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禹王”曹谨

心宇蓝天

<h3> 曹谨(1787-1849年),字怀朴,河南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一普通百姓子弟,他自幼聪颖好学,胸怀大志,常以治国安邦为己任。20岁前,过童子试、乡试,为嘉庆丁卯科解元,30岁(1817年)时被大挑一等,选为候补知县,33岁始任实职,历任直隶(今河北省)平山、曲阳、饶阳、宁津、威县、丰润、福建将乐、闽县知县(兼福州海防同知),1837年正月,已51岁的曹谨被派往台湾凤山县任知县。1841年,曹谨擢升为台湾府淡水厅同知。1845,曹谨晋升为海疆知府。在任上开办教育,平息争斗,兴修水利,造福一方,深受台湾百姓爱戴。但他却感到清廷昏庸,国政衰疲,遂告病辞官返乡。1849年,曹谨在家中病逝,享年63岁。1852年,其后人将其葬于怀庆府城南门外曹氏祖茔。清太常寺少卿、翰林院侍读李棠阶为曹谨撰写了墓志铭文。</h3><h3>  曹谨去世后,朝廷加赠其朝仪大夫,又晋授中议大夫,从三品,其墓亦按从三品级别建造。他为官清正,做事认真、低调,由于不善于遵守官场“潜规则”,尽管他每到一地任职,“功绩俱佳,但不得用”,所以短短30年内,平级调动十多次。“不过,即便如此,清政府亦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难得之才。”</h3><h3>  今台湾有曹公路、曹公圳、曹公庙等,台湾人敬之如神。</h3><h3>  曹谨,虽官位不高,但作为为数不多的在台任职的清政府官员,在河南(沁阳)老家去世后,数千里外的台湾,人们却把他供奉于庙堂之上,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岛内民众怀念;他,只是一介乡试解元,学的是四书五经,但他却在台湾水利史上留下不朽功勋,被誉为“岛内禹王”,其开创的“曹公圳”至今还在为南台湾平原数百万亩农田和数百万高雄人民送去“甘露”;他,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领导台湾民众抗击英国侵略者,创下鸦片战争中中国唯一一次由政府主导的战役胜利佳绩。</h3><h3>  但就是这样一位名垂台湾、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建立了不朽功勋的贤者,他的墓却也在那场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也难于幸免。直到在1984年沁阳的一家制革厂发现《曹谨墓志铭》之前,故乡的后人对其事迹竟然知之甚少。《河内县志》对曹谨的记述也只有寥寥十个字:曹谨,清嘉庆丁卯科解元。</h3><h3>  近年每年皆有台湾团体来此祭拜。</h3><h3>  包括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台湾当局前民意机构负责人王金平、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等台湾多位知名人士为曹谨研讨会和怀朴园题词。</h3><h3>  “功同禹王”、“泽沛群黎泽惠斯民”、“泽被苍生”,高雄市凤山市区曹公路一座为纪念曹谨而建的曹公庙一副楹联更能概括了他在台湾的功绩——“为政重盖藏百世功勋垂史册 开圳资灌溉千秋遗泽在人间”。</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故园无名氏,他乡大英雄。</h3><h3></h3><h3>    仁心开教化,妙手息纷争。</h3><h3>    御侮抗敌寇,筑圳济民穷。</h3><h3>    青史写大义,恩泽布苍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