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发小一起去旅行

王小华

<h3><font color="#010101"><b>  “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br></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一一钱钟书</b></font></h3> <h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蓦然回首,不知不觉已过花甲之年。或许是年华老去的危机和焦虑,退休之后时常喜欢怀旧。每每与发小朋友聚会,总会怀念儿时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怀念总角之交的发小玩伴。心理学家说怀旧是一种寻找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心理现象。每一个人都有怀旧的需要,并非中老年人的专利。在城市的喧嚣浮噪和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身心俱疲的人们,更需要在访古探幽和老友故交的相聚中缅怀过往,返朴归真,释放压力,调适心情。鉴于此,我们几个有着几十年友谊的发小商议,决定做一次从太原至苏州的踏青访友的自驾游活动,去探访已分别三十年的发小俞国维。</h1> <h1><font color="#167efb"><b>一、从小结缘的红二代</b></font></h1><h1> 四月中旬,已是春色满园,花红柳绿,在这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我们一行七人,驾驶一辆商务车,开始了自驾行的旅程。</h1><h1> 我们这帮发小有着特殊的渊源,父辈都是参加过红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革命。我们这些红二代因父辈而结缘,由于大多居住在市委所在地西门外,因此便有了一个特殊称谓“西门外二大爷” 。这个群体在别人眼里似乎很神秘非同一般,但其实我们和所有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并无二致。我们这代 人生于五十年代初,上小学时赶上文革,停课闹革命,许多人还没来得及进入中学就走向了社会,进工厂、参军、上山下乡,我们的命运了与共和国一起经历了跌宕起伏、悲欢离合。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特殊性的话,那就是我们所受到的家风家教与众不同。我们这七个人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63岁,职业不同,性格各异,而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家风上却是一致的:就是忠于党忠于人民,与工农子弟打成一片,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h1> <h1>  陈进出身名门,父亲是左权将军的秘书陈守中,母亲是当年“延安三美”之一的刘志兰。虽为名人之后,可陈进身上毫无骄娇二气,这与他严格的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陈进说,虽然父亲曾是太原市委书记,但却从不让他搞特殊。当年他当兵复员回来,有人说要把他调入机关当干部,但被父亲回绝了。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不要当干部,去当工人,学一门技术,你要多学习,多实践。”陈进听从父命进了工厂,后来靠自己不断读书学习,才进入报社工作。</h1> <h1>  耿志朝的父亲耿良太曾在红军传奇部队“红二十五军”担任营长,参加过长征并第一批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的部队汇合。抗日战争中在林彪率领的115师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在抗美援朝中任高炮师师长。耿师长有一个靠目测射击距离的绝活,几乎百发百中,在部队被传为佳话。工作中耿伯伯坚持原则,别人送来礼一律退回,能解决的问题尽最大努力去解决。志朝很崇拜父亲,他继承了父亲正直善良,机智灵活的品质,虽然生活经历坎坷,可他始终笑对人生,用聪慧和意志与困难摶斗。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他都勤于动脑,新奇创意层出不穷,被同伴们称呼为“老鬼”,寓意鬼精灵。</h1> <h1>  安宏奇的父亲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加入薄一波领导的牺盟会和决死队,建国后担任市政府秘书长。宏奇说从小他就受到严格的家教,父亲常教育他要做好人做好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生活中宏奇活泼开朗,幽默搞笑,有极高的语言天赋,尤其擅长模仿各地方言,惟妙惟肖,几乎能以假乱真。</h1> <h1>  李华京家学渊源,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他父母非常重视教育,几个子女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华京比我高一届,他聪明好学,多才多艺,记得小学时他担任学校大队长,同时还是校合唱队的指挥。他俊逸潇洒、优游自如的指挥动作曾深深地感染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渐渐喜欢上了音乐。他的父亲是市纪监委领导,为人正直,党性强,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华京继承了父亲倔强耿直的性格但又不失灵活,他人缘好,善于结交朋友。他家里几乎成了同学们的聚会场所,大家都喜欢听他谈天说地,看他制作手工:三角钢琴、航模等等。有的同学看他制作的航模栩栩如生,逼真传神,竟然问:“这是要解放台湾吗?”</h1> <h1>  裴纪平比我大二岁,也是我们中间年龄最大的。老裴出身高干家庭,却低调内敛,毫不张扬。他性格温和,不急不燥,从不和人争执。他热爱旅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为了方便旅行,他还考取了导游证。生活中他是个大孝子,对老母亲悉心照料,让老人安然度过百岁期颐之年。</h1> <h1>  王晓武和我同岁,是我们几人中年龄最小的。晓武和我从幼儿园时起就认识,此后小学、中学都是一个班的同学。晓武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是坚强又能干的母亲独自把他们几个兄弟姐妹抚养长大。晓武的母亲身为市妇联主任不仅在工作上精明干练,严肃认真,生活中也是既慈祥又不失原则。记得每次去他家,他母亲都反复叮嘱我们在一起要团结,出去玩要注意哪些事项,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她不失时机地培养我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让我们学会按规矩做事。正因为母亲的言传身教,晓武从小就养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做事有条不紊,对自己严格要求,绝不做触碰底线的事。几十年来他始终不忘母亲的嘱托: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h1> <h1>  在我的记忆里我父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身教重于言教,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父亲在工作上公私分明,平时上下班骑自行车,单位的公车也只在下去调研时才用,更是从来不让家属使用。生活中父亲提倡勤俭持家,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鞋子都是父亲亲自设计剪裁缝制。家里用的烟筒、簸箕、竹筐都是父亲亲手制作,不仅如此,他还分送给左邻右舍使用,这项技艺还传承于我。父亲的家风家教影响了我一生,工作几十年我一直以父亲为榜样,要求自己做一个正直、善良、讲原则、守底线的人。</h1> <h1>  我们这帮发小因父辈打下的基业而结缘。通常发小的友谊,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能维持几十年友情不变的都是志趣相投,情谊相通的人。友谊是需要不断经营的,我们维护友谊的方式,除了时常地交流、聚会,就是一起旅行了。</h1> <h1><font color="#167efb"><b>二、青春·回忆·感动&nbsp;</b></font></h1><h1> 这次自驾行活动由晓武倡议并组织,由陈进任主驾,老安任副驾,老裴任旅行向导。七个花甲老人组成的旅行团队,一路欢歌笑语,一路谈天说地,回忆青春年少时一起旅行的往事几乎成了旅行途中的主旋律。</h1> <h1>  文革爆发后我们这些发小的父辈大多数人都被隔离审查,关进牛棚。无学可上又无所事事的一帮发小,于是组织起来或去郊游或去远行。那时风华正茂,年少轻狂,仗着精力旺盛任意挥霍着青春时光。赴华山观云海的波澜壮阔,登泰山看日出的霞光万丈,游故宫赏古建筑的气势恢宏……75年3月几个发小结伴登太原西郊的天龙山,夜宿石窟中,零下六、七度的夜晚山风呼啸,几个小伙伴冻得瑟瑟发抖。耿志朝实在熬不住了,就跑出去砍了两棵树,把树枝抱回洞里,点火取暖,结果差点引发大火……</h1> <h1>  旅行中常伴有温暖人心的记忆。76年5月几个发小赴华山游玩回程路过西安,在火车站小件寄存处准备取行李时,裴纪平发现由他保管的火车票和小件寄存票竟然丟了,心急火燎的他赶紧找工作人员解释。这时有位工作人员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纸包,对他说,刚才有个小伙子匆匆忙忙赶来,说在南大街捡到的,他发现纸包里有今晚回太原的火车票和小件寄存票,就急忙送来了。几个伙伴听完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好,想找这位好心人,可惜人家已经走了。这件事萦绕在大家脑海里,几十年不曾忘怀。从此,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大家把对好心人的感激,转化成对西安这座秦砖汉瓦的千年古都深深地眷恋和喜爱。</h1> <h1>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出门旅行并不都是轻松愉悦,无忧无虑,也常常要为吃住行操心焦虑。77年发小一行六人爬泰山观日出,在上山途中路遇一位受伤的旅游者,为了安抚和鼓励这位伤者,伙伴们把挎包里装的不多的罐头、饼干等食物通通拿出来送给他,以表示安慰……晚上回到住宿地,大家已是精疲力尽,饥肠辘辘。深更半夜无处觅食,可又饿得头晕眼花,难以入眠。情急中不知谁翻了翻口袋,搜出一块揉皱了的巧克力,已经饿得眼放绿光的几个人,如饿虎扑食般瞬间将那块巧克力瓜分完毕……</h1> <h1>  既然旅行如此遭罪,可为什么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去旅行呢?其实旅行就是一个发现美、感知美的过程。欣赏锦绣山川的自然之美,体验友善关爱的人性之美,能愉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能让身心得以充分地滋养和抚慰。</h1> <h1><font color="#167efb"><b>三、微山湖见证友谊</b></font></h1><h1> 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车窗外绿意盎然、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扑面而来。许是久居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已变得麻木漠然的神经被激活了,不禁生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欢喜雀跃、豁然开朗之感。大家的情绪似乎越来越高涨,聊得更加热火朝天。李华京照例像往常一样成了大家调侃的目标,不过他并不介意,自顾自地闭目养神,偶尔回击几句,又噎得人不知说什么好。</h1> <h1>  下午六点半到达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山东枣庄微山湖景区,铁道游击队的故乡。终于能见到我们少年时代就向往的铁道游击队员战斗过的微山湖,每个人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附近酒店下榻后就去用餐,餐厅为我们提供了山东特色风味小吃大葱蘸酱、黄瓜蘸酱、微山湖大鸭蛋以及铁道游击队员常吃的鱼炖饼。品尝着英雄们当年常吃的食物,脑海里回闪着铁道游击队员们敏捷矫健、英勇无畏的身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兴致勃勃地说着笑着。突然李华京冒出一句惊人之语:“你们别只顾说笑,多关注一下志朝,没准一会儿就出事。”他说这话,事出有因,志朝不久前刚做了胃病手术,身体还比较虚弱。华京一向不按常理出牌,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志朝得罪他了?就在有人骂他“乌鸦嘴”时,说什么来什么,志朝用餐完毕起身离开时,被门坎儿绊倒,下巴磕碰在椅子边缘处,裂开一个两公分的血口,顿时鲜血直流。服务人员见状赶紧提醒我们快去村卫生所包扎。我们这才从惊悚中缓过神来,急忙护送志朝去卫生所。陈进和晓武边走边说:华京不能惹,一惹就出事……</h1> <h1>  在卫生所大夫给志朝止血、包扎、输液。从晚上20点到23点半,大家都焦急地守候在急诊室,虽然长途旅行疲惫困乏,但沒有一个人离开去休息,那一刻才体会到什么是兄弟,在你最困难最无助时,坚定地守护在你身边不离不弃的人就是兄弟。<br>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大家都关切地询问志朝的病情,和志朝住一个房间的晓武说,昨晚一整夜没睡好,他几次起床为志朝更换止血带,伤口一直渗血,被子、枕头上都沾染上血渍。晓武说旅游事小,志朝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不行的话我们不游览微山湖了,直接去扬州的大医院先给志朝治疗。一席话让志朝深为感动,他拍拍胸脯说:“我沒事,这点小毛病我能扛得住,既然与大伙出游,就一定要坚持同行。”<br>  我们这些发小的友情就是在平时一点一滴地相处,在彼此的帮助与关爱中逐渐建立并发展起来的。陈进和李华京因一高一矮,故他俩的友情被大家戏称为“高低柜”。华京因腿疾出门要柱拐杖,行走缓慢,于是只要是需要搬行李,拿重物,陈进总是默默地一人肩扛手提起两个人的行李,从无怨言。每当华京因身体原因对参加集体活动打退堂鼓时,陈进都会坚定地鼓励他:沒事,有我呢!<br>  别看华京平时性格倔强且说话不客气,但却是个热心肠。记得有一次我在发小的聚会中说,我想自己制作小提琴,可惜找不到适合作琴的木料。一句无心之语被华京暗暗记住,他千方百计地托人打听,结果不仅帮我找到一些木料还分文不取。<br>  老安和我曾经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每当他家里做了饺子、包子,他总要给我盛一碗送来,后来我搬走了,可他的习惯还依然如故,只要家里做了好吃的,他都不忘给我送来。每当想起这些往事,心里都会感动不已。</h1><h1> 虽然发小之间会争执,会抬扛,甚至也会吵架打闹,但从来不会记仇,大家相互扶持,相互陪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我们的友情犹如一泓注入心田的甘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温暖着我们的生命……</h1> <h1>  吃过早饭,我们出发去游览微山湖。微山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泛舟湖上极目远眺,湖面一望无际,水天一色,成片的芦苇荡延伸至天边,蔚为状观。京杭大运河从微山湖斜穿而过,这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承载着中国南北的货物运输,来来往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浩浩荡荡,一派繁忙景象。我们乘坐的游船穿行在芦苇荡间,掌舵人向我们讲述着当年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打击日寇的故事。机动灵活的游击队员们在芦苇荡里神出鬼没,声东击西,打得日本鬼子晕头转向,魂飞魄散。犹如平原游击队的地道战一样神奇,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1945年日本投降时,一位日本军官说,“你们是铁道游击队,我们也是铁道游击队,我们打不过你们。”听着英雄们的故事,不由地哼唱起电影&lt;&lt;铁道游击队&gt;&gt;主题歌&lt;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gt;:“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微山湖之行令我们深深震撼,微山湖慱大的胸怀、厚重的历史令我们反思自省,只有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h1> <h1>  离开微山湖,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古城扬州。到达扬州已是下午四时,第一项任务就是去苏北人民医院为志朝的伤情做进一步治疗。经医生诊断后说,志朝的伤口已定疤,不用缝针,只需每日按时服药,开放型自行恢复就好。听完医生的解释,我们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收拾心情,重新上路,开始造访扬州城。</h1> <h1><font color="#167efb"><b>四、扬州之美</b></font></h1><h1> 说起扬州,谁都不陌生,李白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早已使美丽的扬州闻名于世。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扬州之美,美在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璀璨夺目的优美诗篇和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而今日得见真容,才发现扬州还有更令人素然起敬的文明之美。</h1> <h1>  四月的扬州万物复苏,春色撩人,到处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我们的车行驶在扬州干净整洁的街道上,虽说赶上旅游旺季,游人众多,但似乎一切都井然有序。我们发现不仅行人在红灯亮起时耐心等候,司机在道路上每遇斑马线都是主动避让行人。这让我们这些习惯了“中国式过马路”的人颇为惊讶,不禁为扬州市民的文明行为拍手叫好。陈进说,向扬州的司机学习,只要遇行人通过,一定礼让行人,活学活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草生长在大麻田中,用不着扶就长得挺直;白沙混杂在乌黑的泥土中,跟黑土一起沾染黑了。说明良好的环境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不良的环境也会对人有消极的影响。人的行为习惯是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一个文明的城市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思想观念和文明素质。</h1> <h1>  到扬州旅游是一定要去瘦西湖的,因为瘦西湖是扬州的名片。来扬州的翌日清晨,我们驱车奔赴神往已久的瘦西湖。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因此而得名并蜚声天下。瘦西湖的“瘦”字只是因相较于杭州西湖的雍容丰腴,扬州瘦西湖更显苗条纤细的精彩比喻。</h1> <h1>  沿着杨柳依依、莺啼燕语的长堤漫步瘦西湖畔,清风徐来,湖面波光潋滟,装扮华丽的游船画舫在碧波中缓缓划过,恰似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妙境,不禁目酣神醉,想必乘船观赏水上美景一定有着别样风情。</h1> <h1>  坐在游船画舫中,妩媚旖旎的美景宛如一幅水墨画在眼前铺展开来:长堤烟柳的倒映,长虹卧波的诗意,五亭桥雕梁画栋的彩绘,二十四桥景区小桥流水的风韵……瘦西湖就像一位美丽妖娆的少女在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上翩翩起舞,裙袂飞扬。</h1> <h1>  下得船来步入瘦西湖万花园。我们来得巧正赶上一年一度的万花会,园内人潮涌动,满园的花香扑面而来,郁金香、牡丹、琼花、芍药、海棠、丁香、樱花等万株鲜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h1> <h1>  扬州人爱花,自宋代起就有万花会,花卉文化源远流长。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养花种草。清代画家郑板桥曾感叹扬州:“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足见扬州人对养育女儿在文化、艺术、修养上的重视,这是培养美女的关键因素,被花卉文化熏陶滋养的美女自然气质优雅,蕙质兰心。也难怪有“自古扬州出美女”的说法。</h1> <h1>  我们徜徉在绿树掩映,鲜花围成的花路上,不知不觉就走了2个多小时,虽然有些腿困脚乏,可仍觉意犹未尽。回头看,五年前就柱上拐杖,平时走百米就要歇歇脚,宁坐车不走路的李华京,居然也跟着我们走完了5公里,真可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啊!见老李今日如此精神焕发,步履轻盈,大家都禁不住调侃:看来老李五年前就作上假了!</h1> <h1>  我想让我们沉醉的不止是千娇百媚、美不胜收的花海美景,更是扬州人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令人心悦诚服的文明素质,而这种文明素质正是源于他们对人文教养的传承与重视。一个城市只有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有机结合,才能成为宜游城市,也才能让人真正从心底喜欢上这座城市。</h1> <h1><font color="#167efb"><b>五、缘聚苏州</b></font></h1><h1> 告别瘦西湖,我们踏上赴苏州的旅程,想到即将与我们阔别三十多年的发小俞国维见面,大家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小时候与国维相处的点点滴滴……下午六时我们的车驶入苏州这座现代与传统相融合,壮观气派的立交桥与古朴典雅的小桥流水交相辉映的独具持色的大都市。</h1> <h1>  在国维早已为我们预定好的酒店房间,几十年的老友们再次相聚。一见面国维就热情地招呼大家:“二大爷们,大家好啊!”“你好啊,二娃子!”大家唤着国维的小名,相互握手、拥抱,用太原家乡话互诉思念之情。</h1> <h1>  三十年岁月匆匆,如弹指一挥间,昔日英俊帅气的小伙子,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花甲老人,虽说时光在国维的脸上刻下了道道皱纹,但那双生动又富有灵气的大眼睛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许是长期受苏州这座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熏陶,国维原本温文尔雅的气质中又平添了些许时尚与洒脱。</h1> <h1>  发小们兴奋地回忆着青春年少时一起度过的快乐无忧的时光。三、四岁时在大院里玩捉迷藏;上小学后常常溜进农民的果园爬树摘果,混进新建路礼堂蹭看电影;文革爆发后停课闹革命,无所事事的我们,夏天就去汾河干渠、湿地、太钢凉水池,游泳、钓鱼、拍照,冬天则在西海子公园滑冰,还组织了足球队相互对抗比赛,在东大楼院里的树下练习演奏小提琴;工作以后又迷上了旅游,多次结伴去华山、泰山、安徽、北京等地游玩,还经常一起研讨摄影、洗印、放大相片的技艺……</h1> <h1>  在我的记忆里,国维聪慧好学,勤于动手动脑,多才多艺。当年我们洗印、放大照片的设备就是国维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研究制作出来的。提到演奏小提琴,国维对我说,1971年有一天晓武告诉他,“我给你介绍一位小提琴老师,他叫王小华,我把他叫来,你们见见面。”当天我拿着小提琴就在东大楼院内的树下给他们演奏乐曲“梁祝”。听完我的演奏,国维和晓武当即决定买琴,跟我学习演奏小提琴……国维说从那时起他就喜欢上音乐了,也因为对艺术的热爱,让他后来有机会结识并爱上他们厂宣传队兼红联站宣传队的领舞,演白毛女的乔贝妹。年青时的乔贝妹品学兼优,青春靓丽,能歌善舞,她与国维从相识、相知、相爱直至结婚,俩人和和美美、恩恩爱爱,相濡以沫地过着他们快乐又幸福的家庭生活。</h1> <h1>  我问国维现在是否还拉小提琴?国维说大约7、8年前有一次单位工会安排他参演小提琴四重奏&lt;&lt;花儿与少年&gt;&gt;,可就在演出的前一天,他在单位车间加工一个产品时不小心挫伤左手食指,无法再参与演出,从此就告别了小提琴……说到这儿,国维一时语塞,表情凝重,陷入了痛苦又伤感的回忆之中。我理解国维,感同身受,当年我在矿机厂时也是由于安全事故导致手指受伤,无法继续演奏,以致几十年来我都不愿再触碰小提琴,生怕再唤起那撕心裂肺的痛苦时刻。人生际遇无常,不禁令人唏嘘不已。</h1> <h1>  国维不想让复杂的情绪干扰到大家欢乐的气氛,急忙招呼大家前去饭店,参加他和夫人乔贝妹专为我们接风洗尘准备的晚宴。<br>  步入饭店包间,嫂子乔贝妹已在那里等候大家多时,国维向夫人一一介绍各位发小。乔贝妹曾是舞台上风靡一时的喜儿白毛女的扮演者,那时的她,舞姿曼妙,如柳如梅。如今乔贝妹虽已不复当年的青春洋溢,但依然保持着年轻的心态,时常在广场舞中享受舒展的愉悦和律动的魅力。</h1> <h1>  席间,大家推杯换盏,把酒言欢,回忆我们共同走过的难忘岁月。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起起伏伏、变幻无常的命运,但因受到父辈严格的家风家教,使我们即使在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中也能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岁月蹉跎,人生多变,唯一不变的是铭刻于心底的发小情谊,就像这杯中的美酒佳酿,历久弥新,越品越浓,越品越香!</h1> <h1>  来苏州的第二天上午,国维陪我们游览建设中的苏州工业园区,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参观了因唐代诗人张继的羁旅诗&lt;&lt;枫桥夜泊&gt;&gt;:“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名扬天下的佛教寺院寒山寺。在寺院里有一块刻着“缘”字的大石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缘分不正是对我们几十年友情的诠释吗?常言道,缘在天定,分在人为。是缘让我们相遇,而能长久相交却是靠我们一点一滴地积累和经营而成。就像一朵花,只有不断施肥和浇灌,它才能馥郁芬芳;一棵树,只有精心栽培与呵护,它才能枝繁叶茂。</h1> <h1>  第三天上午我们到太湖西山岛去钓鱼。来苏州前华京就通过晓武再三嘱咐国维,一定要找一个山青水秀,能满足垂钓之乐的环境,为此还特意从家里带来垂钓的渔具。国维为我们推荐了“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辽阔”的苏州太湖西山岛。钓鱼是华京多年来最大的爱好,他钓鱼是“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他把钓鱼当成一种怡情养性,放松身心,锻炼大脑的养生方式了。</h1> <h1>  摆好渔具,坐在岸边,沐浴着阳光,放眼望去,太湖烟波浩淼,水天相接,远处渔舟摇曳,帆影点点;近处波涛涌动,浪花四溅。背后的山峰林木葱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置身于青山绿水间,抛却压力与烦恼,仿佛天人合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垂钓时平心静气,全神贯注,手、眼、脑相配合,抬杆提线,在动与静相接中达到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生态功能的作用,使人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这正是姜太公垂钓“动静结合,天人合一”的高寿秘诀,也是华京孜孜以求的养生之道。这么多年的垂钓经历,使他养成了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他的灵敏和细致……</h1> <h1>  来苏州的第四天上午,我们决定逛一逛位于苏州吴江区的千年古镇同里。华京因连日的旅行奔波,略感疲惫,便放弃游同里古镇,在外面休息等候我们。我们乘坐小木船在水中观小桥、流水、人家;穿行在逶迤的街巷中,赏古色古香的明清民宅,看眼花缭乱的特色手工艺品。晓武在一家小店门前驻足,看到一种手工自制卷烟,便买了一包。打开透明的塑料包装袋,里面装着五支用烟叶卷制而成的卷烟。晓武递给抽烟的陈进、耿志朝和我每人一支。头一次见这种用烟叶卷制的烟卷儿,不知该从哪头点烟。耿志朝先点燃一支,吸了一口。我问他味道怎么样?他迷起眼,吐出一口烟说:““恩,香!”听他说香,我们几个随即也学他的样儿点燃烟。我吸了一口,“这什么味呀?”陈进皱着眉说,“这味不香呀!”这时店主见状急忙跑过来告诉我们:“你们吸反了,你们把过滤嘴儿点燃了!”哈哈哈,我们尴尬地大笑起来……晓武说,“这不还剩一支吗,咱们让华京吸一支,看他能不能吸对?”“对,看看华京会不会出洋相!”说完,我们都兴冲冲地向古镇外走去。出了古镇,见到华京,晓武掏出烟递给他,“老李,给你尝尝这烟叶卷成的烟卷儿。”华京摆摆手,“我现在不想吸!”“味道特别好,你一定要现在吸!”晓武催促道。华京只好接过烟,他放在手里,前前后后打量一番,然后果断地将过滤嘴那端含在口里,点燃另一端。我们几个面面相觑,目瞪口呆,原本以为能看人家笑话儿,现在心里不免暗自钦佩起华京。晓武笑道:“看来还是老李聪明呀,我们这是有老年痴呆症的先兆啊!”老安在一旁笑个不停:“要说老年痴呆,谁也没我痴呆,见过笨的,就没见过我这么笨的!”我知道老安又在自嘲自己两天前做的那件糗事。</h1> <h1>  刚到苏州那天晚上吃过饭回到宾馆,老安准备给手机充电时,发现充电器的线在,插头沒有了。猛然想起,前一天晚上在宾馆住宿时给手机充满电后,将充电器的线拨掉,插头却留在插座上。当时老安对我说,“小华,那个插座上有个插头你拿上吧。”我说我有,不要了。老安接着说,“那就让它放那儿吧,别人的东西咱不能要,不能贪人家的小便宜。”第二天早晨起来准备离开宾馆时,他还跟我念叨,要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现在如梦方醒,原来那个留在插座上的插头其实是自己的。老安明白过来,笑得差点背过气去,直骂自己老糊涂、大笨蛋、老年痴呆了……众人被老安逗得捧腹大笑之余,不忘给予鼓励:老安学雷锋做好人好事,值得表扬!</h1> <h1>  我们在苏州的游玩即将结束,行前国维精心选择了山西风味饭店为我们饯行。虽然远离故乡,但能尝一尝清爽可口的剔尖、刀削面,闻一闻浓香四溢的老陈醋,品一品清香醇甜的杏花村汾酒,仿佛又嗅到家乡的气息。游子无论走多远,故乡都是永远的根。大家围坐在一起谈笑风声,追忆似水流年。缅怀我们共同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悟相依相伴的发小友情。</h1><h1> 次日早晨国维提着一大包为我们购买的吃的喝的礼物来送行。离别总是难免伤感,虽然不可能像古人那样生出“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的黯然神伤,但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们诚恳地对国维说,“你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趁身体还允许,一定要抽时间带家人回家乡看看,那里还有许多发小都很想念你!”“好,我一定会回去的!”国维紧紧地与大家握手相拥,并击掌相约:保重身体,后会有期,来日家乡再相逢!</h1> <h1><font color="#167efb"><b>六、红旗渠·我们来了</b></font></h1><h1> 离开苏州我们踏上回乡的旅程,途经合肥、焦作、漯河南街村、武乡水库等地并作短暂停留后返回太原。经稍事休整,由晓武提议,我们开赴河南林州红旗渠,去完成此次旅行的最后一站。</h1> <h1>  红旗渠在我们青少年时期就已闻名遐迩,如今当我们真正走进它,才着实震憾不已。红旗渠开始修建于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数万林州人民历经十年时间,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和很少的口粮,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成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悬挂于太行绝壁上的人工天河。终于完成了“引漳入林”的巨大工程,结束了林州人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二大奇迹!”</h1> <h1>  红旗渠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建设者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那种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精神。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已造,没有水泥自己制,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上下一心,协同作战,才创造了这前无古人的世间奇迹。<br>  团结就是力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团体,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团结一心,才能形成和谐和睦的氛围,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营造出友爱、友好、友善的文明环境。</h1> <h1><font color="#167efb"><b>七、后 记</b></font></h1><h1> 我们这次发小的自驾游,就如同一个旅行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尽管每个人性格不同,爱好不同,但每个人都能尽其所能,发挥各自所长,同时又能团结协作,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包容,才使我们的旅行在友好、和谐、快乐的气氛中顺利完成。陈进感慨地说:“看景不重要,重要的是高兴,每天都在笑!”<br> 这次旅行耗时一个多星期,途经七个省市,跨越三千多公里。陈进作为主驾驶,几乎以一己之力驶完整个旅程。其体力之好,精力之旺盛,令人钦佩,不愧是将门虎子。这与他平时严格自律,每日雷打不动地坚持快步走不无关系。</h1> <h1>  安宏奇是团队的搞笑高手,幽默担当。他以自己超高的语言天赋和模仿能力,给大家带来无数欢声笑语。这次参观完红旗渠,我们走进一家餐馆用餐。大家意犹未尽地谈论着红旗渠的建筑奇迹,那时没有钢筋水泥,工人们就自己配制三合土,据说明代修建长城时用的就是这种建筑材料,三合土甚至比现在的水泥还要结实坚硬。老安兴奋不已,听到临桌客人有林州当地口音,就站起来用他模仿得最逼真的林州方言自我介绍:“我是林州建筑工程总公司的经理安宏奇,这几个人都是我的朋友,我带他们刚参观完红旗渠,感受了一下当年林州人民的伟大壮举。我盖的房子不用钢筋,不用水泥,就用三合土,红旗渠五十七年不漏,我盖的房子一百年不塌。当年十万林州人修建红旗渠,改革开放后,十万林州建筑工人走出林州走向全国搞建设,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和水立方就是我们林州人干的……”一时间客人们都停止进食,睁大眼睛好奇地听着这个神一般的经理讲故事。老安模仿的林州话惟妙惟肖,甚至比当地人的味道还浓。这时餐馆老板走过来,握住老安的手说:“兄弟,咱们是老乡,今天你们的餐费免了,我请客!”出了餐馆大门,一直憋着不敢笑的我们,终于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h1> <h1>  王晓武是团队的组织者,他性格随和,亲切,善解人意,做事细致、公正、周到,无论平时还是旅途中总是主动关心、帮助、照顾别人,因而获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br>  李华京性格多面,既倔强又随和,既狡黠又单纯,既玩世不恭又一本正经,其鲜明的个性魅力,使他在团队中成为一个富有话题和喜剧色彩的人,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br>  裴纪平因其丰富的旅行知识和经验,超强的记忆力以及天生对数字的敏感,使他顺理成章地成为团队的旅行向导和财务总管。<br>  耿志朝虽然因身体虚弱在旅途中经常要被人照顾,但他面对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坚强、豁达令人钦佩。而恰恰是志朝的身体引起的突发状况,也检验了发小们情同手足、赤诚相待的友谊。</h1> <h1>  我记得钱钟书先生说过一段话:“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的确,旅行是对人的三观、情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好检验。<br>  为什么我们发小的友谊能保持几十年不曾改变?其实就是价值观一致基础上彼此的认同、理解和包容。发小们既能坦然地坚持自己的个性,同时又能尊重并接受别人与自己的差异。我们从懵懵无知、风华正茂、饱经沧桑到年老迟暮,发小的友情经历半个多世纪岁月的磨砺,一路相伴,不离不弃。人到晚年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友情对老年人是多么珍贵。孤独时,有人为你排遣寂寞;无助时,有人向你伸出援手;喜悦时,有人与你分享快乐。发小的友情就是我们心灵的抚慰,精神的归宿,更是让我们笑口常开,心态豁达的健康良药。</h1><h1> 财富并非永远的朋友,但朋友却是永远的财富。能与志趣相投、肝胆相照的朋友相扶相携走过漫长的生命旅程,是一生最大的幸运和幸福,感谢成长岁月中发小们的相依相伴,一生挚友,夫复何求?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