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姚圩镇河埠村委与我的故乡湾里村相距只有四五里地,且都在袁河边上,一马平川的土地,炊烟在瓦屋上飘袅,十里外都能看到。清粼粼的袁河在此地拐了个大弯,枕着一片近2000亩的土地,肥沃、酥软,是优质水稻、棉花、柑橘的产地。我还知道河埠村原叫“大埠头”,古代曾是一个大码头,是水运中转站,袁河里许多商船要在这里装卸、歇脚、购物,并由此重新启程;从码头通往村寨的青石板路上,送货的独轮车呢哎呢哎响个不停,深达两分的车辙,印证这里曾经的繁华和兴旺。至于这里的人么,我印象中伢崽聪慧上进,考取清华北大的就有几人;姑娘大都长得清秀玲珑,英英武武在特区闯出了一片天地。我相信这是一片钟灵毓秀之地,但猛然听说河埠张家与水北黄坑、新溪西江、分宜介桥、钤山防里等村庄一同被列为新余市最美古村,我还是有点愕然。我曾在姚圩从教18年,对这片土地是熟悉的——河埠村委有我的亲戚、更有我很多学生,但我从不知晓这里有古建筑群。难道我真的陷入了人们所说的“灯下黑”?</h3><div> </div><div> 5月27日中午,在河埠小学校长菊根兄、张老师及美女教师小何的陪同下,我拜谒了这个村庄。村里的小路左盘右旋,阳光很亮地洒在房前屋后的橘林、枳树、桃李上,植物的清香在村子四周弥漫开来,弹子大的桔果隐藏在墨绿的树叶间,随风荡起了秋千。村子里最气派的当然是闪烁着瓷片光泽的崭新楼房,在这些楼房间,时而夹杂一栋或几栋清朝建筑,经百年风霜雨雪,仍静心敛气地守望岁月——才相信河埠张家列为古村,是有一定道理的。</div> <h3>都尉第</h3><div> </div><div> 都尉第位于村中心,是一栋恢宏大气的砖木结构老屋。远远就见青砖黛瓦、飞檐高翘,“都尉第”三个有颜体味的正楷大字立于门头,字框四周饰以青花蟠龙图案,十分威武。正门由完整的大青石砌就,一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淋仍纹丝不动。木门采用镂雕技艺,布局谐调、雕工精美,可惜年久失修,有些木雕已经腐蚀。</div><div> </div><div> 生于1936年的张良求老人,是都尉第建造者张玉春的后人,今年已是82岁高龄,但精神很好,思路清晰,他本人曾在都尉第里生活了30多年。</div><div> </div><div> 他说张玉春是他的曾祖父,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将军。<br></div><div> </div><div> 张玉春是张春发的军师和得力干将,官至四品都尉,他一生跟随张春发南征北战,在中俄、中法等战争中出生入死,立下了彪炳千古的功勋。战争结束后,张春发要在老家罗坊堆上建造将军祠,上等的木材、石料等都是从星子县走水路从赣江经袁河再到罗坊,此事交由张玉春全权办理。张玉春一路押运,风餐露宿、披星戴月,非常辛苦。一个晚上,枕水而眠的张玉春梦见自己来到了龙宫,龙王授与他一纸文书,书上写着“欲盖将军祠,先造都尉第,方可保平安”等字样。船队到张玉春的家乡大埠头时,他派人卸下了一批木材、石料,盖成了他的“都尉第”。有人到张春发处告发张玉春贪污建造自己的府第,张春发说:“罗坊堆上离姚圩张家不远,他盖府第,是为了安放我的建筑材料,他早已向我报告了此事。”其实龙王托梦一事,张玉春早已派遣心腹快马报告了张春发,并取得了张春发的授意——可见他在张春发心中的份量。</div><div> </div><div> 都尉第共三进,天井、石潭、大厅、厢房、神龛,以及雕梁画栋,都是南方古建筑的特质,但它最突出的是比之一般的古宅宽敞多了,足足有两倍之宽!如今古宅的建造者早已作古,但从遗存中仍可推测其纵横驰骋、叱咤风云的气度和襟怀。亘古的阳光仍从天井里倾泻下来,水气、尘埃在光柱里摇曳,宛如时光之水在悄然倒流——我仿佛看到四品都尉张玉春正端坐在军中大帐与同僚商议军机,他健硕伟岸、满腹韬略,间或站起身来于帐中来回踱步,微拈长须,羽扇轻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iv><div> 什么东西又能抗拒得了时光之水的浸染?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眼下的都尉第再也没有人居住,屋里散发出一股霉味,有些栋梁已经坍塌了,地上断砖狼藉。张良求老人还说:“以前屋里有很多老东西,都是曾祖父留下的,比如袍子、官帽、马刀等等,现在都失散了。”老人的眼光里流露出几分伤感和无奈。</div> <h3>当铺里</h3><div><br></div><div> 张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张家人,他告诉我:河埠古称“大埠头”,号称“六合众”,即6个村子紧密相连,可见此处是块风水宝地,人丁兴旺也就是必然。这里曾是个老码头,水运中转站。粮食、盐巴、木材、石料、陶器、石灰、桐油、生漆等物资在此周转;南来北往的商旅、船帮、纤夫、走卒,在此吃住游购,一家当铺在此应营而生,而且生意兴隆。如今,当铺早又荡然无存,但从名称可猜想出这里曾经的盛况。如今当铺里这片土地上,六栋老屋依然保存完好。</div><div><br></div><div> 这六栋老宅是张雨三的爷爷张胜田在世时建造的。而张雨三,土改时曾做过姚圩区的区长。这六栋老屋是暗合“六合众”之意?不得而知,古人的心思总让人费推测。这六栋老屋构成一个整体,是我平生没有见过的。它们的结构是坐北朝南4栋,坐西朝向2栋,六栋老宅以“丁”字巷为路,紧紧结合在一起,丁字巷只开3扇门,门一关,外人休想进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防匪防盗效果非常明显。丁字巷子里空无一人行走,外墙石灰斑驳,潮湿的地面上长满蕨类植物和苔藓,每个门楣上都有匾额,一个牌匾上撰写的“象瞻文明”的字样依稀可辨。走在古巷中的石板上,文静的小何老师微含笑意,尽管未发一言,白色的裙裾轻扬,青春的气息,令老宅生动明朗起来。</div><div><br></div><div> 当铺里这六栋老宅相对保存完好,里面还住有人家,阳光从天井里探下身来,厅里一片亮敞。两位白发老人坐在天井下面,一边编织尼龙鱼网,一边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天,笑起来露出残缺的门牙,脸面和善,岁月静好。天井下面的水潭由三排大青石盖住,雨天水从石缝里渗入,近百年过去了,老宅从没有积过水,可见这老宅地下排水设计是多么科学和精致,古人的智慧和匠心足见一斑。</div> <h3>张家古井</h3><div><br></div><div> 接受我采访的河埠村委张书记,可谓是个张家通,他如数家珍给我讲起了村史。据《张氏族谱》载:张家村有4口古井,其中村中心的井时间最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知是哪一年,有人从古井处挖掘出几块地砖,地砖上镌刻有“袁”、“赵”的字样,请考古人员勘查,才知这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div><div><br></div><div> 古井见证了张家人生息繁衍的历史。</div><div><br></div><div> 原先,张家的地界上,本是袁、赵二姓在此聚族而居,张姓是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从南昌瓦子角迁居于此地定居。不想张姓族人繁衍太快,超过袁、赵两姓之人的总和,引发了袁、赵两姓的不满,张姓与原先的“土著”产生了矛盾,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这事引起了张天师的注意,他觉得有必要调和双方关系,于是就在张家村划了一个圈,限制张姓人口的发展;后来张天师得知此村人口发展太快的也姓“张”,是自己的“老华”,于是又徇私情在划好的圈上划了一个叉,将“圈子”打开,张姓族人又发展起来,以至成方圆之地的大村庄,原先村里的土著“袁”、“赵”等姓氏,只得搬到别处生存,从此张家村只有张姓,至今已达1700人。</div><div><br></div><div> 古井静静地偃卧在村中心,井圈直径约1.5米,但磨损十分严重,可见年月久远。张家古井深三米,井壁处长满苔藓、蕨类。据悉此井水质清甜,尽管现在每家每户都打了压水井,但老居民还是喜欢到这里井汲水吃,所以保存至今。张书记告诉我,当时村人为了保护古井,曾出资给井建了一个亭,但见不到阳光的井水突然变得浑浊了,原来井水是有灵性的东西,它是离不了阳光的。后来在井亭上掘开一个洞,一丝阳光探进井里,井水又变得清澈了。所以,历来的掘井人都知道这个规矩:井口不能全封闭,井水一定要见到阳光。</div> <h3>傅侯寺</h3><div><br></div><div> 张家人每到大年初一,男丁都要到祠堂里集合,由2人扛着一面直径约1.5米的大铜锣,敲打,再加上祠堂里的大牛皮鼓,响声震天。尔后,男丁们扛大锣,按一定的路线,一路走到傅侯寺里,烧香、放炮,敬康公菩萨。张家村这个风俗至今仍保存。</div><div><br></div><div> 傅侯寺有两个美丽的传说。</div><div><br></div><div> 很久以前,有个卖油郎,在张家村的袁河边赶路,不小心踢到了一块石头,跌倒在地,他见这石头有模有样,觉得好奇,但又百思不得其解,这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从梦中他得知这有模有样的石头是康公菩萨,他将这事谨记在心。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为了还愿,他出资兴建这个寺庙,供奉康公菩萨为神灵,意为保佑子孙健康长寿。当年修建的傅侯寺共三进,规模十分了得;寺里长年香火缭绕,善男信女不计其数。</div><div><br></div><div> 另一个传说是离寺庙所在地不远,是河埠码头。当时许多船帮在此歇脚。有一天晚上,月黑风高,一个船老大听到岸上有人叫他,他走到岸上到寻找,却没结果,返身时被一块石头绊倒,当然,这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是康公菩萨,船老大于是出资兴建此寺。</div><div><br></div><div> 不管寺庙是谁出资建造的,但寺庙的确是穷人的福地。当时,有些家无片瓦的人,就住到庙里,到后来这些住庙的人都能谋到温饱,这其实是众神的福佑。但发了家的人不能老赖在寺里,要见好就收,否则早晚会败家。这其中包含因果哲理,不是一句两句说得清的。</div><div><br></div><div> 张家村还出过文臣,张书记告诉我,他小时候在村里就见过“光禄大夫”的木匾,光禄大夫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官职可不小,可惜木匾早已找不到了。</div><div><br></div><div> 清咸丰年间(咸丰五年--十一年),太平军赖汉英西征军一部与清朝湘军在袁河展开拉锯战,期间曾驻扎张家古村落达六年之久。老的傅侯寺在兵燹中化作了灰尘。现在旧址上新修的傅侯寺,两层,红墙红瓦,飞檐高挑。一楼由6根圆形柱子支撑,很有气势。在绿油油的橘树林中,似一只燃烧的火鸟,时而有图腾之意。在它的身后,是曾经辉煌的“大埠头”旧址,袁水深流,鹭鸟翔飞,无声无息。</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