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白江城厢古镇

忙里偷闲

<h1>成都北面的城厢古镇原为旧时的金堂县府所在地,后金堂县府迁往赵镇。坐北朝南的县衙是清代建筑,附属的建筑还有监狱。民国时期,县衙为金堂县政府所在地,政府各科室均设于内。新中国成立后,金堂县政府迁走,这里改建成为城厢幼儿园,大门仍为清时衙门。现作为古迹保留下来.</h1> <h1>金堂县衙政府遗址</h1> <h1>西街上的老茶馆</h1> <h1>这个祠堂已经变成镇上居民的休闲茶馆</h1> <h1>古镇街道</h1> <h1>具有清代客家风格的陈氏祠堂占地近3亩,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共三进院落,其整个祠堂建筑结构宏大,建筑工艺十分精美。 而如今尚存,保存完好的仅有陈家祠、盖宗祠、曾氏祠、沈家祠。在曾家祠,传统的四合院小青瓦木结构建筑,门柱、主梁、屋脊等保留完好,图案可辨。与城厢中学相通的大门高大宽敞,非常气派。</h1> <h1>古镇上保存完好的陈家祠堂</h1> <h1>进去看看</h1> <h1>祠堂里面有个"科掌柜",在此开了一间饭店,专门经营川菜。名曰"老版川菜"。</h1> <h1>这个公告有点意思</h1> <h1>古镇上的三清观。</h1><h1>这座始建于1612年的道观由当时城厢镇富豪出资修建,占地近1000平方米。这个建筑正门位于南面,得从戏台下面柱阵中间进入,有较大内庭空间,站在院内可以看见百年老戏台。</h1> <h1>三清观外面的小巷</h1> <h1>城厢古镇的八景之一 福寿寺</h1> <h1>位于家珍公园里面的彭家珍大将军专祠</h1> <h1>彭家珍1888年出生于四川金堂(彭家珍出生地现已划归青白江)。18岁毕业于成都陆军武备学堂,后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参加同盟会。旋受孙中山之命回国,先后担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北伐蜀军副总司令。于1912年1月26日深入虎穴,炸死清军统帅良弼,壮烈殉国。时年23岁。孙中山祭全国死义烈士文中和黄兴通电全国纪念烈士文中均高度评价:&quot;我老彭收功弹丸&quot;,追赠其为陆军大将军,在烈士故乡建立彭大将军专祠,纪念碑,衣冠,家珍公园。</h1> <h1>家珍公园始建于明代天顺末年至成化初年(1464—1465年),当时川西著名丛林明教寺的僧会(低级僧官)法心凿池,名金刚池。池分两半,以两涵洞通连,中有亭榭。池中荷花荷叶覆盖,池旁绿柳低垂,为香客游息之所。民国15年(1926年),驻军旅长杨秀春将此园从明教寺划出作金堂县的公园,名金刚公园。民国27年,因园内建有彭大将军专祠,故改名为家珍公园。</h1> <h1>公园内的荷塘,再过半月就可以看到满池的荷花啦</h1> <h1>有90年历史的邓公楼已变成打麻将的地方啦。</h1> <h1>城厢这个地方,自古就文气充沛。曾经是金堂旧县城,仅在抗战期间,这个小小的地方就有4所小学、1所初中、两所高中、1所大专。</h1><h1>绣川书院位于城厢镇东街,占地面积5085平方米。书院分为四进:一二进为庭院,两侧有厢房;三进为外讲堂;四进为内讲堂。均为砖木建筑结构,青瓦屋面,花格门窗。清道光10年,时任金堂县令吕伟崃在书院修建了考棚。1964年考棚被拆除,改作城厢中学操场。绣川书院是原金堂县修建最早、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声誉最高的书院。在七八百年间,培育了理学家谢湜、文史学家张晋生……近现代史上有辛亥革命功臣彭家珍、哲学家贺麟、植物学家何铸、著名作家流沙河等。如今在保存完好的书院里喝茶、静坐或冥想仍不失为一种享受。</h1> <h1>古镇上与教书育人有关的古迹,目前正在进行维护改建中。建于宋代,于清康熙年间迁于西街的&quot;绣川书院&quot;。</h1> <h1>城厢中学</h1> <h1>城厢武庙</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