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于都县是我们在中央苏区的第二个参观点。于都距离瑞金有八十五公里,高速通达,一会儿功夫就到了于都县城。</h3><h3><br></h3><h3> 在导航的指引下,我们直奔于都东门外的长征渡口,只见宽约五百多米的于都河蜿蜒东流,河水十分清澈,水波和河底的沙石在粼粼晃动。河边的大榕树苍劲茂盛,树枝一下延伸到渡江大道中央。</h3><h3><br></h3><h3> 八十三年过去了,当我们进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走在空旷的纪念广场时,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红军为什么会选择于都作为长征的出发地?第二,于都人民为红军长征出发做了那些事?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我找到了答案。</h3> <h3><font color="#010101" style="">⏸于都河是当地人的叫法,地图上标的名字是贡江。贡江和章江是江西境内的两条重要水系,贡和章合起来组成了江西的简称“赣”。</font></h3> <h3> 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国民党蒋介石向中央苏区连续发动了四次"围剿",均告失败。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此时,红军由于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排斥和失去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放弃了最拿手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博古、李德在战争一开始,就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与敌人打阵地战、堡垒战,使红军陷入被动局面。到了1934年4月至5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广昌、南大门会昌筠门岭以及福建建宁等先后失守,中央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h3><h3><br></h3><h3>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的五个主力军团,其中红一军团19880人,红三军团17805人,红五军团12168人,红八军团10922人,红九军团11538人。此外,还有军委纵队4695人,中央纵队9853人,共8.6万余人,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开始突围,统一在于都集结,准备踏上漫漫征途。</h3> <h3> 为什么会选择于都作为长征的出发地?据解说员讲,那是因为于都的地理位置适合红军主力部队集结出发。</h3><h3><br></h3><h3> 当时,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在中央苏区的东线,敌军威逼苏区东门户福建长汀;在北线,敌军集中兵力加紧"围剿",逐步推进到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主力根本无法在这些地方集结;在西线,有大山和隘口阻隔,不利于大部队行动;而南线,红军与粤军陈济棠有过秘密谈判,达成了"停战借道"协议,红军如果经过,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h3><h3><br></h3><h3> 而且,于都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既隐蔽又开阔,有利于大部队的行动、宿营、隐蔽和休整。于都还是中央苏区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所在地,是中央苏区的大后方,政治及物质条件都很好。</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style="">⏸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展出实物120件。展览运用了文字、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通过声、光、电的技术手段,系统展现了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出发这段历史,是目前全国唯一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主题性纪念馆。</font></h3> <h3> 为确保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安全集结、顺利出发长征,于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最令我震撼的有四件事。</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一是架桥。1934年10月,为了实现战略转移的长征计划,红军只能秘密渡河。渡河,没有桥,要架浮桥。当地的村民就拆了自家的门板、床板甚至棺材板,捐给红军做浮桥。从10月12日开始,当地群众帮助红军,在近七十华里的河段上,仅用不到4天时间,就架起了五座临时浮桥。为了不被敌人的侦察机发现,军民们每天下午4点开始架桥,次日凌晨再拆除。就这样,浮桥架了又拆、拆了又架。10月16日到20日的五个夜晚,红军官兵踏着浮桥,通宵达旦地夜渡于都河,从这里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远征。</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 style="">⏸油画《送别》</font></h3> <h3> 二是筹粮。据老红军回忆,红军到达于都后,有10天左右的休整,而出发时每个战士要带4天的口粮。如果每人每天需要一斤口粮的话,4天就4斤,8.6万多红军,就需要30多万斤粮食。加上红军休整期间所需的粮食,相当于要用掉全县一年所有的粮食。这个大难题全是当地老百姓免费提供的!</h3><h3><br></h3><h3> 三是保密。当时数十万国民党军已经推进到苏区腹地,红军的转移意图一旦被敌人知晓,瞬间就会处于四面包围之中。然而,数万红军的大规模转移,要想不被敌人发现,谈何容易。为了保密,于都人民在各级党政军组织领导下,配合红军严密封锁消息,并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直到8.6万红军主力安全渡过于都河,国民党仍然对此一无所知。</h3> <h3><font color="#010101" style="">⏸红军长征渡口位于于都东门外。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就是在这里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的。渡口边还矗立着一个10.18米高的纪念碑,寓意10月18日毛泽东等人渡河。</font></h3> <h3> 四是扩红。长征前夕,红军兵力极其匮乏,就地扩大红军队伍是必然选择。据统计,1929年到1934年,于都县有68519人参加红军,10万人支前参战,留下姓名的烈士多达16336人。当时于都县的总人口才30多万,这意味着每5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参加红军了!</h3><h3> </h3><h3> 当史诗般悲壮的数字划过浩渺的星空,英雄的于都人民已然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h3><h3><br></h3><h3> 周恩来曾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红军和于都人民浓厚的军民鱼水关系,是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铜墙铁壁和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h3><h3><br></h3><h3> 如今,于都河水依然奔流不息。河边的于都县城,随处可见是红军长征的印迹。长征大桥、红军大桥、渡江大桥、长征源小学,甚至连网吧都取名长征。看来,长征已经融入这个城市的血液里。</h3><h3><br></h3><h3> (文2017年4月13日)</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lh13fmu?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重走长征路之兴安篇</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kvss2k4?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重走长征路之瑞金篇</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