深感。由于迷雾,画面中也有空间透视效果。缺少空间透视 正面用光、清朗的天空,是减弱空间透视的两个条件,就像下面这张照片,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影调相似,色彩差别很小,所以纵深感很弱。</b></h1> <h1><b>5、空气透视:由于空气的通透性和光的特性,在照片中越远的物体颜色越浅,这种表现层次的方法在拍摄风光时非常常见。远近景物因周围空气介质的厚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色调和明暗现象。</b></h1> <h1><b> 空气透视规律:<br /> (1)、物体的影调随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而变化,近的物体影调暗而深,远的物体的影调淡而浅,越远越浅,直至完全消失;<br /> (2)、物体的色彩随着距离拍摄点的远近不同,近处的色饱和度较高,明度高,远处的物体色彩饱和度差,而且趋于冷色;<br /> (3)、物体的明暗反差也有变化,近处的物体的明暗反差较强,较明显,距离远的物体的明暗反差较弱,越远越弱。<br /> (4)、物体的清晰度随远近距离不同而不同,近处的物体清晰度较高,远处的物体清晰度较差,显得模糊。</b></h1> <h1>强化空气透视的方法:</h1><h1>(一)、空气中的介质会影响空气透视</h1> <h1><b>(二)空间透视:大气灰雾就像一枚滤镜,降低了场景远处部分的反差,提亮了影调。模糊多雾的场景看起来比实际更深远,原因就在于它们强烈的空间透视上。像运用逆光,都可以强化这种效果。远摄镜头在拍摄各种主体时,比广角镜头更能显现空间透视效果。明暗影调的逐渐变化的显示了逐渐深化的空气灰雾效果,从而产生纵深感。在类似这张照片中强烈的逆光下,效果最强烈。</b></h1> <h1><b>(三)、利用暗而深的前景强调空气透视。</b></h1> <h1><b>立体感:摄影画面属于平面造型艺术, 但要想在照片的二维空间里再现或表现现实生活的三维空间,那就必须注意安排摄影画面的纵深感,强化画面的立体感。<br />增强画面立体感的方法:<br />一、几何透视:拍摄方向、高度、距离、景深的调整;<br />二、光线 :侧光、斜侧光 ; <br />三、背景:与主体明暗色彩有对比。</b></h1> <h1><b>6、拍摄角度与透视<br /> 拍摄角度或者拍摄位置的改变,结合不同镜头的使用,改变了前景和远景之间的对比。这使得每一个画面都可以有不同的强调,突出了摄影者所希望表现的意图,帮助观众对事物进行理解。不同镜头和拍摄角度的结合可以带来多种不同的画面,为摄影者带来了更多发挥的余地。对一般人来说,拍照是一个直觉的反应。在看到了某些素材而觉得有一种冲动的时候,就想把它拍摄下来。正因为一般人都是站着看景色,于是也都习惯于站着拍照。这使得"拍摄角度"是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因素。</b></h1> <h1><b> 正面和侧面角度拍摄,画面线条多见平行,缺乏线条透视方向和力度。如果采用斜侧面方向拍摄,画面就会发生明显变化,这个角度能化平行线条为斜线条,有利于展示线条透视的纵深。斜侧方向拍摄,把线条透视聚集收拢点保留在画面中某一点上,还是处理在画面外边,透视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把聚集收拢点处理在画面中央,它的透视效果就不如把聚集收拢点处理在偏离画面中央的某一点上,后者的空间深度以前者更强,如果聚集收拢点处理在画面对角线外边,透视效果更为明显。 </b></h1> <h1><b>7、强化画面几何透视的方法:<br /> 1、利用俯仰角度、斜侧面拍摄强化画面的几何透视,特别是45度侧更明显。<br /> 2、短焦距镜头对画面几何透视明显。<br /> 3、近距离拍摄强化画面的几何透视。</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