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这是襄渝铁路全图,我团所承担的三期任务是: 第一期,重庆北碚到广安;第二期,陕西省紫阳县大巴山;第三期,重庆中梁山枢纽站(重庆西站)。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前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至重庆(渝),全长895公里。1968年4月开始修建,1975年临时运营,1979年12月正式通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襄渝铁路横跨鄂、陕、川、渝三省一市,是联络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发展经济,加强国防有重要意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修建襄渝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当时共调集铁道兵八个师,二个独立团,和鄂、川、陕各地民兵参加施工。确保了修建任务按计划如期完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我们六师各团部队在1968年初,奉命从大兴安岭开往重庆地区,担负襄渝线渝达段的工程任务。师部驻北碚西南农学院。我团也在这个时间从大兴安岭调到重庆北碚一带。团部驻北碚朝阳高中。部队很快建好家后,随即开始了正式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铁道兵二十九团1958年~1984年团首长一览表。(摘自铁11局5处。邵秀水供稿。)(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铁道兵二十九团1958年~1984年团首长一览表。(摘自铁11局5处展览室。邵秀水供稿)(2)</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重庆北碚公园。重庆北碚区,是重庆的文化区,也是风景旅游区。北碚公园,是区中心大街最好的公园。北碚大街,是北碚区的商业中心,这里有一家国营照相馆和百货商店,许多人都光顾过这两个地方。北碚,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回忆 记得在1968年10月,我爱人第一次出远门来到我所在的天府煤矿一营四连。一个星期天,我陪她步行到嘉陵江边,然后乘轮渡来到繁华的北碚大街游览。她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奇,像风景如画的山头;阶梯般的山坡楼房;摩肩接踵的人流;赤脚背篓的行人;拖着长声说话的人们;头上裹着长巾嘴叨黑色烟卷的男人;留着蓬松双辫穿着东倒西歪补丁衣服的女人;👩饭店里五颜六色的泡菜和辣的让人流泪吸气的红油小面;还有那有江无桥以船带桥的轮渡,喊着号子把船拉着走的船工……都让她大开眼界,兴奋不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0年前的北碚太美了,直到现在我们还很留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北碚汽车客运中心(北碚汽车站),我们从北碚到市区去,都要在这个汽车站坐车,然后在上清寺的牛角沱汽车站下车。我坐过好多次,应该不会说错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当年大家多次经过的重庆北碚轮渡码头。那时,我们部队大部分都驻在黄果树镇至三汇坝一线,大家也不管探家,还是上北碚大街游览,购物,照相等,往返都要在黄果树渡口和北碚渡口之间乘轮渡过江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团1968年4月从大兴安岭塔源调到重庆北碚时,曾经住过的重庆朝阳中学。那时,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学校放假,停课闹革命。学校的办公楼已经空无一人,刚好让我们用上,这就不用再选址建房了,真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朝阳高中大门,顺着一条不很宽的蜿蜒起伏的校中路走到底,就是这座红楼了。座北向南,三层结构,司令部在一楼,团首长在二楼,政治处在三楼。后勤处在左下方一座南北向的房子里。当时,这里没有树木和杂草,是生机勃勃和漂亮干净一个地方。现在可能很长时间没有住人了,显得比较荒凉了。(照片,王俊华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铁道兵第六师从大兴安岭调到重庆北碚时,曾经住过的重庆西南农学院。(当时和北京农业机械学院合并)。我们这些过去没有踏过大学校门的军人,现在好像是大学生似的,经常从大学校门进进出出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8年,魏国珍和赵元健在朝阳高中团部政治处宣传股办公时合影。(赵元健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韩玉春付主任和赵元健在朝阳高中团部合影。(赵元健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冬,政治处人员为欢送贺传香调去铁道兵学院任职在北碚合影。(赵元健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九连修建的重庆北碚嘉陵江铁路大桥竣工时,连队人员在桥下合影(其中有一家属)。(李作政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重庆北碚合影。张福志,唐雄熙,侯廷荣,小郑。侯廷荣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李祥舟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8月16日和韩金山於海南岛海口。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从1969年1月到1973年底,在重庆北碚师部政治部八九办公室工作。期间,曾经和好几个战友出差外调,有幸走遍了全国各地,顺便游览了祖国各地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使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张廷武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参加国庆观礼活动时合影留念。左起:前排:贺会章,李太顺,王国元。后排:付士恩,贺玉林,陈绍华,杨金富,张祥,刘海邦。(付士恩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於重庆北碚。刘程宏和其弟弟刘程群,姑母儿子王太珍1968年一起入伍,都在本团当兵。(刘程宏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1.6.18.我团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三支两军人员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11月,这是铁道兵二十九团团部在重庆中梁山时的全景照片。(张廷武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团部正面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团部正面第一栋办公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梁山团部政治处全景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於重庆中梁山团部楼前。左起: 前排:马贵航,杨金富,梁连元,王xx,张全福,韩玉春,王振华, .xxx 中排:潘殿秀,关志信, 李安全 陆卓仟, xxx ,于文东,张立峰。 后排:龙明海 ,黄玉岐, 林绍安 ,侯书贤,周树渊,黄九领,张体录,贺顺广。(照片,王俊华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排:左起:魏国珍、韩玉春、马贵航、马占林,李煌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春於重庆北温泉留影。左起:杨金富,周树淵,王集贤,黄九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12月张廷武於汽车一连干部在连队合影。(张廷武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12月照於重庆中梁山二十九团汽车一连。(张廷武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於重庆中梁山。左起:王俊华,尹明堂,杨相林,张春生,刘广田,李明生。(王俊华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杨相林和侯廷荣於中梁山。(侯廷荣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火热的重庆编组站的机械化施工场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九连1975年修建竣工的白沙沱长江铁路大桥。李作政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九连荣誉室里,挂着一面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周总理授予的锦旗。(李作政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3年11月,原九连干部李作政,王国万,杨泽明在重庆铁道部11局5处展览室向1959年周总理授予九连的锦旗敬礼。李作政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袁启明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祥舟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5年,王克勤与陈永清在重庆中梁山团部合影。(王克勤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重庆中梁山合影。左起:张建国,李明生,杨海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是团司令部人员1978年在中梁山团部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左起: 前排:黄开枝,周万贵,李煌堔,关志信,黄立湘。 后排:吕爱民,宋全德,王克勤,胡增应,郑明德,罗明发,林绍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是指导员张本志(前排中),张建民副连长(前排右),司号员小潘(排左,)李作政副指导员(后排左,)(李作政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赵元健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发建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团在大巴山毛坝关时,在团部右前方任河岸边的山顶上有一个古老的观音庙,距今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清初就有了。传说早年任河之水时枯时洪,当地百姓为消灾免难,在河口山顶上兴修了这个观音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大巴山毛坝关时看到老百姓住的房子。那时,这里的老百姓都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技术人员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在进行铁路工程测量。1971年於大巴山。(侯廷荣供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来,在铁道兵部队当工程技术人员也不容易啊!哪里能算得上“白领”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巴山这段铁路是从崇山峻岭中通过的,这样险要的地形,让人一看就有些担心,这任务太艰巨了。怪不得这里过去连公路都没有。(侯廷荣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部队从重庆开进大巴山毛坝时穿过的一线天。我原来没有见过“一线天”,这一见,真服气了。看,名副其实吧!(侯廷荣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像老虎嘴似的简易公里,坐在汽车内经过时还真有些怕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路穿山而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往陕西紫阳县的临时公里抢修通车后,大批生活用品和施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大巴山部队。保障了施工的正常进行。记得山东省还派出了大批汽车来帮助运输物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部队在大山中行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各个营连部队安好家后,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战士们正在从隧道里用翻斗车往外边运石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繁忙的施工现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巴山的铁路,建在崇山峻岭之中,工程艰巨,施工艰难。许多路段是桥遂相连,甚至把车站建在桥梁或隧道之中。看这辆火车,刚从隧道穿出,越过一段深谷,就又钻进了前边的隧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工间学习。刊於1971年《解放军报。》(侯廷荣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汽车连战士在毛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凌驾巴山》。1971年6月21日於毛坝。通信人员在架设电线。曾参加陕西省摄影展览;(侯廷荣供稿)</b></p> <h3> 1972年10月10日,於大巴山。架桥机在新建桥墩上架桥。(侯廷荣供稿)</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师部所在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5月,政治处主任王益萍在调任铁道兵文工团政委时和政治处人员在毛坝任河滩上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6月29日,我从重庆师部指挥所第一次来到大巴山,在侯廷荣的提议下,团政治处人员在这里和我合影留念。(张廷武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6月29日,这是政治处部分人员在这里照的第二张合影。张廷武供稿。 每当我看到这两张相片,就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那次去大巴山发生的山上飞石事故,差点酿成大祸。 一天,我去19连办事,回来快走到17连驻地时,突然从山上飞来一块石头,不偏不倚刚好砸到我的头部右前方,我顿时头昏目眩,站立不住,赶快蹲在地上。附近的修路民兵看到了,立即将我送到17连卫生室,卫生员为我清洗伤口,并缝了3针。郭绍指导员安排汽车将我送到团部休息。如果石头再大点,我可能就要永远留在大巴山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重庆中梁山合影。左起:尹明堂,付士恩,李玉功,陈显华。(付士恩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17连干部在中梁山跳灯时的合影留念,其中有连长王宣鹤,指导员郭绍,付指导员闫真明等。具体时间不详,可能是1978年左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6年於重庆中梁山,付士恩和宣传队人员合影(付士恩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部队在进行队列训练。侯廷荣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深山球赛》。1971年5月,於巴山隧道进口。刊於《人民画报》1971年10期。侯廷荣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冰坚,李宏志,康煜平,侯廷荣於毛坝。(侯廷荣供稿)</b></p> <p class="ql-block"> 政治处部分人员在毛坝合影。</p><p class="ql-block">右起:前排:陈显华,朱洪兴。</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排:杨相林,尹明堂,侯廷荣,王清太,王洪奇,刘程洪。(侯廷荣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12月於陕西毛坝。团司号员训练班。杨胜宇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战士们在聚精会神的听报告。1972年於毛坝。(侯廷荣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於毛坝。政治处宣传股人员合影。(侯廷荣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汽车连干部和连部战士在毛坝合影。(杨胜宇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底,於四营工地鹿池坝。左起: 前排:吕爱民,刘程宏; 后排:旦成元,王洪奇。 (刘程宏供稿)</b></p> <p class="ql-block"> 张福智,廖安炳,小周,翟文秀,侯廷荣</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於毛坝(侯廷荣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在大巴山合影。付连长王亚荣,指导员张本志,付指导员李作政和赵文田(李作政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铁道兵政治部王舜帮,刘养连到大巴山九连采访连队先进事迹时与连队干部合影留念。(李作政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1973年秋,团司令部作训股人员於毛坝任河边合影。(许定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巧磨豆腐》,1972年5月於大巴山毛坝。刊於1972年《解放军画报》10期。(侯廷荣供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全线铺轨任务已经完成,即将正式通车,从此结束了大巴山历史上没有公里和没有铁路的落后状况。这是新建的毛坝段铁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巴山段线路竣工,开始铺轨。战士们高兴的在火车头前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车了,火车在崇山峻岭间飞奔。看啊!这情景是多么壮观!不要忘记,在这条铁路建设中,铁道兵二十九团曾经做出过重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5,10,16,左起:徐朝春、王彦国、卢仕通站在毛坝任河滩上,寻找团部和汽车连的驻地遗址。(卢仕通供稿)</b></p> <h3> 汽车连70年代在毛坝驻地遗址照片。(卢仕通供稿)</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襄渝铁路铁路通车前的大巴山毛坝镇正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的毛坝正街,楼房林立,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昔日的狭窄街道,低矮民房早已不见踪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是建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大巴山毛坝关火车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们修建的广安火车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你坐上襄渝铁路的火车,享受交通便利和人间幸福时,千万不要忘记为修建这条铁路光荣献身的铁道兵指战员还长眠在这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修建襄渝铁路时,国家组织的一场铁路建设大会战。当时,调集了鄂川陕三省各县的民兵团前来参战。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因此,襄渝铁路的建成,应包括广大民兵的杰出贡献。 营山县民兵团一个排在毛坝附近的一个山下施工时,突然整个山体高位滑坡,将在此施工的30多名民兵和一名带队的部队排长埋在里边。由于土石方量太大,无法进行清理,就在此处建立了这个纪念碑,以表示对烈士们的沉痛哀悼和永久纪念。(杨胜宇供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后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团自1963到1983年经过了20个春秋。这个期间比较漫长,部队也经过了多次调动。要收集这个期间的照片有很大的难度。从近期为制作图文专集收集的老照片来看,有两种情况需要说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是时间越早,照片越少。因此,在小兴安岭时期照片较少,在大兴安岭时期次之,在襄渝线时期较多;从在襄渝线时期来看,重庆北碚时期的照片较少,大巴山时期次之,中梁山时期较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是从微信群收集到的照片不均衡。有的较多,有的较少,甚至没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以上情况,只能按照已经收集的照片进行编辑。无法照顾到各个时期和各个单位的均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按照战友们的建议 ,将我团这20年的战斗历程,分为三大部分进行编辑。即《二十九团战斗在小兴安岭》,《二十九团战斗在大兴安岭》,《二十九团战斗在襄渝线上》也可称为三个姊妹篇或三部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因各种原因编辑的质量不尽人意,但它能或多或少的反映出我团20年所经过的战斗历程。我觉得有它总比没有它好。我作为本团一个老兵,总算尽到了一份责任,給战友们做出点微薄贡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