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图文 陈冠文</h3><h3>......掀开尘封的历史,仿佛依稀看到百多年前大通街码头那熙熙攘攘的繁华景像...... </h3><h3> 穿街过巷睇赤坎</h3><h3> </h3><h3> 这几天闲来无事,便与朋友相约逛赤坎街,去感受赤坎街的传统风情文化。</h3><h3> 若说赤坎街的传统风情文化,非大通街、中兴街、古老渡、平安街、染房街、东兴街、水仙庙街、南兴街一带莫属,尤以大通街最为集中。</h3><h3> 拐弯抹角地到了大通街,大通街长不过200米,宽不过3米,街两旁大多是二层楼建筑,砖木结构,古朴简洁,都有百年以上历史,粗大的梁柱显示了房屋主人的经济实力。大通街是赤坎开埠时的商业街,楼房的一层作商铺,楼上住人。当年的大通街,商贾云集,生意兴旺发达,对赤坎的经济发展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h3><h3> 大通街有几条通往民主路的小巷:古老渡、平安街、染房街、东兴街、水仙庙街,从民主路往上看,这几条小巷上一层层的青石台阶,宛如一本本叠起来的书,乌黑发亮的青石台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赤坎街的古往今来。这每一条小巷的台阶正是当年的码头。朋友说,他爷爷在码头当了一辈子咕哩(搬运工),每天从停泊在民主路的木船上卸下货物,扛到大通街上的商铺。走在这旧码头的青石板上,我们仿佛轻轻地掀开了尘封的历史,依稀看到百多年前码头那熙熙攘攘的繁华景像。</h3><h3> 沿着大通街往前走,到了古老渡街,建筑就变了样,大都是低矮简陋的砖瓦屋,这段路住的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如做小手工的、贩夫走卒、剃头匠等。</h3><h3> 徘徊于大通街、古老渡、永安街,我仿佛听到儿时常听到的“虾酱蟛蜞汁!”、“五香南乳花生!”、“猪骨换糖胶!”、“铲刀磨铰剪!”、“猪肠粉!”、“卖油柑叶!”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宛转悠长,在这寻常陌巷间回荡。</h3><h3> 说起“虾酱蟛蜞汁”,当年常见一赤膊老汉担着罗筐,在赤坎街行走,罗筐里面是瓦缸盛的虾酱蟛蜞汁,老汉腰板挺直,深棕色的脸,胳腮胡子,形似张飞,却很和善,两分钱就可买到一小碗虾酱蟛蜞汁,用来蘸菜,味道鲜美,香气四溢。</h3><h3> 古老渡街卖五香南乳花生的是一瘦削老头,花生用玻璃瓶装着放在地上,5分钱一小酒杯花生。至今我还忘记不了他俯下身来,那铮亮的秃顶和小心翼翼地装着花生的神态。老头的花生酥脆、有浓郁的南乳香味,是当年赤坎的“品牌”,我只试过一次,真是好吃到利(舌头)都吞落去!</h3><h3> 南乳花生旁有一间捏公仔的档口,档主用面粉调色,捏成的公仔有10公分左右高,均五彩斑斓,栩栩如生,捏造的人物以水浒、三国为主。令我记忆尤新的是,有一次,我走过他的档口,见他刚好在捏“时迁偷鸡”,看看这面粉捏成的“时迁”,再看看这档主,我真搞不清这“时迁”究竟是档主,还是档主是“时迁”了?</h3><h3> 穿街过巷的小贩中,最使我念念不忘的是一个收废品的汉子,这汉子在收购废品的罗筐上,比同行多放了一只玻璃瓶,里面装着糖果,用来以物易物。俗语说,猪骨换糖胶,他却连废纸杂物甚至炉灰都可与之换糖胶,这种“搞活经济”的手段极大地激发了我们这些谗猫的“积极性”,家里的杂物包括炉膛也因之清理得干干净净! </h3><h3> 当年赤坎街公仔书档很多,一分钱租一本,我太喜欢看公仔书了,但苦于无钱,只好打理发的主意。泥水街边有间理发档,档主是女的,肥胖而善良,档里有很多本公仔书,只要来理发,便可免费看,我常常是交了一角钱的理发费,发理完了,还看了10多本公仔书,赚了!父母不知因由,疑惑地问,为什么你的头发未到一个月就理了两次?</h3><h3> 文化革命前,赤坎的文化生活,莫过于听“单眼仔讲古仔”丰富了,单眼仔原名孔权,广东南海人,抗战时期逃难到湛江,在南华广场、文化宫以讲古为生,《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善于将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演绎得有声有色。赤坎人说,听单眼仔讲古仔,真是听到“耳油都流!”。夜幕降临,单眼仔的古仔就开讲了,但凡单眼仔讲古,我必到场,当讲到情节精彩处、单眼仔便说“欲听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并拱手收费时,我因身上无钱,只好溜走,过后开讲,再钻入人群中,伸长脖子地听。</h3><h3> 如今,赤坎还有 “铲刀磨铰剪”、“猪肠粉”、“虾酱蟛蜞汁”、“卖油柑叶”。而“南乳花生”、“猪骨换糖胶”、“面粉公仔”、“单眼仔讲古仔”,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了历史!我祁望,这赤坎的古巷、码头与古建筑,能够在有关部门的保护下,有幸地永久保存下去。</h3><h3> </h3><h3> </h3>赤坎许多街道以外地地名来命名,如高州街,潮州街,这条福建街,据说 是福建人初到赤坎时的聚居地。 <h3>赤坎大通街的名气很大,曾经是商贾云集的商埠</h3> <h3>在传媒工作了一辈子的退休干部老冯,轻抚着泥水街上青石板,感慨万千:这可要好好保护啊!</h3> <h3>从古老渡向民主路看去,高低差足有两层楼。</h3> <h3></h3> <h3>古老渡口</h3><h3></h3> <h3>----大多数赤坎人都知道民主路边有口金铺井,井名源于过去这井的旁边有间打金铺。</h3> <h3>古老渡,顾名思义,是赤坎街古老的渡口,朋友说,他爷爷当了一辈子咕哩(搬运工),每天从停泊在民主路的木船上卸下货物,从码头扛到现在古老渡街的商铺。</h3> <h3>老人说,染房街过去大多是染布行业的所在地</h3> <h3>牵手走过沧桑的岁月</h3> <h3>水仙庙--这座赤坎古老的庙,门前的一棵大榕树,遮挡烈日,给人们带来了丝丝清凉。庙前有两口井,井水清澈见底,自从有了自来水后,很多人只用它来洗涤衣物了。多年前,井的前面还有一口水塘,后来水塘被填了,上面建了一幢楼。</h3> <h3>位于潮州街的八角井,是赤坎街的名井,井呈八角型,至今还有不少人饮用。有人贪图方便,接了水管,用水泵抽水到自己的家里。不过,也有人在井旁洗衣物,井的四周多了垃圾,这水饮得放心吗?</h3> <h3>黄师傅自幼腿有残疾,干不了重活,于是就自学干上了修鞋这一行,他修了几十年鞋,做的大都是街坊生意,黄师傅技术精、态度好,得到街坊的称道,来找他修鞋的人络绎不绝。你看,修起鞋来,黄师傅是那么的专注</h3> <h3>黄师傅也有空余的时候,这时,就有牌友找他,在凳子上,摆上一块木板,便可杀上几局。当小巷中传来黄师傅那爽朗的笑声时,街坊知道,他赢了。</h3> <h3>林师傅的“拿手好戏”是剦鸡!。</h3> <h3>补锅也是林师傅的“看家之宝”!但几年前,林师傅失手将人家的铁锅“补”成了四块之后,就不再补铁锅了,改为补铝煲。他说,补铝煲安全、耐用,收入也高,何乐不为。哈!这林师傅很懂与时俱进。</h3> <h3>做了一辈子水烟筒的郑师傅介绍,水烟筒选料严格,以生长多年的母竹为贵,其壁薄坚实,可多装水,水烟筒口部直径6公分,造型以鸡肚肋、喇叭身、马蹄脚为上品。水烟筒的做工十分考究,要求抽烟顺畅,排渣便利。加工精良的水烟筒回水的咚咚声能达到20响为上品。</h3> <h3>大通街,正闲适“叹茶”的居民。</h3> <h3>染房街旁的古码头,那一层层的青石台阶宛如一本本叠起来的书,乌黑发亮的青石台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赤坎街的古往今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