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青州,真成了我们解不开的缘,这次是因为青州石道人山。<br></h3><div><br></div><div> 万事皆有缘。首次听到道人山,还是游临朐嵩山时,偶遇一位“资深”旅友。当时,略带炫耀地对他说:青州,我们已经去了很多次了,那里的山基本都到遍了,什么仰天山,云门山,泰和山,驼山。。。。。。那位旅友听了,带着明显不屑地说:那都是旅游景点,算不上爬山,石道人山去过吗?蛤蟆山去过吗?曼萨古道去过吗?我当时就有点懵了:啊?青州还有这些山吗?我怎么一个也没听说过?根据那位旅友的介绍,这些山,属于未开发的野山,或因其风景秀美,或因其野趣天成,受到众多旅友的喜爱,成为了他们探险猎奇的好所在。当时,虽然对那位旅友“游览旅游景点不算爬山”的观点不敢苟同,可是他口中说的那几个地名却被我记在心里。尤其是石道人山,由于那位旅友是潍坊当地人,口音较重,尽管我反复追问了几遍,他口中的“石道人山”还是被我听成了“四道人山”。回到家,多次从网上查找“四道人山”无果,经几番周折,才明白此乃“石道人山”是也!也正因此,对“石道人山”这个名字也就更加记忆深刻了。</div><div> </div><div> 记在心里的未必都是缘,心动缘方起。今天是周末,心动了,自然缘起。既然缘起,那就出发!</div><div><br></div> <h3> 青州,无愧“青州”这个名字。夏季的青州,满眼绿色,尤其是到了山区后,几乎看不到童山濯濯,每座山都是黛青色的,远远看去,苍翠欲滴,即使未曾靠近,都已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更加难得的是,不仅有青山,更加有碧水。在去往石道人山的路上,路边就出现了一处很大的水库。水库被青山环抱,因为水质清澈,看上去颜色是碧绿色带一点浅蓝,阵风略过,水面碧波荡漾。天上是云卷云舒,地上是碧水青山。望着这个景象,我们在路边停车,随手拍下这绝美的画面。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的所在。</h3><div><br></div> <h3> 自从从那位旅友那里知道了石道人山这个地方后,一直以来,都以为它是一座完全的野山。虽然有过一次爬野山的经历,但是毕竟经验不足,因此对于这次爬石道人山,心里既好奇,又忐忑,对于爬野山,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恐惧和不安。</h3><div><br></div><div> 听从导航的指引,抵达了目的地。首先迎接我们的,却是一个大门。大门上四个大字:山里老家,中国柿子沟。旁边一个牌子上是:青州十大美丽乡村,白洋村。向前一问才知道,石道人山,也算不上完全的野山,因为它与青州著名的“柿子沟”相邻,因此也一并纳入了“柿子沟”的开发序列。问清楚后,心里的那点恐惧和不安,消散了不少:毕竟我们不是脱离红尘,脱离人群去爬一座荒无人烟的野山,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大加强,同时心里又有一点小小的失望。人的心思就是这么多变,人的天性就是这么复杂。看来,沽名钓誉的不仅仅是“楚霸王”;空谈好龙的也不止“叶公”一个人。自此,我也算一个喽!</div><div><br></div><div> 买过门票,继续前行不远,就到了白洋村。整个村落,干净整洁,沿着公路,是一条很深的沟渠,隔一段距离,沟渠上就会有一座漂亮的桥梁,联通着两旁错落有致分布的民居,不少人家盖起了漂亮、现代的二层小楼,可见当地人的富足。</div> <h3> 路的两旁,建有临时停车场,供游人停靠。停好车,问清道路,开始上山。开始的一段上山路,是沿白洋村旧村中的上山路。白洋村,是一坐古村落,虽然旧时民居留存不多。但是遗留下来的大青石铺成的小路,一块块片石垒叠成的沟渠和小桥仍然让我们看到村落历史的久远以及其中的古朴和沧桑。</h3><div><br></div><div> 出了古村,继续往上,就是“柿子沟”。柿子沟是一个很长的山沟,里面长满了高达的柿子树。其实,其中也有一些山楂树和核桃树和黄栌树。只是对于我们来说,傻傻分不清。尽管如此,仍然能想象,当金秋来临,山谷里柿子红透,红叶漫山,层林浸染的景象。</div><div> </div><div> </div> <h3> 走过一段土路后,山势逐渐陡峭起来,脚下的路也变成了石块铺成的台阶。不仅如此,由于山势陡峭,石阶路每走三四米,就做一个“之”字型转折,然后继续向上,连续的几个“之”型折返后,山势已上升了很多,加上台阶两边没有护栏,更显山势的险峻。回头望,刚才还在自己头顶的路,此时已是在脚下。望着匍匐在脚下的路,再远眺苍茫壮丽的远山,心生稍许恐惧的同时,一种豪情也油然而生。</h3><div>走过那段险峻的路后,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嘘嘘。坐在台阶上,稍事休息。喝口水,吃点自带的瓜果。普通的瓜果和白水,品尝起来,却是无比香甜。吃完后,把产生的垃圾收到包里带走。带走的是垃圾,留下的是足迹,彰显的是对美好的向往和期许。</div><div><br></div><div> 那段急促路走过后,来到一段相对平缓的路。路的两旁是一株株茂密的松柏,形成了一条绿色的通道和走廊。前面出现了一个路线指示牌。一边通往石道人,一边通往黑松林。此时,感觉整个山上只有我和妻子两个人。不知如何,看到黑松林这三个字,却想起了野猪林,黑风寨这些字眼。不自觉地笑笑,甩甩脑袋,把那些荒唐的字眼甩出脑壳。向着石道人的方向,前进!</div><div><br></div> <h3> 往前走不多远,发现了一个淄博市城际救援队留下的线路指示牌,上面表明了路线,海拔高度,救援联系方式和对户外活动的提醒和警告。看着这个牌子,不仅对救援队的专业和用心表达敬意,也对众多户外活动爱好者的勇气和执着表示钦佩。</h3><div><br></div><div> 走过这个指示牌,再转过一道弯,就到了山顶。在山顶上,眼前豁然开朗,再没有树木植被遮蔽视线。一道道高大的身影矗立在眼前:这就是传说中的石道人!</div><div><br></div><div> 此时此刻,山顶上凸立着十几个形状似人的立石。这也是“十道人山”或“石道人山”名字的由来。</div><div><br></div><div> 远远望去,这些石人突出于山脊顶端,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巍然屹立,姿态各异。这些自然造就的石人,模样不动似动,欲动非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千百年来,当地人们给这些石人赋予了灵魂和力量。也就有了诸多美好的传说。这些立石共分为五组,根据各自的形态,东边四组分别为:“众志成城”、“恋爱石”、“白发老人石”、“母婴石”。最西边一组为一独石,根据形态,当地人赋予了他一个无头道人的传说故事。</div><div><br></div><div>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妙到如此地步,不能不令人叫绝。看着眼前的美景,我和妻子都赞叹连连。此时脚下已没有了路,从西边的独石到东边的“众志成城”,要不断从一块巨石上移到另一块巨石上,此时就需要两个人互相协助。紧挨着“众志成城”的是一组“恋爱石”,两块石头互相拥抱,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一线天”。在另一侧,却形成了一个类似“天门”的所在,从“天门”望出去,山河壮丽,尽收眼底。而山顶的“过堂风”从天门吹过来,凉爽通透,这个所在很像一个乘凉的亭子。这么想着,无意间抬头望,却发现一个“现代石刻”:是某位先生登山有感,觉得这里的确是一个天然凉亭。哈哈!看来,英雄所见略同矣!</div><div><br></div> <h3> 欣赏完美景,开始下山。路过那个标有“黑松林”的指示牌时,最终还是没往那个方向走,原路下山!经过那段陡峭的山路时,互相提醒脚要踩实,要心无旁骛,专心脚下的路。正说着,妻子已是坐在地上,手掌被树枝扎了一下。看来,不管做什么事,踏实走路,专心做事,都是没有错啊!</h3><div><br></div><div> 顺着原路,慢慢回到了山脚下,此时再回头望,山顶上的石道人,还是高高在上,而我们却已是脚踏实地,回到了熙熙攘攘的村落。比起刚才在山顶上的静谧和孤独。此时才是人间和红尘。</div><div><br></div><div> 在我看来,人间就很好,穷游也逍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