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关于打造"义东北文化园"的总体构想</b></h3><h3><b>——与"义东北物流园"构成两架马车并驾齐驱的协同格局</b></h3><h3><br /></h3><h3><b>一、前言(时代与环境背景分析)</b></h3><h3><br /></h3><h3> 坐落于义乌市阳光大道与环城北路交汇区块的苏溪镇塘头应村,从地貌形态看是平原与丘陵的过渡地带。这里岗丘连绵,林草丰茂,风光绮丽。长时期里,此地山青水秀,农家和谐,民风淳朴,物产众多。特别应氏文化底蕴深厚,异姓陪衬史迹光彩。堪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h3><h3> 我国正值盛世年华,奉行文化兴国之举。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知指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h3><h3> 为此,大凡农村古迹、历史精粹、文化名人及民间正能量之信仰文化等理应得到格外保护,弘扬,挖掘,开拓。如塘头应的应大宗祠祠堂创建于明末清初,是应氏族群聚会祭祀的重要场所,其影响力辐射到义乌、东阳、富阳等三县市九个村寨,对宗族村民敬宗追远、重礼行孝、凝聚人心、继嗣教化等,作用显著,意义深远,遂成为总祠,瓜瓞绵绵,被载入《义乌县志》。可惜这个应氏老祠堂古建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终被颱風、火灾摧毁。后于21世纪初虽得到恢复重建,但其位置、制式、规模、水准等已远不能满足应氏族群的需要。<br /></h3><h3> 塘头应村是个多姓氏聚居的村落,除了大多数姓应的主姓村民,还有少许诸如马、李、董、韩、毛等姓氏村民共住,相处安好。而且各姓各有春秋,有的还出类拔萃,涌现杰出人士。特别二百年前由东阳长庚村迁徙而来的马氏家族就出了个赫赫有名的马亦飞(1904~1994)。亦飞自小天资聪慧,仁慈敦厚。13岁考入繡湖书院,並在五百余名考生中一举夺魁。24岁考入黄埔军校。后虽长期追随国民党,但乃一代文臣儒将,1951年入台不久退伍,专心从事诗文书法的创作与弘教事业,业绩驚世,声名卓著,地位影响巨大,是我国现代杰出诗人和书法家,留下大量诗书翰墨瑰宝。奉化蒋介石故居旁就有九具其气势磅礴的书法石碑展列。这位拥有"三冠王"之称、蜚声台湾并将在大陆声名鹊起的马亦飞先生当然是义乌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巨匠。如此以诗书成就浩然的文化大家在义乌数百年出现一个。这笔文化遗产由我们办理继承是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创建《马亦飞故居(陈列馆)》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h3><h3> 在义乌的文化名人中,有"初唐四杰"之称的骆宾王无疑是义乌的骄傲。但义乌对骆宾王的挖掘展现并不充分到位。马亦飞先生也是以诗文著称,是义乌的荣耀。将骆宾王诗文碑廊与马亦飞诗书陈列馆同地展列,必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古一今 ,一咏一吟,更具双重叠加效应。</h3><h3> 塘头应村原西南向岗丘尽头处还曾有座大约建于清末的胡公殿,内供有胡公及关羽、周仓等圣像,人们顶礼膜拜,香火不绝。可惜文革期间被毁坏。胡公是婺州人士,首取進士,明朝一代贤臣,十分体恤民意民情,曽为婺、衢两州灾民永免身丁钱,深得民心。后被百姓多立祠祀之。在塘头应这方宝地立殿重建,民心可畏可敬。</h3><h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安抚好老年人将是当今社会的重大任务。让老一辈过好晚年关系到长治久安。塘头应村七百村民中就有近百个老人。如加上东陶村,老人更多。塘头应村虽成立有老年协会,但离老年一辈要求相距甚远。为此,在未来必须将安顿好老年群体作为重大课题,实实在在抓好做好。建好老年康乐文化中心也是势在必行,功德圆满。</h3><h3> 教育的功能不言而喻。我们提倡科教兴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国家、社会、家庭多管齐下。兴办乡村教育的作用无可替代。在文化园中嵌入教育机理顺理成章,开办乡村书院时不我待。</h3><h3> 总之,在农村条件具备的地方兴建文化园是文化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这类文化园并非想建就建,垂手可得。条件具备而丧失良机者可能追悔莫及。文化园可以是内容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化的。本文化园荟萃国学、诗学、书法、建筑、园林、族学、宗教、养生之大成,将众目睽睽,翘首期待。综上所述,塘头应历史积淀深厚,人文惠养丰富,地理区位优越,后备土地充足,确具创建综合文化园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个"义东北文化园"的创设与"义东北物流园"的建设正可双管齐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两架马车并驾齐驱的协同格局。特别文化园的建设具有弘扬中华文化和提升区域软实力的深远意义,不仅是塘头应村的划时代工程,也是苏溪镇的重大世纪性工程,同时也是义乌市的重要历史文化建设工程。这项宏大文化工程的打造建成势必提升义乌的软实力,庇福子孙后代,成为义乌一道绚丽风景线和一张璀璨名片。</h3><h3><br /></h3><h3> </h3><h3><br /></h3><h3><br /></h3> <h3><b>二、"义东北文化园"(以下简称文化园)构建思路与初步方案</b></h3><h3><br /></h3><h3><b>(一)文化园内涵结构</b></h3><h3> 本文化园由应大宗祠、马亦飞纪念馆、骆宾王诗文碑廊、胡公殿、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乡村书院及江南园林等组成。</h3><h3> 1、应大宗祠:按毁前建筑体例布设,分三进一院两井,白墙黛瓦翘角风火墙。规模比原先应有所扩大,约需3000平方米。结构布局可稍作调整。平时可满足乡村书院或村塾小学的运行。</h3><h3> 2、马亦飞纪念馆: 建筑采用我国江南近似徽派传统民居格式,砖混结构。考虑试用期一至二百年。共需土地1500平方米。内设陈列室3间,办公接待室1间,楼上为文化陈列活动室4间。陈列内容大致包括:前言(马亦飞生平);马公家族简介;马亦飞人生阶段;马亦飞诗文成就;马亦飞书法真迹;马亦飞八秩寿庆;碑廊等。陈列室正中安放带大理石底座的马亦飞半身塑像。内布晚清民国老式家具若干。前后园布设庭院,奇石,假山,秀竹,花草,腊梅,盆景,水池等一应俱全。</h3><h3> 3、骆宾王诗文碑廊:除生平介绍,可将矗立骆宾王全身塑像,并将其最著名诗文加以碑刻陈列。同时陈列当代书法家书写骆宾王诗文的书法作品。需建筑用地面积1500平方米。</h3><h3> 4、胡公殿:位置应处最高位,约需土地600平方米。这是满足当地民间信仰补充需求的一项宗教性文化工程,有助于百姓心灵净化,人心趋善,安居和谐。</h3><h3> 5、老年保健养生院(老年康乐中心):该老年康乐中心集科学养生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及强身健身文化三个功能区为一体。此工程可福及东陶村。一并考虑安排,约需土地2000平方米。位置最好择風景秀丽,依山傍水。</h3><h3> 6、入口处应置石牌坊或两柱一间式牌楼壹座,上鐫刻"义东北文化园"。如有知名企业家悉数赞助,则可用该企业家名字命名文化园,以誌功德。入内便有停车场。</h3><h3> 7、文化园除各功能区外,其余均按江南园林布局构筑。整体布局需用地约三公顷(即40~50亩)。</h3><h3> 8、区位选择:最佳位置宜选在物流园北侧(即延伸的环城北路北端)的塘头应村后山背一带。当然最好塘头应的旧村改造地也安排于此。假如地盘不够,可通过置换解决。这样配置不致使文化园孤零摆设而缺乏人气。同时也为村民们的多项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当然文化园与村落的各自独立体系还是要得到相应保留。具体应有多方案选择。村子如将文化园拱月相抱是其中可选方案,只是胡公殿应坐落于外围。</h3> <h3><b>(二)工程总体要求</b></h3><h3><br /></h3><h3> 1、一次性总体设计,评审修改完善。</h3><h3> 2、按百年大计建造,宁精勿滥,宁慢毋快。</h3><h3> 3、按轻重缓急安排工程,应率先安排应大宗祠(含乡村书院)和马亦飞纪念馆,然后老年文化活动中心、骆宾王诗文碑廊及胡公殿。最后布设整体园林。</h3><h3> 4、空间结构尽量沿山依势而筑。</h3><h3> 5、整项工程可分三个工期:(1)前期——用一年时间立项,评估,划地,设计,组织分工,筹划经费;(2)中期——用两年时间推进建筑工程,再用一年时间做内部装修装饰;(3)后期——再用一年时间做好园林工程,整个文化园区的整修完善,工程总结验收与试运行。前后共花四年时间。</h3> <h3><b>(三)文化园工程经费及来源</b></h3><h3> 1、"义东北文化园"总体工程建设造价估算为3000万元。包括应大宗祠1000万元,马亦飞陈列馆400万元,骆宾王诗文碑廊300万元,老年康乐中心500万元,胡公殿250万元,园林工程300万元,前期筹备费用50万元,石牌坊50万元,不可预见费150万元。</h3><h3> 2、经费来源:由政府拨款、社会集资及村民自筹等多渠道分头解决,分年拨助筹措。鼓励企业家投资兴建,功德上榜。</h3> <h3><b>(四)组织运作模式</b></h3><h3> 1、在浙江省文化厅指导下,由义乌市政府领导,市文化主管部门和旅游部门牵头主持,由市建设部门监管,由苏溪镇领导派专人参与组织协调,并由塘头应村村委会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文化园工程施工管理小组全程跟进。</h3><h3> 2、采取各项工程统一管理,单独监理,分头核算。</h3><h3><br /></h3><h3> </h3><h3> 策划人 韩德麟 2017.6.16</h3><h3><br /></h3> <h3><b>【韩德麟(益仙子)简介】</b></h3><h3>韩德麟(韩德林),1940年出生,浙江义乌塘头应村人。研究员,著名文人书法家。字益仙,号寿龙、老童子、钱塘新客、乌伤归老、玉山仙人。艺名益仙子,书斋《痴墨斋》、陋室《无止軒》。退休前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退休后曾聘为义乌工商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所常务副所长、新疆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期从事资源开发、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工作,成果卓然。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平时喜欢书法,行楷草隶皆能,尤擅行书。笔力遒劲,字形隽美,笔法娴熟,章法考究,在全国书画赛事中屡屡获奖。毕生不图虚名,人品高于一切。座右铭为:广吸天地灵气,博纳古今精华。</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