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气脉贯通 英姿勃发</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荆得村先生书法艺术赏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 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欣赏荆得村先生的书法,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有一种“气”扑面而来,每每被这样一种“气”所吸引、所感染。</p><p> “气”在中国文化中,既属于哲学范畴,又属于美学范畴。中国的书法艺术,最讲究的就是贯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品彰显出来的一种精神特质,或叫精神气息。古人云:“书之大局,以气为主。”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无疑,荆得村先生就深谙此道,善于用自己的笔墨语言来领悟书法之妙,阐释艺术之境,抒发胸中之气。</p><p> 一、气息流畅</p><p> 显然,荆得村先生是写“二王”的。“二王”笔法的显著特点,就是最讲究点画之间的呼应和字与字之间的映带关系,得村先生的书法就很好地继承了这个传统用笔,在起笔、行笔、转换和收笔上,中侧并用,方圆兼施,承接、顾盼、断连、向背、揖让、开拢、收纵等等,处理精妙,挥笔一出,便有气息自然生成,真乃“一画之间,变化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线条里外都是“气”。</p><p> 最近几年,得村先生以写行草书为主,而他却是从写楷书起家的,从小时候写春联,到认真临写颜柳欧褚,他都下过苦功夫,这就为他以后写其它诸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十年来,他的全部业余时间都放在了书法上,从岗位上退居二线以后,每天都有几个小时乃至八九个小时的时间用于书法临习和创作。他临习书法有个方法,先是用墨在宣纸上临习多变,等到满纸皆黑时,再蘸水临习,这种办法既快捷方便又省纸省墨。直到自己习练得娴熟和满意以后,再投入创作,这样书写,既能够做到精准掌控,又能够达到率真自然,大大提高了创作的自信度。所以,气息流畅的前提是对用笔的精熟和对笔意的了悟,“钢铁是这样炼成的”。</p><p> 周汝昌先生在他的《书法艺术答问》中指出:“书法史就是一部‘芒角得失史’。”古代经典大都靠金石铸刻才得以保存流传,经过千百年的风蚀日剥和人工摹拓,锋芒棱角最先受到损伤。姜夔《续书谱》也说:“夫锋芒圭角,字之精神,大抵双钩多失此。”如果吃不透古人的笔法、笔意,其结果只会得起皮毛,写一些面目全非、毫无神采的单一线条,或是柔软无力的“面条儿”,或是哆里哆嗦的所谓颤笔。得村先生即参透了“二王”笔法三昧,并且吸收了孙过庭、王铎草书的笔意,收笔多用揭笔法,纵笔展放,势如破竹,出锋现采,形成了荆氏独特的草法符号和笔墨语言,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p><p> 二、气势苍劲</p><p> 清梁同书说:“写字要有气,气从熟中来,有气则有势,势在字行间。”书法中的“势”是历来就被书家们所重视和强调的。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说:“作书必先识势。”又说:“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为得法。”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每次观看得村先生书写,他在运笔时有一个“取势”的准备动作,这种“绝虑凝神”后的入笔过程,增强了毛笔的爽利和弹力,使点画产生了动势之感,赋予了线条的生命特性。我们在欣赏荆得村先生的书法时,自然就会感觉到是因势结体,点画峭健、骨感,结字有一种无形的张力。</p><p> 得村先生在向我传授临习和创作经验时,说一定要注意点画的运行轨迹,作字时一定要把间架结构撑起来,并且他特别赞同张旭光先生关于“到位与味道”的说法。现在想来,“注意点画的运行轨迹”也好,“到位”也好,实际上就是一个取势的过程,是一个融汇自然造化之理的环节。汉代蔡邕《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因此,得村兄善于运用阴阳哲学,既会制造矛盾,又能解决矛盾,使各种丰富的变化对立统一于谋篇布局之中。他作字取右上斜势,整篇体势风格一致,绝无违拗阻滞之点画,通篇气势一脉,浑然一体,呈现出一派自然、纯朴和凌厉之势。</p><p> 三、气韵生动</p><p> 林语堂在谈到中国书法时,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一切艺术的闷葫芦,都是气韵问题。是以欲期了解中国艺术,必自中国人所讲究的气韵或艺术灵感之源泉始。”那么,得村先生书法艺术的闷葫芦是什么呢?说到家就是一个气韵问题,“气韵”就是打开闷葫芦的金钥匙,找到了这把金钥匙,也就真正认识和理解了得村先生的书法。</p><p> 得村先生作草如作楷,从心气到墨象,从容不迫,沉实老到,没有丝毫的草率和造作之意。他的点画既讲究造型,又具有质感,劲挺遒壮,力透纸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线条上枯笔与渴笔的运用,增加了作品的苍浑和古朴之感;在结体上,根据汉字的字义和文辞的意义,有意识地夸张某一部分,塑造书法字眼,使字的结构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欹正得体,妙趣横生,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墨法上,用墨意识强,善于用水和调墨,以淡墨为主基调,追求清雅超逸、萧散淡远的墨境。同时又能浓淡相宜,润燥相杂,变化丰富,书写出一幅幅既至简又多彩的黑白世界;章法上,对空间分割精当美观,疏密得宜,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空灵巧妙。</p><p> 这几年,得村先生还喜作国画,尤以梅兰竹菊最为擅长。他的斋号、网名就叫兰菊堂,这又何尝不是他内心的隐喻和人格的象征!他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使得书有画景,画有书意,书画相济,意境深远。总起来看,得村先生的书法线条美、结构美、墨韵美、章法美,韵味十足,风神独具。或者反过来说,其书法的神韵就是他自身审美观照的笔墨化。</p><p> 当下书坛,有一种不良风气,或为物所扰,或为名所累;有的急于求成,有的哗众取宠。总之,沉不下心来深入古人、研习经典。还不得笔,就在炫技;一提起笔,即想成名。须知,书者的气质决定书法的气韵。唐人蒋骥在《传神秘要》中说:“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此关系人的学问品诣,人品高,学问深,下笔自然有书卷气。有书卷气即有气韵。”大浪淘沙,那些徒有虚名的所谓大家、大作,终究经不起大众的鉴别和历史的检验,而被湮没和淘汰。</p><p> 四、气格高雅</p><p> 如果说气韵是书法的生命,那么气格就是书法的灵魂。清李瑞清在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时说:“学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决非胸怀卑污而书能佳,以可断言也。”其胞侄亦是传人李健也说:“自来书品,视其人品,故无学不足以言书。此书道之理也”。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云:“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这些话都说到了书法与文化、人品、学养、胸襟等的关系,同时也点出了书法的博大精深和玄妙之处。毕竟,书法不是伧夫俗子所能为的。</p><p> 得村先生是文科专业,教师出身,后又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多年来,他秉持“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人生信条,寓德于教,寓品于书,教学相长,德艺并重,在职业操守上自觉养成了师品与书品兼修的道德情愫,这是他书法气格高雅的内在依据。加之他秉性耿直,勤学善悟,见多识广,为人谦和,这就形成了他人正书亦正的人审美取向和文情怀。诗圣杜甫诗曰:“书贵瘦硬方通神”,得村先生的书法总体上是属于这一类风格的,他的作品看起来虽然瘦硬,但却有气血、有筋肉,因此,更显爽劲、更具骨气、更有风致。这就不得不钦佩他的功力和境界了。刘熙载《书概》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荆得村先生其书如其人也。</p><p> 作为全篇弥漫着一种“气”或者说“气”充盈期间的书法,其实不宜这样分开来进行评析,何况,他的书法还有其它显著的特色。不过我还是强烈地感受到,有气息的作品最能入人心,有气势的作品最能夺人心,有气韵的书法作品最能悦人心,有气格的作品最能感人心。一个“气”字,支撑起了得村先生书法的格局和高度。</p><p> 当然,荆得村先生的书法并不完美。荆书虽然走的是“二王”一路,但以“二王”中和之美这一核心特色来评判,有的字迹略显干硬,线条不够含蓄蕴藉;结体成习惯性地右上顺势倾斜,故缺少变化;点画还有意或无意识地向左下萦带出锋过多,因此也觉单调。但总起来看,白璧微瑕,我还是欣赏这样源于传统,有爽利气息和正大气象的书法作品。(原载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p><p><br></p><p>附1 荆得村简介:</p><p> 荆得村,1953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桓台县,大学文化程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会员、江苏省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师从著名书法家孙伯翔。近年来,荆得村先生有200余幅作品入选国家和省级书法展,其中获16次金奖、38次银奖、110余次优秀奖。荆得村先生有29幅作品被文化部和省级图书馆收藏,11幅作品赠送日本友人,参加赴法赴俄书法展。有160余幅作品分别编入《中外当代书画艺术篆刻家大辞典》、《二十世纪现代书画篆刻家荟萃》、《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宝鉴》和《全国书画作品最具收藏价值30名艺术家》等大型书画作品集中。</p><p><br></p><p>附2 荆得村先生的一组书法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