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第一季 青春回忆</h3> <h3>1965年秋天,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年经过考试选拔,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赤峰二中这个全自治区知名学府的大门,踏进了标牌为“初一、三班”的教室,谁也不会想到,“初一、三班”这个标志,会伴随大家终生,成为永远地记忆。</h3> <h3>这是唯一的一张校园生活留影,班中几位同学在操场参加学校的国庆庆祝活动。</h3> <h3>少年时代是美好的,学习,嘻戏,玩笑,打闹。不会知道,一场即将席卷全国的政治动荡,已悄然临近。不到一年时间,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被完全打乱,大家的求学之门被彻底关闭。教学秩序乱套,学校被迫停课,学生胡闹,老师自危,我们被定格在“初一丶三班”这个时空内,成为青少年求学的永远记忆。</h3> <h3>于是,抄写大字报成为我们练习文笔的手段,参加大串联成为我们接触社会的途径,有的逍遥,有的激进。我们在迷芒中寻找知识,在徬徨中长大成人。</h3> <h3>当时参加大串联的留影。算来当时年龄十三四岁。现在的家长敢把十三四岁孩子独自放至千里之外吗?</h3> <h3>花玉如同学一身戎装留影,飒爽英姿,不知当时引起多少人的羡慕。</h3> <h3>三年的中学生活转瞬即过,高中,大学的门早已封闭,随着伟大领袖一声号召,打起背包,既义无反顾又无可奈何地远赴天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以上照片除两张大串联照片外,均是本班同学和高年级同学来到阿鲁旗农村插队后的留影。)</h3> <h3>重点说一下王燃同学(上排左一)和贠凤瑞同学(中排左一)</h3><h3>王燃同学,原名王小波,54年10月生,是班中年令最小的,聪明好学。参加工作后发表了许多散文,诗歌作品。先后担任赤峰市委宣传部的副部长,赤峰日报社总编,以及赤峰新城区规划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之职。天妒英才,不幸于2005年1月病逝。终年51岁。</h3><h3>贠凤瑞同学,聪明好学,尤其数学最好,记得初一下学期,不到一个月,便把数学课本上的习题从头到尾都作完了。后插队到松山区(原赤峰县)太平地公社,做大队农机员。在一次火灾事故中不幸殉职。此照是贠凤瑞同学在班中留下的唯一影像。</h3><div>这是两位最令大家怀念的同学,愿逝者安息。</div> <h3>王燃同学少年时代</h3> <h3>王燃同学留下的生活照和工作照。</h3> <h3>数载同窗终不舍,</h3><h3>晚年常忆青葱。</h3><h3>校园宏愿志平生,</h3><h3>安知逢剧变,</h3><h3>忍泪为耕农。</h3><div><br></div><div>霜发相知夕阳里,</div><div>鬓白难改初衷。</div><div>暮云流彩诉真情,</div><div>老来雄心在,</div><div>笑看满天红!</div><div><br></div><div>调寄 临江仙 忆青春</div> <h3>第二季 风华正茂</h3> <h3>同学们毕业,下乡,招工,入学,回城,经历了百般磨炼,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家庭,有了责任和担当。1992年夏天,也就是毕业离校23年后,在几位热心同学的操办下,组织了全班第一次大的聚会,参加约50余人,很多外地工作的同学也专程回来参加了聚会。<br></h3> <h3>李兰新老师,我们的班主任,平易近人,知识丰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打球,一起谈心。同学们都愿意听他讲课,与他交流。这次聚会,请到李老师参加,大家非常高兴!</h3> <h3>同学们相聚在红山公园,畅叙离别之情,远在丹东的宗明明同学,专程回来参加了聚会。</h3> <h3>宗明明同学与花玉茹同学专门来到母校门前,以回忆那难已忘怀的少年时光。</h3> <h3>红山园内汇群英,</h3><div>水绿天青人有情,</div><div>湖荡涟漪波不起,</div><div>同窗欢聚舞春风。</div><h3><br></h3> <h3>这次聚会,大大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很多毕业后断了联系的同学重新联系上,开始了频繁交往。文革中形成的派性思维一扫而光,大家畅谈各自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家庭情况。很多同学成了各自单位的骨干。有的还成为单位领导。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守护者。</h3> <h3>同窗汇聚红山边,</h3><h3>共忆当年离校前。</h3><h3>稚嫩不存豪气在,</h3><h3>风华正茂壮心添。</h3><h3>青春纵笔描天地,</h3><h3>志士挥毫写美篇。</h3><h3>满目春光皆靓影,</h3><h3>家丰国振心方安!</h3> <h3>李艳玲同学,毕业后在翁旗安家,几位同学组团专程到翁旗看望老同学,受到李艳玲同学的热情接待。</h3> <h3>寻友问安临小院,</h3><h3>传情百里到屋边,</h3><h3>草青树绿人康乐,</h3><div>一片红云锦满天。</div> <h3>第三季 晚霞飘红</h3> <h3>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觉间,我们离校已近半个世纪。今天的我们,少了些骄躁,多了些沉稳,少了些狂热,多了些淡然。远离了喧嚣,享受着安定。虽是霜鬓苍髯,却也童心未泯。2016年夏天,在马秀文、曹子林、郑新民等几位同学的倡议、筹划下,全班共42名同学再聚一堂,尤其是家在外地的时文岐,许新绥,齐秀兰,段慧连等同学专程回来,与众同学共叙同窗之情。最令人感动的是,班主任李兰新老师,以八十多岁的高龄,自始至终与同学们旅行、参观、聚餐,完成了聚会的全过程,<br></h3> <h3>李老师与同学们共游道须沟景区。</h3> <h3>昔日好同学,今天老姐妹。</h3> <p class="ql-block">迭翠青山绿意浓,</p><p class="ql-block">东流碧水锦峦峰,</p><p class="ql-block">师生同聚道须里,</p><p class="ql-block">共叙真情忆二中。</p> <h3>过往依稀常入梦,</h3><h3>终将花甲再重逢,</h3><h3>互执颤手霜颜喜,</h3><h3>无语相知泪眼中。</h3> <h3>曹子林同学,做企业数十年,现退休赋闲。是这次聚会的倡导支持者之一。</h3> <h3>段慧莲同学,专程从北京回来,与同学聚会。</h3> <h3>刘爱力同学,已是著名旅行家,游遍亚,欧,美和祖国各地著名景区,脚步仍未停下。也是这次聚会的倡导者和支持者。</h3> <h3>郑新民同学和卢国志同学,是我市交通运输业和地产业知名人士。两位同学亦是这次聚会的倡导者,支持者。</h3> <h3>这次聚会的几位倡导支持者:左起 刘爱力 曹子林 栾贺武 郑新民 王淑珍 马秀文 马超俊 卢国志 姜晨曦。还有张瑞宾同学因身体原因遗憾未能前来留影。</h3> <h3>在一个青年点插队的来个合影,追忆一下难忘的过去。</h3> <h3>老班长马秀文同学(上图)和姜晨曦同学(下图)宴会前先后致词,这次聚会,秀文同学组织,筹备,做了大量的工作。功不可没!</h3> <h3>老师,敬您一杯。张树德同学向老师敬酒。</h3> <h3>远道而来的时文岐同学与李老师畅谈。时文岐同学自68年离校后,即与同学们天各一方,这是别后第一次相聚,感慨万分。</h3> <h3>邓米拉同学与张玉环同学因众多原因,未能成行参与此次聚会,但都对同学们送上了良好的祝愿。</h3><h3>邓米拉同学,现名舒志军,全国恢复高考后,在78年以文科全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在铁道部党校任教,后相继在北京首钢研究开发公司,中信集团国际研究院工作。退休后仍忙于各种义工,慈善工作。</h3><h3>张玉环同学在河北等地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为了孩子,仍在京冀两地奔波。可怜天下父母心。</h3> <h3>同学聚会时,花玉茹同学(下图前排左四)正在国外,难已参加,回国后,特地找部分同学重聚,略补遗憾。</h3> <h3>离别重聚青山,</h3><h3>望蓝天,</h3><div>暖日和风学友展笑颜。</div><div><br></div><div>乐声响,杯斟上,</div><div>酒正酣,</div><div>今夜痛饮不醉不回还。</div><div><br></div><div>调寄 相见欢 心聚</div> <h3>摄影 初一三摄影组</h3><h3>编辑 老怪(姜晨曦)</h3><h3>诗文 老怪(姜晨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