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话高考(文/李海生)

李海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无可奈何话高考</font></b></h1><div><br></div> <h3>  高考的列车又周而复始呼啸而来。再有几天,成千上万的学子怀着梦想、带着嘱托即将踏上了征程。这是一场没有硝烟、貌似文明的残酷厮杀。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十二年的三更灯火五更鸡,一切都将划上句号。高考说穿了就是鲤鱼跃龙门,跃上去就是龙,跃不上去就是鱼。鱼和龙的身份不言自明,决定着今后的生存质量。于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编织了一张高考网,无情地罩在了孩子的头上。梦想、期盼、压力使可怜的孩子像穿上了魔鞋的小姑娘,在纸上悲壮地跳舞。备战高考、决战高考是时下的流行语。高考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不能不说是件好事,但是,对于高考我们的社会各个层面,还是多些理性、少些贪婪,多些善良、少些残酷为好。笔者没有“救救孩子”的伟人醍醐灌顶的高论,不过,<b>面对今天高考之种种怪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善良的忧思。</b></h3> <h3> <b><font color="#ed2308">一、望子成龙的可悲家长</font></b></h3><div><br></div><div>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古往今来家长的共同心愿。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在千顷地一棵苗的独生子女时代,在中国忙于招生、忙于考试的大背景下,这种心态似乎过分张扬,甚至有些扭曲。在考大学是孩子成龙成凤唯一渠道的心理作用下,<b>一人高考,全家备战,已成不争的现实。</b>电视不看了,麻将不打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停止了。甚至紧张的家庭关系也被高考暂时悄悄掩盖了。一切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无庸讳言,今天的高考已不同于封建时代的科举,也不同于十几年前的高考,表面是考孩子,实际上就是在考家长。这背后是一场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甚至是权力等因素的综合大比拼。由于高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笔巨大的开支,所以,为了攒足这笔费用,工薪阶层腰带勒的更紧了,做生意的更加勤奋了,有特权的更加狂敛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div> <h3>  为了高考,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十分默契,分工明确: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智出智。</h3><div><br></div><div> <b> 陪读者,三更灯火五更鸡。</b>孩子如果在外地读书的,夫妻可以分居去陪读,事业暂时耽搁,生意暂时放下。家有闲人者,甚至不惜把年迈的父母舍出来去陪读。陪读时,陪尽千般小心,走路悄悄的,说话柔柔的。其间或给孩子默默的洗个水果,或沏杯热茶,或做顿夜宵。过去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现在是父母添香夜读书!可以为孩子的好成绩兴奋不已,也为孩子的小小失误而默默流泪。即担心孩子熬夜累垮身体,又担心孩子学习时候短影响成绩。这种矛盾交织着每个陪读者的心理。孩子什么时候休息,他们什么时候休息。当孩子劝其休息时,他们总是三个字:我不困!总之,浓浓的爱意与望子成龙的心理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夜读图!</div> <h3>  <b>做餐者,绞尽脑汁调饭菜。</b>倾其所有,力所能及调样研究食谱,今天研究这个营养素,明天研究那个生命源。只要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无怨无悔。为孩子吃的可口而高兴,为孩子的厌食而惭愧。舐犊之情,溢于言表。</h3> <h3>  <b>跑关系者,踏破铁鞋无倦意。</b>大凡家有考生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为了孩子能上个理想的院校,理想的专业,家长们投亲靠友,撬门盗洞,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关系,卑躬屈膝地奔走于各学府和招生部门之间。其间,或灯红酒绿的宴请,或温柔潇洒的洗浴按摩,或名山大川的旅游,等等不一而足,表面上的感情联络,实际上是钱与权的较量,有的直白地把成叠金钱送上,有的委婉地将高档礼品贡献,可谓机关算尽,挖空心思。总之,平时一分一分地攒,现在大把大把地花。</h3> <h3>  <b>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许多家长不惜四处求仙拜佛、烧香磕头。</b>让孩子戴上什么“开光笔”“护身符”“红腰带”以求神佛保佑。在我们的传统性格中,焦急从来与迷信联系到一起的,就连“0、4、6”的数字都是忌讳的。比如, 出租车牌尾号为"0"、"4"、"6"的多数遭嫌弃,酒店"高考房"房号带"4"的备受冷遇,考生进考场带上"护身符"辟邪……,因为在上海话中,"6"发音似"落",有"落榜"之意,"0"被异解为"吃鸭蛋","4"则与"死"谐音。</h3><div><br></div> <h3> <b><font color="#ed2308">  二、麻木疲惫的可怜学子</font></b></h3><div><br></div><div> 凌凌酷日,学子们即将踏进高考的试场,去为他们的前途与梦想做奋力一搏。莘莘学子为此而甘于寒窗苦读的寂寞,期盼着金榜提名时的欣喜。<b>此时不搏何时搏,但这里的“搏”字似乎带了那么一点点地悲壮的色彩。</b></div><div><br></div><div> 众所周知,孩子的未来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而“一纸定终身”的教育制度实在太过苛刻与残酷,有着极大的偶然性与风险。其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畸形体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种极大的摧残。被高考皮鞭驱赶下的学子们,经过十二年的应试教育的摧残,熬到高考前夕,真正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整天在题海中遨游,今天这个资料,明天那个信息,后天的无休止的模拟考试,人已经折腾得麻木与疲惫了。</div><div><br></div><div> 为了他们的前途与梦想,自己这个时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做题是为了考试考好;练跑步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增加体能;学钢琴是为了高考加分......就连出去玩都是为了“轻松一下”然后投入更艰巨的学习!!</div> <h3>  <b>可怜的学子们在这种超负荷运转中,已经产生了厌学心理,有的可能扼杀了他们以后学习读书的兴趣。</b>曾经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某考生高考结束后,家长准备将其所有学习资料卖掉,他愤怒地说:“不能卖,要烧掉!不能再流传社会上害人!”虽然是个案,但是起码能说明学子们对待高考的心理。这是非常可怕的!</h3> <h3>  <b>据资料介绍,许多孩子已经患上了高考综合症。</b>他们身体疲惫,精神萎靡,饮食厌倦,心情烦躁。与其说备战高考,不如说在熬日子,等大限,即盼高考那天早早来到,快些解脱,又怕那个日子来临,考砸了十几年的工夫付之东流。许多孩子在评价高考时都说,我又爱你我又恨你!斯言不谬。</h3> <h3> <b><font color="#ed2308">  三、趁火打劫的可恨商家</font></b></h3><div><br></div><div> 最近两年,冒出个“<b>高考经济</b>”一词。一些商家为了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在高考前后趁火打劫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和手段来提升人气和知名度,从中渔利。于是,有人美其名曰“高考经济”。实际上,所谓的“高考经济”就像是寄生在高考这一特殊社会载体上的一颗毒瘤,靠吞噬考生身上的养分来维持的。</div> <h3>  每逢高考来临之际,报纸、杂志、电台、电视、还有网站,各类广告铺天盖地,各种宣传热闹非凡,把所谓的“高考经济”炒得红红火火。诸多健脑、营养补药吹得神乎其神,让人怦然动心;各类《考试宝典》、《应试指南》充斥书店报摊,叫人眼花缭乱;各个宾馆、酒楼打出“考生客房”、“高考套餐”招徕顾客,令人目不暇接;最近,据说沿海某个城市,又冒出“高考厨娘”和“高考保姆”虽然价格不菲但非常抢手。</h3> <h3>  就连医院也来凑热闹,甚至推出“高考避经门诊”的诊疗。给高考赶上经期的女孩子吃避孕药来推迟月经期,这种调节,谁都知道对孩子身体是有害的,但疯了似的家长和孩子居然喜滋滋地饮鸩止渴。</h3> <h3>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不难发现,所有这一切都是商家的刻意炒作,利用亟须改革的高考制度,利用考生和家长渴望成才的心理,制造出一种畸形的消费。</h3><div><br></div><div> 这种狂轰滥炸的商业炒作,连篇累牍的广告宣传,把本来已经很紧张的气氛搞得更像如临大敌,把已经背上恶名的“黑色六月”,搅得更黑。</div> <h3> <b><font color="#ed2308">  四、无尽无休的恼人高考宴</font></b></h3><div><br></div><div> 古代举子金榜题名,报喜的人要讨点喜钱,亲友往往要讨杯喜酒喝,以示庆贺。这是我们礼仪之邦的人之常情。然而,时下已将这种作法发扬光大了。高考后的庆贺,已经推陈出新,形式多样。什么“谢师宴”“同学宴”等等,最近几年又悄然兴起规模较大的“庆功宴”。我们姑且称之谓“考后宴”。应该说,高考完毕进行适当地进行庆贺也无可厚非,但没完没了的“考后宴”现在已经成为“人情之癌”。人人痛恨,而人人又无可奈何。</div><div><br></div><div> </div> <h3>  <b>首先会给考生家庭带去很大的负担。</b>寻常考生家庭哪有那么多的资金进行那一次又一次的宴请?实际上大多数家庭不得不碍于情面去应付,甚至还会互相攀比。尤其对于一些贫困生家庭,这种“考后宴”无疑是苦涩的盛宴,但又不得不吃下去。着各大酒店对针对高考学生所设定的各类高考“考后宴”,真有一种请君入瓮的感觉。</h3><div><br></div><div> <b>其次,作为普通百姓,每年的7、8、9三个月,就是一场浩劫!</b>今天电话通知张三家的孩子升学宴请,明天李四家孩子考学招待,不去吧?面子过不去。只好咬着牙打起精神强把风流卖。弄得疲于应付,囊中羞涩,叫苦连天。以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例,月薪近千元的收入,平均每次拿出百元礼金,在“考后宴”日子里,大约要随4000----5000元!这对于斗升小民来说,无疑雪上加霜。痛哉!斯民。</div><div><br></div><div> 重情重义是我们民族的美德,用宴请来加重感情是一种俗气的感情,这种建立在酒肉基础上的情谊不要也罢。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这种“考后宴”现象是整个社会大吃大喝风气屡禁不止的体现,很容易滋生考生们奢侈浪费行为,助长其不良的人情消费观念,同时,也给特权者提供了敛财的借口。</div> <h3>  <b>高考,几多悲欢,几多无奈。这个话题已经热门了30多年。</b>面对种种已经扭曲的现象,可怜的人们已经从盲从到不满,直至无奈,现在只剩下漠然和调侃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