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基本信息 </b><br></h1><h1><b>名称:羽纹铜凤灯<br></b><b>尺寸:通高33厘米,长42厘米,宽15厘米<br></b><b>时代:西汉<br></b><b>来源:1971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br></b><b>收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b></h1> <h1><b>文物介绍</b> </h1><h1> 灯作凤鸟形,顾首回望,双足分立,尾羽下垂及地。足与尾形成鼎立之势以支撑灯身。头、冠、颈、翅、尾、足各部位轮廓清晰,比例匀称。通体细刻羽毛,精致美观。凤鸟背部有一圆孔,用以放置长柄灯盏。凤鸟口内衔喇叭形灯罩,垂直对准灯盏蜡锥柱上方。凤鸟颈部由两段套管衔接,可以自由转动和拆卸,便于调节灯光和冲洗体内烟尘。灯罩与颈部及腹腔相通,腹腔中空,可以贮水。当灯盏中的蜡烛点燃时,烟灰经灯罩纳入颈管,再由颈管导入腹腔,最后溶入水中。</h1><h1><b>此羽纹铜凤灯具有三个特点。</b></h1><h1><b>一是造型独特。</b>该灯凤鸟造型,灵巧优美、活泼可爱,寓意吉祥,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h1><h1><b>二是工艺先进。</b>该灯的铸造采用了汉代分铸法;纹饰采用西汉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的一种新兴錾刻花纹工艺。</h1><h1><b>三是构思巧妙。</b>在油灯上加装导烟管,将环保思想应用于灯具的设计制作中,是汉代首创,在世界灯具史上也处于领先地位。类似功能的汉代灯具不断被考古发掘,如河北出土的长信宫灯、山西出土的彩绘雁鱼铜灯等,说明利用清水净化烟尘的科学思想在西汉时期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h1> <h1>小型张边饰选用海上丝绸之路元素,表明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以及区域性交通枢纽,借助国家战略和多区域合作走向美好未来的发展愿景。</h1> <h1>主题原地:亚展举行地。<br>主图出土地:1971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br>主图收藏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南宁市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