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父 亲 一一纪念父亲诞辰一百周年

夏荷

<p class="ql-block"> 今天(农历五月十二),是我父亲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可是,父亲没有等到今天。父亲已于2008年10月8日(农历九月初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去的这3130个日日夜夜,我们无时不在想念他。他那俊朗、清瘦,腰板随时都是挺拔的身影,他那性情内敛、不善言辞、慈眉善目的音容笑貌,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父亲生前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让我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周华盛,100年前的今天,出生在广东省信宜市怀乡镇富多村一户农家里。在他20岁那年,便与我15岁的母亲成了亲。婚后半个月,被抓壮丁,3年多后才回到家。1945年初,家乡闹饥荒,为养家糊口,父亲只身一人上广西,在柳州一带打零工。几个月后,母亲将我那不满3岁的姐姐留在广东外婆家,背着我那才8个月大的哥哥,也来到柳州,与父亲一道打工度日……</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父亲参加了工作,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林业工人,第一代放排工。1953年被分配到龙胜县,做过“赶羊"放排工、局机关食堂炊事员、林业车队保管员、检尺员等,直到1981年9月退休。</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他那似海深邃、如山巍峨、伟大而厚重的父爱,又是那么的不平凡。正如高尔基所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他那吃苦耐劳、仁厚宽容、刚强睿智、豁达开朗的品格,让我受益一生。</p><p class="ql-block"> 龙胜,是个山区县,盛产木材。而五、六十年代,龙胜的交通十分不便,木材的运输主要靠水运。这是集勇气、智慧与体能操控,借助江河为动力,对木材的一种原始的运输方式。父亲的工作就是和他的工友们,将从资源县运下来的木材以及本县砍伐的木材,通过浔江河运到瓢里三寨,然后又交由柳江水运局运往柳州。木材运输有两种方法:一是短根的枕木、矿木和圆木是采用"赶羊"的方法,就是将这些木材集中到河里,凑够一定数量后,统一开闸流放。那情景相当壮观,就好像羊群在广袤的草原上奔跑,故取名"赶羊”。二是长根的杉条木就要扎成木排,俩人一前一后地站在排上,一排一排地撑到目的地,这叫做放排。</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浔江河,两岸是崇山峻岭,岸边怪石嶙峋,河面狹窄,礁石暗藏,湾多滩险。不管是"赶羊",还是放排,都是在与龙王共舞,既危险又辛苦。曾听父亲说过,有一次放排,下一处险滩时,一个猛浪打过来,撞到礁石上,木排被冲散了,父亲掉到水里,一根大杉条木朝着父亲的腰部冲过来,好在父亲腰间的皮带,保护了他,避免了更大的伤害。类似这样的险情,时有发生。每次父亲"赶羊"或放排回来,不是脚受伤,就是手被刮破。而且赶一次"羊”,要20多天才能到达目的地,风餐露宿的。所以,每次父亲去“赶羊"或放排,母亲在家总是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父亲的工友有的实在受不了这份苦和累,干脆辞职回家种田去了。但刚强的父亲硬是坚持下来了,一干就是10多年,直到通公路,结束了这种水运方式为止。</p><p class="ql-block"> 1965年初,父亲调回县局机关食堂做炊事员。那时,干部职工都没有条件自已开伙,一家老小都是吃食堂饭。为了改善大家的伙食,让大家吃得满意,父亲经常变化着花样,不怕麻烦,想方设法做可口的饭菜。他做的油条、油饼、包子、馒头最受大家欢迎。他还不辞辛劳,经常是早上4、5点钟起床,走10多里路去都坪买鱼。那时,父亲就有了节能意识,他看到食堂的大灶,每天要烧掉成堆成堆的柴,很心疼,觉得很可惜,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当时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可借鉴,他完全凭他的实践和观察、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失败了重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成功了。他设计和建造的节能灶比原来的老虎灶节省了很多柴,而且能量得到充分利用,省柴、省时、省人力。当时,林业局还召开了全县推广节能灶现场会。会后好多县直单位食堂和驻军中队邀请父亲去作现场指导。</p><p class="ql-block"> 1977年成立了林业车队,父亲又被安排到车队当保管员,主要是给车辆加油和检尺木材。这工作没有正常的下班时间,随叫随到,有时刚好在吃饭,就有司机要来加油,父亲二话没说,放下饭碗就去。不管是什么时间,只要有人叫,父亲都能不厌其烦地、热情周到的服务,很受司机的欢迎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父亲就是这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20多年如一日,在自已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有一年,还与母亲一道双双被评为县级积极分子,他俩的大幅照片和先进事迹都放在县总工会的宣传橱窗里,进行宣传。</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不仅是工作中的一把好手,还是一位好爸爸、好女婿、好丈夫。平时,父亲忙于工作,在家的时间虽然不多,但他给我们的呵护和关心,却很多很多。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时候,父亲也会想尽办法,让我们吃饱穿暖,幸福无比。</p><p class="ql-block"> 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全家住在周家河绠(水运木材的集散地、水运工人的驿站)</p><p class="ql-block">当时,除两个弟弟尚未出生外,我们已有6个兄姐弟妹,一大家人的生活开支,就靠父亲一人的工资收入。为了解决能吃饱的问题,父亲利用工余时间,和母亲一道带着我的哥姐,到屋后面的山上开荒种地。那时,周家河绠还是个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野兽很多。每当红薯、包谷成熟时,野猪就会来捣乱。为了对付这些野猪,聪明的父亲想了个好办法,就是自制拉铃把野猪吓跑。拉铃是用竹子做的,将竹子锯成竹梆,将竹梆的节掏空,放在红薯地里,再做个木锤,用绳子与竹梆连在一起,留有一定的间距。木锤的绳子一直拉到家里,只要野猪一来,就在家里使劲拉绳,一拉一放,一拉一放,木锤敲在竹梆上,发出"咚咚"的声音,就把野猪吓跑了。父亲做的这个拉铃,可把我们乐坏了。一到晚上,只要有泥巴和石头滚下来,我们就知道有野猪来了,就抢着去拉铃,可好玩啦。拉了几个晚上,好奇感过去了,觉得蛮累的,我们就不拉了。最后还是父亲跟野猪斗争到底,每天睡得最晚的是父亲,睡得最不安稳的也是父亲。</p><p class="ql-block"> 那时,浔江河还是条尚未开发的处女河,河里的鱼很多,我们坐在晒台上都能看见鱼儿游来游去,特别是水鱼,经常是三五成群的,一会儿浮出水面,一会儿又沉下去,而且好大,背上都有花纹。为了让我们吃上鱼,父亲又想出了好主意。他买回鱼线和鱼钩,做成盘钓,每个盘钓有10多个钩,钩上他自己特制的鱼饵。傍晚时分,就和母亲撑着小竹排去放钓,第二天早上去收钓,每天都能钓到不少的鱼。记得有一年八月十五,一下子钓到五、六只大水鱼,让我们过了个美美的中秋节。父亲除了放盘钓、拱钓,还做鱼栏捞鱼。就是靠岸边,用木板围成一个五、六米宽的栏,并用石头堵严所有的缝隙,留一个活动门,拉高一点,便于鱼儿游进去,鱼栏里面撒一些包谷之类的鱼饵。父亲拉着活动门的绳子,藏在岸上隐蔽的地方,看见有鱼游进鱼栏了,就拉绳子,将活动门关上,然后就用捞绞把鱼捞出来。有时活动门卡住了,关不下去,鱼儿听见响声,全跑了。每每想到,当时蹲在父亲的身旁,静静地守候鱼儿游进鱼栏的情景,是多么的温馨、多么的美好啊!</p> <p class="ql-block">  父亲对我们疼爱有加,但并不溺爱。传递给我们的是刚强、勇气和百折不挠的力量感。在父亲的关爱下,我们的童年无忧无虑,快乐多多,幸福满满。我们上山采野果、摘蕨菜、找竹笋;下田摸田螺;下河钓鱼、游泳;射箭、玩陀螺、打弹弓、滚铁环……有年暑假,父亲还破天荒地带我去放了一次排,一直放到县城。兄姐弟妹都没有这个机会,而且这也是我唯一一次跟父亲去放排。想想那天的情景,到现在我都还觉得美滋滋的。那天,父亲把一根枕木固定在木排的中间,让我坐着。他和另一位叔叔撑排,叔叔在后面撑,父亲在前面撑,当"舵手"掌握航向。每当要下滩了,父亲就会提醒我坐稳。看着父亲双手紧握竹蒿,一会儿向左划,一会儿向右撑的坚实的背影,顿时觉得父亲是那么的刚强和坚毅。后来,我还写了篇作文,题目就叫《父亲带我去放排》,老师还将它作为范文,唸给同学们听。</p><p class="ql-block">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最最愿意的是,回到有父亲母亲伴随的童年,那真是一段让我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奶奶过世得早(我们都未见过),父亲没来得及好好尽孝,这是父亲的终身憾事。但父亲把对我爷爷奶奶的爱给了我外婆,视我外婆如亲生母亲。我们在周家河绠那几年,依托大山和江河,日子过得还算可以。父亲就将我外婆及我的小表妹,从湛江市接来跟我们一起生活。那段时间,父亲给予了我外婆无微不至的照顾,外婆过得很开心。但当时外婆必竟已经70多岁了,不太适应高寒山区的气候,住了一段时间后,生病了,急得舅舅马上从湛江赶来,把外婆她们接回去了。父亲知道外婆喜欢用当归、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煲汤或泡酒,爱吃龙胜的野生香菇、木耳。于是,从那时开始,父亲每年都要不定期的买些寄给外婆。一直坚持了10多年,直到1978年农历二月初二,94岁高龄的外婆去世后才未寄。且不说这些山货能值多少钱,仅父亲这份孝心,就足以让我们深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最最让我感动的,还有父亲对我母亲的那份深深的爱。父亲和母亲从1937年11月结婚,到父亲去世,他们牵手走过了70多年。这70多年是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不离不弃的70多年。由于生活的艰辛,忙里忙外的母亲,有时不免发点小脾气,责怪父亲,说父亲的不是。但父亲从来不与母亲斗嘴,听之任之,笑而不语。父亲心里明白,母亲为了这个家,付出的太多太多了,他受这点委屈算不了什么。母亲到了老年,喜欢喝点养生酒。只要是父亲和母亲一同上街,或者出远门,父亲必拿一个手提篮,篮里必有一瓶酒(父亲自己泡制的药酒或十全大补酒),母亲随要他随给。记得那是2004年6月,父亲和母亲因病住院了,同在一病房。我请假回家在医院照顾他们,护士要帮母亲打吊针,母亲死活不肯打,非要喝了酒才打针。这时,父亲从他的手提篮里拿出酒,倒了一点点给母亲,母亲喝完酒后,乖乖地让护士帮打针了,搞得护士哭笑不得。母亲有时晚上喝了酒后,不吃饭,躺在客厅的沙发就睡着了。这时,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地帮母亲洗脸、擦手擦脚,将母亲抱上床去睡,从不要我们帮忙。半夜,母亲醒来后,父亲就冲牛奶给母亲喝。有时,我们都觉得父亲太宠母亲了。父亲笑笑说:"你阿妈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现在老了,想喝点酒。只要她身体好,就让她喝吧。"也许,这就是父亲对母亲的爱吧。</p> <p class="ql-block">  父亲年少时,曾上过几年私塾,能识文断字,也爱看书。尽管经济拮据,但他从不吝啬掏钱买书。那时候,我们也跟着父亲在看《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小说。父亲到了晚年仍保持每天读书看报听新闻的习惯,《桂林晚报》是他的最爱。父亲还爱看戏、看电影。电影《刘三姐》解禁后,电影院放了几场,他就看了几场。连电影院的场务工作员都认识他了,见到他就说:"周伯伯,又来看电影啦。"</p><p class="ql-block"> 饱经风霜,历尽沧桑,为我们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非常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情。正当他安享晚年,其乐融融之时,疾病却悄然来之。2008年4月中旬,父亲因感冒住进了医院。我立即从外地赶回来,与兄姐弟妹们轮流照顾父亲。5月初,父亲出院了。待父亲身体逐渐恢复后,我告别父亲去了外地。9月底,我又急急忙忙地赶回家看望父亲。此时的父亲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不再是那个目光炯炯、精神矍烁、腰板直挺的父亲了。看着躺在床上的父亲,我潸然泪下,心疼不已。由于长期的水运工作,父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天气一有变化,父亲的双膝就钻心的痛,为了止痛,服用了不少的止痛药,伤了肾脏。</p><p class="ql-block"> 2008年10月8日(农历九月初十)上午7点21分,父亲终因肾衰竭,倚靠在我小弟的怀中,平静、安详地走了,享年92岁。</p><p class="ql-block"> 父亲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眷念,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就这样匆匆地走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走了,令我们全家悲恸欲绝,留给了我们永远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特别是父亲出门那天,母亲撕心裂肺地哭喊着父亲的名字,欲从厨房二楼的露台往下跳,三、四个年轻力壮的亲戚,费了好大的劲,才将母亲拉住。还有那只跟随父亲多年、名叫“莎莎"的狗狗,一直守候在父亲的灵前,不吃也不动,父亲要出门了,它也流下了难舍难分的两行清泪。父亲的离去,我们多有不舍。现在每每想到父亲,我的心仍隐隐作痛,悲伤的泪水禁不住往下流。</p><p class="ql-block"> 父亲,我 亲爱的父亲,我们好想好想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愿您在天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和忧愁,天天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伟大父亲诞辰100周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