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大理古城出发,到下关才能上高速,这条线路全程只有39公里的高速公路,一个服务区,其余均是省道,乡道甚至是村道。而且去时道路多为上升之势,在这高原之上,对于没有涡轮增压的机动车辆简直是种煎熬,油门踩到底,时速也只能达到60,因此只有175.1公里的路程竟然预计要走将近四个小时。(回程,差点睡着在路上!😓😰)</h3> <h3>在云贵高原的群山中蜿蜒行走四个小时,终于抵近!</h3><div>诺邓~我来了!没想到云龙这个边陲小县城竟然也是高楼林立的,和周围古村镇形成鲜明对比!😉😉</div> <h3>(重新提笔,已是8个月以后的事了)中午十二点多,才穿过一个貌似从地平线下突然冒出来的现代化小城镇(云龙),又钻入山腹中,再半个多小时车程,到达这个几许闻名:自唐代南诏时期1000多年以来从未更过名的~诺邓古村!</h3> <h3>村口迎接我们的就是当地特产~诺邓手工古井盐。这被装入杯状容器成型的盐巴,现在已经成为诺邓的标志性符号之一。我也是不远万里背了这样的四坨,至今还放在客厅的柜子上!</h3> <h3>美的令人窒息的古村落!然鹅!我要吃饭了,谢谢!🤔就去CCTV推荐的那家~吃!</h3> <h3>来了来了!吃过火腿刺身吗?好吃到爆!诺邓火腿,中国最好的火腿,没有之一😋😋😋在溪边古树下吃云腿,还有这个没sei了的红米饭😄,这滋味啊!神仙啊神仙[耶][耶][耶]</h3> <h3>云南诺邓千年盐井古村,至今为止还在手工古法制盐的中国活化石般的古村落!</h3> <h3>自汉朝以来,盐务一直由中央政府集权统一管理。这口至今仍在正常产盐的卤井便是汉朝时的~比苏。千百年来,诺邓人以井为生,休养生息!</h3> <h3>制盐的井有两口,一口是卤水井(手摸的这口),而另一口则是清水井,两井内部相通。听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是卤井被不断打出制盐,便需要清水不断注入,保持卤井永不干涸。卤井喷薄,井水注入熬盐的大锅熬制结晶,再铸成型,方成!其中不允许添加任何添加剂,纯天然而成。</h3> <h3>还有一种颜色看上去黑黢黢脏呼呼的散状的盐晶,被称作:锅底盐,这恰恰是最好的盐巴,是最最贴近锅底的盐晶,温度高,色深,但是据说是极具药用价值的……</h3> <h3>我手摸的那口井,我替你们亲自尝过了,是咸的,但又不是太咸,和咱家烧汤放的咸淡差不多,真不知道要多少盐卤才能成晶啊!</h3> <h3>这里的小花,就这么肆意却极其标志的绚烂的怒放着!</h3> <h3>整个古村的外立面,都是云南红色泥土的颜色!</h3> <h3>这是村里人又要盖新房了!这个村落,上千年来就是这样手提肩扛的建造起来的,至今,依旧如此!</h3> <h3>这种古旧,不是刻意做旧,而是几百上千年的无心沉淀!</h3> 诺邓火腿~<div>品质与诺邓的气候,物质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必须是当地村民用自家养殖的家猪,严格甄选,绝不是外乡购得的猪肉。用来腌制火腿的盐,则是这里的古井诺盐。还有诺邓特殊的气候条件,这一切构成了它完美品质的先天因素。村口吃饭的那家的火腿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示范户,他家的腿吃起来感觉还是不错的,但真心不是最好。无意中碰到的这家,老大爷指着房棱上挂着的几条腿[惊恐]中的一条说这个是三年的,刚刚好!切一小块下来,香味肆意,色泽赤红,入口即化,满口留香,完全没有肉的腥咸油腻滋味,更没有一般腊火腿的烟熏焦糊腐败之气。大爷给我们挑的是上好的火腿,又把最好的部位切下密封,为远途的旅人守住了一份最美妙的味道。三年上的腿是生食最好的!</div> <h3>这两张贴在门楣上已经褪色了的贴纸上的字迹,诠释了诺邓人淳朴良善的处世哲学!受教了!</h3> <h3>我问大爷是不是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大爷说不是每家每户都能做出最好的火腿的,很多火腿做出来不是香的,而是恶臭的,连狗都不会吃[尴尬]。挑选的时候一定要闻,只要是香的便是好的。老人毫不避讳地说秘方便是:盐和酒。盐一定都是村里的盐,酒是特制的酒,可是最关键的却是放盐和酒的手法,时机,数量,这些不同,自然做出来的味道不同。我喜欢诺邓人的豪爽与直接,“民以食为天”是老百姓最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厨房仓房的门上张贴的都是与饮食有关的训诫和警世。老人家说这座正在翻新的房子是他祖父盖的,距今已经一百多年的历史,房檐下的龙头木雕却还是栩栩如生![愉快][愉快][愉快]</h3> <h3>在老人忙碌的时候,我独自爬上这幢百年老宅吱嘎作响的楼梯,希望能找到一点点前世的碎片!</h3> <h3>分装,密封,一气呵成!带着包装好的人间好滋味,继续向上攀爬…</h3> <h3>走进开满鲜花 的小院,这一片妖娆的三角梅已经绽放了三十年!</h3> <h3>继续上行,就看到这个老爷子,爬在一棵树上,一边揪着树叶树枝,一边冲我们微笑😊!问他在做什么?老人说是在给家里的牲口搞些口粮。问老人家高寿?答曰:九十多岁了!🤓但是耳不聋眼不花,自己还能照顾自己,自己做饭,喂牲口,每天赶马🐴上下山,不用儿女操心!我的个天!给老爷子点赞!👍👍👍</h3> <h3><font color="#010101">越向上,越感觉这个村子,颇有些规模,转角就有新景观!</font></h3> <h3>成堆成堆的叠成小山的三角梅,让人心花怒放了!</h3> <h3>这棵巨大的榕树,是整个村落的标志性景观,华盖施施然,就是四大天王的天大的华盖伞呢!这个点,也是整个村子的中心,房屋街道也可以说是从这个点向山坡四面发散开来。</h3><div>这里不同于云南北部其他市镇那样都有个四方街,在这棵大树作为交汇点的街巷就是村镇的中枢了,这个中枢边上现在已经有了不少条件已经不错了的特色客栈,今晚不走,也是可以的。我就看到几个北京人,操着熟悉的乡音,似乎已经住了有一段日子了!</div><div>古村质朴,却也是商业浪潮暗涌着的!</div> <h3>大榕树后面,掩映着的是这里的~大夫第宅邸!还有不知什么朝代的府衙!</h3> <h3>马儿,你在干嘛呢?你认识我吗?</h3> <h3>第一次明确看到巨大的仙人掌和他的大花花!(现在想来,这被诺邓人作为村子最普遍植物景观的仙人掌,远远大于美国西部旷野里的仙人掌!而且,这个花苞多的,完全数不过来啊!☺☺☺)</h3> <h3><font color="#010101">古村民把心中的制高点建造在山坡的制高点上!真是越来越佩服自己,居然一口气爬到了这个村子的最高点了。</font></h3> <h3>通向殿宇的道路还有很长一段。</h3> <h3>最上面其实是三个院落组成的一片建筑群。中国有很多: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地方。从现存的遗迹来看,我的的确确找不到佛教的影子。却能看到明显的文庙武庙,供奉着孔子大儒和武圣人的塑像。</h3> <h3>这侧壁上还描画着桃园结义的故事。</h3> <h3>至于这玉皇阁,倒是典型的道家庙宇,即使遗迹,整个院落也是声势浩大,殿宇森森!然而,内部陈设和供奉就早已随了那场无边的浩劫消失殆尽了!</h3> <h3>殿内四根柱子均为一颗古树而成,原来上面各有一条精美华丽的盘龙,在文革中被毁坏,现在只能看到柱子上留下的楔子洞了。</h3> <h3>大殿顶层上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可称为“诺邓一绝”,在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观和天文、艺术、建筑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h3> <h3>大院内有明代的梅树及松柏、翠竹、紫薇,金桂等。</h3> <h3>这是哪位老神仙醉饮丢下的宝葫芦啊?</h3> <h3>坐在二道山门的台阶上(由于是从上往下走的,原本以为这里是山门,没想到下面竟然还有一个)向下望去,云朵打开,碧空如潋,整个山色村落变得明丽起来!空气里透着干爽清新的味道,夏天,似乎在这片山坳里被透析得更纯粹了!</h3> <h3>出了山门,下面临近了人间烟火!</h3> <h3>像他这样舒服的躺在路中间,似乎也是很享受的事情。</h3> <h3>花是好花,但是扎扎😩😩,你看我爬一圈山的腿!这要是直接扎腿上,就是万点的伤心💔无人倾诉啊!快吃根冰跟,压压惊!😱😠😎😉</h3> <h3>这还是拿手摘了半天的,心疼我的苎麻裤子10秒钟!😞😥</h3> <h3>味道不错!凉快!</h3> <h3>这是一种~种子!这里人也拿它冲茶喝。</h3> <h3>由上至下看着这个掩映在浓翠千山里的村落,只是一角!</h3> <h3>作为茶马古道盐帮文明重镇的诺邓,这古村,至今还是有两条,或者说是两种道路。上山时我就听见那马帮铃声,总感觉就在身边不远处,可直到下山,也从没能和马队交汇上。这镇子(它根本不是村),是有一条人路,一条马路的。这张图里的马🐴,是人路上回家的马,不是马路上马帮的马!</h3> <h3>这座村庄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也是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蛮书》记载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村中现代民居建筑不多见,历史,在这里几乎是凝固的。</h3><h3>走到山下的另一侧,这里溪水环绕,翠竹成荫,相较于另一端,村民更稀疏些,却是清雅的狠!</h3> <h3>这里更像是祠堂一类的祭祀之所,你若说是戏台,村公所,也不为过。总之,一定是个聚众之所了!</h3><h3>“诺邓”是云南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庄,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现有着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古建筑群落,目前存有的一百多座依山构建、形式多变、风格典雅的古代民居院落,有玉皇阁、文庙、武庙、龙王庙、棂星门等众多明清时期的庙宇建筑和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以及驿路、街巷、盐马古道等古代遗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凡在中国大地上见到的寺庙、牌坊、会馆、祠堂、府第、巷道、墓葬……在这么个小小村落里通通聚集,可以说这里是封建社会形态的缩影,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教科书。至今,诺邓人家家养马,马帮生活依旧,是中国茶马古道马帮文化的活化石!</h3> <h3>诺邓,延续着山地白族古朴的生产方式,传承着以诺邓火腿为主的名特食品;传承着诺邓传统的种桑养蚕业;传承着传统的水碓、水磨、水碾和手工酿酒工艺;这里还延展着传统的村落集市,处处呈现出当年“茶马古道”繁华重镇的风采!</h3><h3>谨以此文献给:</h3><h3> 山地白族重镇~诺邓 ,</h3><h3> 和远方的你!</h3><h3><br></h3><h3>2018年三月三日</h3><h3>农历戊戌狗年正月十六于北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