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的大与小

林森

<p class="ql-block">  “甲午”战争期间,正逢筹备慈禧“老佛爷”六十大寿。身为两朝帝师的翁同龢向慈禧上奏,说现在国家正在打仗,用钱的地方多,能不能寿诞从简,节约宫中开支,以补充前线的军费。“老佛爷”一听就翻了,“谁要是令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要他一生都不快乐……”翁顿时噤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佛爷”不顾及国家安危,一点也不给属下留面子。脾气也忒大了,连点伪饰都没有,咋这大脾气呢?还不是大权在握,权力“任性”闹的?若是换成别的什么“老太太”祝寿,想怎么弄,就怎么弄呗,也不碍别人啥事。但这里也有两个“估计”,一是别人想大“操办”,也“大”不哪去。再一个就是她就是想“糟踏”、“败祸”钱,那也是她自己的事,也“祸害”不着国家。真要是那样,翁“状元”就“省心”了,也挨不着这顿“狗屁嗤”,您说是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奉军将领郭松龄奉命整肃部队,他早就想拿张宗昌开刀,一次点检……郭张口便骂,骂娘声不绝於耳。谁知张宗昌接口说“你操俺娘,就你是俺爹了”。随即给郭跪下,弄得比张宗昌年轻好多岁的郭松龄红了脸,场面尴尬,整肃是进行不下去了,便也就跟着不了了之。谁不知道,这位有名的“三不知”的狗肉将军张宗昌,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这回咋就没脾气了呢?那还用问,还不是因为没有“叫板”的实力。“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与“肚量”、“脾气”啥的,其实没啥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还有一个“肚量大”的故事,说的是“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他被俘以后,快乐得像头猪,面对来自别人不怀好意的询问,“想家吗”?“阿斗”坦然说“此间乐,不思蜀”。这种“大咧咧”的表现,使得他在乱世里得以苟全性命。如此看来,单纯地说某某人的脾气大、小很难准确,还是和“实力”有很大关系。坦率的说,这“脾气”大小还得辩证地看。老话说“在人屋檐下哪敢不低头”?这话有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这“脾气”的大与小,还真就不好断言,是“先天”的因素多些,还是“后天”的因素多些?不好妄加议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