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游—纽约

刘颂乐

<h3>纽约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它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纽约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德逊河口,濒临大西洋。</h3> <h3>最早的居民点在曼哈顿岛的南端,原是印第安人的住地。1524年意大利人弗拉赞诺最早来到河口地区。</h3> <h3>1602 年荷兰派遣亨利·哈德逊前往北美洲找寻新乐土,1609年抵达纽约湾并沿着河流北上探险, 该河便以他的名字命名。1626年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彼得·米纽特用价值大约60个荷兰盾(相当24美元)的假珠宝,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曼哈顿岛,取得曼哈顿岛的拥有权,辟为贸易站,称之为“新阿姆斯特丹”。隔年哈德逊带着北美洲的土产和毛皮回到荷兰,许多荷兰商人对这片拥有丰富资源的土地,产生高度的兴趣并定居于此。</h3> <h3>1651年爆发英荷之战,1664年英国打败荷兰,荷兰被迫将新阿姆斯特丹割让给英国,英国取得“新阿姆斯特丹”的领土,成为英国的殖民地。</h3> <h3>1664年,当时正好是英王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的生日,于是将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新约克郡,作为送给约克公爵的礼物。1686年纽约建市。</h3> <h3>由英国移居于此的新移民,建立不同于英国本土的新制度,成立了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原本以为可以在此安居乐业,却因为英国政府的财政困难而美梦破裂,殖民地的人民被课以重税,更加深殖民地人民独立的决心。</h3> <h3>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殖民地人民以“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发动战争。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托马斯·杰弗逊发表 《独立宣言》,纽约也成为英军和美军的决战之地,由于抵挡不住英军强势的攻击,纽约再度沦入英军之手,美军转而向法国求援。1781年10月17日,美法联军取得最后的胜利,纽约重回美军的怀抱。</h3> <h3>独立战争期间,纽约是乔治·华盛顿的司令部所在地和他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的地方,也是当时美国的临时首都。</h3> <h3>1825年,连接哈德逊河和五大湖区的伊利运河建成通航,以后又兴建了铁路,沟通了纽约同中西部的联系,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到19世纪中叶,纽约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集金融、贸易、旅游与文化艺术于一身的国际大都会。</h3> <h3>曼哈顿岛是纽约的核心,在五个区中面积最小,但这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小岛却是美国的金融中心,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把总部设在曼哈顿,7家大银行中的6家以及各大垄断组织的总部都在这里设立中心据点,这里还集中了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等行业的精华。</h3> <h3>纽约也是摩天大楼最多的城市,代表性的建筑有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以及后来的世界贸易中心(2001年9月11日,世贸大楼遭恐怖分子袭击而倒塌)等。帝国大厦和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均有100多层,它们直耸云霄,巍峨壮观,纽约也因此有了“站着的城市”之称。</h3> <h3>  纽约还是美国文化、艺术、音乐和出版中心,有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学研究机构和艺术中心,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和一些有影响的报刊、通讯社的总部都设在这里。 </h3> <h3>曼哈顿岛长20公里,宽4公里,面积57.9平方公里。曼哈顿的街道设计为棋盘式,非常的整齐有致。街道有大道和街两种命名方式,大道为南北向,自西向东编号为一至十二大道,中间穿插几条非编号的大道,这些大道是曼哈顿的南北向交通大动脉,街则为东西向,自南向北以数字递增编号,并以第五大道为准分为东与西,而唯一一条斜穿过曼哈顿的路是百老汇大道。</h3> <h3>前寒武纪古老坚硬的片岩露出地表,为高层建筑提供了基础,整个曼哈顿耸立着超过5500栋高楼,其中35栋超过了2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天大楼集中区。</h3> <h3>世界贸易中心(1973年—2001年9月11日),位于纽约曼哈顿岛西南端,西临哈德逊河,为美国纽约的地标之一。世界贸易中心由两座并立的塔式摩天楼、4幢7层办公楼和1幢22层的旅馆组成,建于1962—1976年。业主是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港务局。世界贸易中心曾为世界上最高的双塔,纽约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之一。2001年9月11日,在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中,世界贸易中心两座主楼在恐怖袭击中相继崩塌,2753人随之而去,这是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恐怖袭击事故。</h3><h3>1997年我曾登上世界贸易中心,俯瞰曼哈顿。</h3> <h3>世贸中心倒塌后,重建新大楼与否的争议不断,有人认为应该重建以恢复该区的贸易功能,且不向恐怖份子低头。但也有人认为在死伤惨重之处重建会对受害者不敬。最终决定重建,并国际征图,在竞图后决定出重建的模型,主体建筑定名为自由塔。(这就是自由塔)</h3> <h3>2006年4月27日,自由塔的修建工程经历种种曲折后启动,它的高度将达到1776英尺(541米)104层,寓意就是美国独立的年份1776,建成后是美洲第一高楼。</h3> <h3>2013年11月12日,美国纽约世贸中心一号楼建成,办公面积达26.9万平方米,其余4.6万平米为商场、餐厅与瞭望台等设施。</h3> <h3>重建后的建筑有世界贸易中心一号大楼(自由塔)、世界贸易中心二号大楼(格林威治街200号)、世界贸易中心三号大楼(格林威治街175号)、世界贸易中心四号大楼(格林威治街150号)、世界贸易中心五号大楼(自由街130号)、世界贸易中心七号大楼一一国家纪念博物馆交通转运设施世贸中心站。</h3> <h3>华尔街的铜牛雕像一直是外来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这座铜牛塑像是由意大利艺术家狄摩迪卡设计的,铜牛身长近5米,重达6300公斤,无数前来观光的游客,都愿与铜牛合影留念,并以抚摸铜牛的牛角来祈求好运。这座公牛铜雕前腿绷,后腿弓,紧收腰腹,全身肌肉乍起,牛尾巴向上翘着,透出一副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精神,如今大铜牛已被人们摸得通体透亮。</h3><h3><br></h3> <h3>狄摩迪卡是在1987年纽约股市崩盘之后,有了创作的灵感。他说:“当我看到有人失去了一切,我感到非常难过,于是我开始为年轻的美国人创作一件美丽的艺术品。” 为了筹资,他卖掉了家乡西西里祖传农场的一部分,总共筹得资金36万美元。</h3> <h3>1989年的一个午夜,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外将这座铜牛塑像竖立起来,宣称它是“美国人力量与勇气”的象征。由于狄摩迪卡无法取得许可,数日之后,铜牛于1989年12月20日被迁移到几条街之外的鲍林格林公园现址。</h3><h3><br></h3> <h3>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的名字,全长仅三分之一英里,宽仅为11米,是英文"Wall Street"的音译。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却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美国摩根财阀、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财团等开设的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的经理处集中于此。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在这里,至今仍是几个主要交易所的总部:如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纽约期货交易所等。</h3> <h3>1640年代,殖民地内的小块土地由基本的尖木桩和围篱分隔。而后,为了有效控管来自非洲的奴隶,荷属西印度公司的代表彼得·斯特伊弗桑特,领导来自荷兰的移民团建造更坚固的栅栏。1653年,这片栅栏被强化成一座约3.65米(12英尺)高的泥土木板墙。1664年英国人打败荷兰人后,1699年英国人将这面城墙拆除,华尔街名字也由此而来并被保留至今。华尔街两边都是高耸的摩天大楼,街道上不见天日,抬眼是一线天,如同峡谷。</h3> <h3>华尔街曾是美国各大金融机构的所在地,911后很多机构搬离此地,大部分改为住宅,不过这条摩天大楼林立的狭长小街依然是热门旅游地。</h3> <h3>在美国证券发行之初,尚无集中交易的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大都在咖啡馆和拍卖行里进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92年5月17日,当时24个证券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68号外一棵梧桐树下签署了梧桐树协议,协议规定了经纪人的“联盟与合作”规则,通过华尔街现代老板俱乐部会员制度交易股票和高级商品,这也是纽约交易所的诞生日。1817年3月8日这个组织起草了一项章程,并把名字更改为“纽约证券交易委员会”。1863年改为现名,纽约证券交易所。</h3> <h3>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第一个总部是1817年一间月租200美金,位于华尔街40号的房间。1865年交易所才拥有自己的大楼,坐落在纽约市华尔街11号的大楼是1903年启用的,它曾是最大的交易所,直到1996年它的交易量被纳斯达克超过。</h3> <h3>联邦大厅是一座古希腊风格的大理石建筑,古朴典雅的台阶上矗立着8根圆形立柱。这里曾是美国第一届国会所在地,大厅内至今还保留着美国的第一部宪法。</h3> <h3>1790年美国首都迁至费城后(1788-1790年间纽约曾短暂做过美国的首都),这里即变成纽约市政府,1812年又改为美国海关大楼。现在,这座建筑成为展示美国宪法的纪念堂。</h3> <h3>华盛顿的全身青铜雕像位于台阶下正中央。他目光如炬,面色凝重地注视着对面熙熙攘攘的证券交易所。1789年4月30日,这位美国国父就是站在这里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的。人们向来把这尊铜像视为交易所的守护神,是他日夜守护着华尔街,佑护着美国金融业的繁荣。</h3> <h3>纽约三一教堂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下城的百老汇大道79号(百老汇大道与华尔街的交汇处),是圣公会纽约教区的一座古老的堂区教堂。1696年,英国圣公会购买这块土地兴建新教堂。原本的教堂木质框架被大雪压塌,目前的教堂祝圣于1846年5月1日基督升天节,当时是曼哈顿下城最高的建筑,高耸的新哥特式的尖顶装饰着镀金的十字架,是进入纽约港船只的欢迎灯塔。1976年被列入国家史迹名录。</h3> <h3>现在华尔街西口的三一教堂,已经是历史上的第三座了。最早的三一教堂建于1698,在1776年被华尔街的大火焚毁,1790年初第二座三一教堂竣工。然而,短短的45年之后,教堂又毁于纽约大火。1846年,第三座三一教堂落成,高达84米的教堂尖顶直冲云霄。</h3> <h3>华尔街40号是川普大楼、曼哈顿信托银行。</h3> <h3>这幢楼因其主人当上美国总统而出名了,前两次来没人提起过。</h3> <h3><br></h3> <h3>游船离开轮渡码头,沿着曼哈顿东河岸边向哈德逊河口驶去,曼哈顿摩天大楼,栉比鳞次的伸展在我们面前,华尔街各银行大楼尽收眼底。</h3><h3><br></h3> <h3>布鲁克林大桥是纽约最久最有名的桥梁,它横跨纽约东河,连接曼哈顿与布鲁克林之间。</h3> <h3>这座桥于1869年由约翰·A·罗夫林设计,在测量中罗夫林遇难身亡。之后,其子华盛顿继承父亲的遗志,学习欧洲的先进技术,于1883年完成桥梁。</h3> <h3>87米高的桥墩,是当时纽约最高建筑物之一,那时候纽约的三大市标就是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和布鲁克林大桥。落成时被认为是继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后的第八大奇迹,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全世界七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h3><h3><br></h3> <h3>大桥全长1834米,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吊离水面41米,是当年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是世界上首次以钢材建造的大桥,也是全世界第一座斜拉式钢索吊桥。</h3> <h3>如今布鲁克林桥,外观富丽典雅,高塔和铁索都是画家们竞向描绘的对象。</h3> <h3>爱丽丝岛是一个人工岛,位于美国上纽约湾,纽约东河与哈德逊河交汇处。在1600年代,当地印第安金神部落把它称为鸥岛,只有两三亩地。由于其有牡蛎和鲥鱼,1628年,荷兰殖民者改名“牡蛎岛”。 1785年1月20日,被塞缪尔·埃利斯家族购买并改名为 爱丽丝岛。经过几代埃利斯的后代后, 将爱丽丝岛卖给纽约州,1808年纽约州以一万美元向联邦政府出售,用作堡垒和火药库。</h3> <h3>1892年1月1日,爱丽丝岛移民站正式启用。1900年到1914年是爱丽丝岛移民高峰期,每天将近有一万人通过这里进入美国。当时的欧洲移民不需护照,只要通过检查,就可移民美国。面对着移民局的官员,每个人必须在2分钟内回答30来个问题,有疾病的人被遣送回国。爱丽丝岛对移民而言,是"希望之岛"与"眼泪之岛"的一线之隔,估计有1700万移民通过该岛接受移民局审查,然后方准进入美国。知名的中国文学家林语堂从美国到德国进修,回到美国时,也被送到爱丽丝岛接受检查。</h3> <h3>1943年移民检查站迁往纽约市区后,在1954年前该岛仍继续作为外侨和被驱逐出境人员的拘留地。1965年成为自由女神国家纪念地的一部分,1976年由国家公园管理处向游人重新开放。岛上的主要大厦和其他建筑物于1980年代修复一新,并于1990年以爱丽丝岛移民博物馆的名称向外开放,展出美国移民的历史文物。爱丽丝岛,是美国移民历史的一个象征。</h3> <h3>自由女神像,全名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位于美国纽约海港内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h3> <h3>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25吨,是金属铸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底座是一个美国移民史博物馆,雕像锻铁的内部结构是由后来建造了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女神像体内的螺旋形阶梯使游客能登上它的头部,这相当于攀登一幢12层高的楼房,由于过高,后来从基座开始安装了电梯方便游人上下。自由女神像腰宽10.6米,嘴宽91厘米,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长达12.8米,火炬的边沿上可以站12个人。仅食指就长达2.44米,直径1米多,指甲厚25厘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h3> <h3>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h3> <h3>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 <h3>坐落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的唐人街,已有100多年历史。自形成规模以来,纽约唐人街一直是纽约华人最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其中最早的华人店铺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h3> <h3>纽约最早的唐人街是1890年形成的。1848年,两男一女共3位台山人乘坐"流浪之鹰"号帆船到达美国,这是最早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到1851年,移入美国西海岸的华人已达2.5万人,以后逐年增加。这些先侨们在矿场、农场、雪茄厂、木材厂做美国白人不肯做的工作。1880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排华法案》,被排挤和受迫害的中国人向美国东海岸迁移,1890年唐人街形成。</h3> <h3>联合国总部大楼(亦称联合国大厦),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的东侧,可以俯瞰东河。</h3> <h3>土地购自于当时的纽约房地产商威廉·杰肯多夫,面积17英亩,这块领土的所有权已经不属于美国以及任何一国,而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块"国际领土"。</h3> <h3>联合国总部大楼始建于1947年,1949年10月24日奠基,于1952年落成。美国政府为其提供了6500万美元无息贷款,洛克菲勒家族捐助了850万美元协助兴建大楼。</h3> <h3>秘书处大楼是一栋玻璃面的39层板式建筑,由于其四四方方的长方体外形,而被称为"火柴盒",由包括梁启超之子建筑家梁思成在内的世界10位建筑师共同讨论设计的。</h3> <h3>穿过联合国花园就可以进入联合国总部大楼。</h3> <h3>在联合国广场500英尺长的通道两旁,迎风飘扬着近200面联合国成员国的旗帜,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煞是好看。</h3> <h3>时报广场又译为时代广场,又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是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一块街区。</h3> <h3>"时代广场"原名 "朗埃克广场",因《纽约时报》总部迁入该地,就叫“时报广场”,1904年4月8日,由当时的纽约市市长乔治·麦克莱伦签署宣言,正式将"朗埃克广场"更名为"时代广场"。从此一路风骚,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h3> <h3>时代广场附近聚集了近40家商场和剧院,是繁盛的娱乐及购物中心。</h3> <h3>百老汇的剧院、大量耀眼的霓虹光管广告、以及电视式的宣传版,已经深入成为象征纽约的标志,反映曼哈顿强烈的都市特性。</h3> <h3>走近时代广场,足以震撼每个人的眼球,四周全是色彩绚烂的霓虹灯和街头艺人,随时播放着新闻,歌曲MV,电视节目的大屏幕。</h3> <h3>1883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迁移至百老汇与40街口,带动了剧院与餐厅的蓬勃发展,1920年电影艺术的崛起更为此地画上一片彩虹荣景,然后在1929年证券市场崩溃后跌入低迷的深渊,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来临,广场气氛出现转变。时代广场充斥着色情表演场所、通宵放映性爱映画的电影院,以及售卖廉价旅游纪念品的商店。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成为纽约市危险与败坏的象征。</h3> <h3>直至80年代,百老汇的风华才逐渐恢复,这块三角地区已再度成为纽约娱乐事业的聚光焦点。到了1990年代中期,市长鲁迪·朱利安尼(1994年至2002年期间在任)开展净化该区的工作,包括封闭色情场所、加强治安、以及开设更多适合游客的观光点。</h3> <h3>抬望眼夹街的高楼,无数巨幅电子广告牌24小时不停息地、以数秒钟的速度变换着艺术精致的广告短片。那半园柱型的NASDAQ巨幅广告,不停地变幻着黑蓝红的冷热面孔。又似乎在告示着这世界金融中心的股市莫测风云。</h3> <h3>在纽约时代广场有一栋特殊的大厦,大厦内常年空无一人,却能够带来每年2300万美元的收入,它的秘诀就是户外广告牌,在这个寸土寸金的时代广场,有人就愿意为了一个户外广告牌,而建造一个25层大厦。2011年7月26日我国新华社租用了这幢楼顶楼的广告牌。中国政府在时代广场上采用了6块超大屏幕来推广国家形象。</h3> <h3>时代广场快速发展成为聚集剧院、音乐厅、以及特色酒店的文化集中地。</h3> <h3>1904年12月《纽约时报》选在除夕当天迁入该广场的新大楼,并在午夜施放烟火庆祝,人们第一次在时代广场上举办了新年狂欢活动。从1907年起增加了水晶球降落倒数计时活动,每年皆吸引超过百万民众观看。每年的12月31日,在时代广场一座大楼的顶楼都会悬挂一颗200磅的彩球,新年来临的那一刹那,彩球打开并飘散出无数的彩带庆贺。</h3> <h3>无论白天和黑夜,你都可以被那些巨幅的电子广告牌招引,随着平均每天约七万人次的高密度人流,插足摩肩进入这块三角地,感受那疯狂膨胀到无限的缤纷世界。跻身广场,涌动的是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流,展示的是一个没有舞台的舞台,没有导演但比导演演出的还要绚丽的世界时装模特秀。这里又同是百老汇剧院集聚的中心地,无数演员都以能在百老汇剧场一展演技为荣。</h3> <h3>"百老汇"三个字,几乎是美国歌舞剧的代名词,也就是说,"百老汇"对于歌舞剧,如同"好莱坞"对于美国电影。几十家歌舞剧院、电影院、音乐剧场,彻夜的"莺歌燕舞"。</h3> <h3>洛克菲勒中心是一个由19栋商业大楼组成的建筑群,各大楼底层是相通的。其中最大的是奇异电器大楼,高260米,共70层。中心总占地22英亩,在1939年完成全部建筑。</h3> <h3>洛克菲勒中心主楼楼顶上是著名的观景平台,可以鸟瞰曼哈顿全景。1933年,观景台首次开放后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然而上世纪70年代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建成后,抢走了洛克菲勒中心不少风头,其观景平台在80年代被迫关闭。更"惨"的是,在80年代末,洛克菲勒中心被日本三菱财团买走,这似乎成为日本兴起、美国衰落的象征。所幸后来美国人趁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又把洛克菲勒中心买了回来。"9·11"以后,世贸大楼的倒塌使人们失去了一个鸟瞰曼哈顿的地方,于是观景台不失时机地得到修复,于2005年重新开放。</h3> <h3>70层高的主楼塞拉尼斯大厦,也叫奇异电器大楼,</h3><h3><br></h3> <h3>这是阿特拉斯雕像。</h3><h3>洛克菲勒中心的命名,是纪念洛克菲勒的老板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他在1928年把这批属于家族所有的土地出租给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1930年,他开始筹划在这里建造一栋大楼,当初是准备为大都会歌剧院建造一栋歌剧院建筑的,但是,由于19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股市崩溃,小约翰·洛克菲勒改变了初衷,不再投资给歌剧院,而开始投资建筑这个建筑群,主要是商业大楼为主。</h3> <h3>洛克菲勒中心广场是一个下沉广场,周边围绕着万国国旗,广场中部有一个金色雕像。</h3><h3>洛克菲勒中心当时是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投资的单一建筑项目,这个大项目在1930年5月17日破土动工,洛克菲勒中心建筑群面积是743,000平方米,纽约最高大、装饰最漂亮的圣诞树就在洛克菲勒中心广场上。</h3> <h3>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在纽约最繁华的第五大道边上,据说它是纽约最大的教堂,也是当年梵帝冈大主教到美国讲经布道的地方。它古朴典雅的哥特式建筑,在充满时尚、品味甚至带着奢华气质的第五大道旁,显得格外引人注目。</h3> <h3>这座教堂在第五大道的摩天楼群中显得不是特别显眼,但在当地的知名度却是很高,这是整个美国最大的一座哥特式风格装饰的天主教教堂,有着超过130年的历史,也是如今纽约大主教的所在地。</h3> <h3>从外面看,这座双塔顶教堂线条简洁,整体灰色,并不怎么起眼。不过进入其中,瞬间就会被教堂内部空间感所震撼到,用气势恢宏来形容毫不夸张,纵深往里有100余米,果然是纽约最大的一个教堂。不仅如此,整个教堂内部高约十多层楼,顶部是看似线条繁复的穹顶,极其漂亮。</h3> <h3>第五大道是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一条重要的南北向干道,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中央大街,道路两旁是玻璃幕墙闪闪发亮的高楼大厦。</h3> <h3>纽约第五大道是“最高品质与品位”的代名词,货品丰富、品牌齐全、高档优质成为美国第五大道的特点,品牌的运作成为寸土寸金的第五大道的突出特点。</h3> <h3>1883年,美国铁路大王范德比尔德在纽约第五大道与51大街之间大兴士木,盖起了一栋极尽奢华的私宅,这一事件被后人认为是第五大道急剧走向繁华的开端。</h3> <h3>1907年成立了第五大街协会,协会雇佣了相当于城市警力5倍的社区安全员来保障治安。从此之后,纽约的第五大道上不断有豪华气派的名牌商店开张,而第五大道也就成了高档商店的代名词。</h3> <h3>进入20世纪后,第五大道变成了摩天大楼“争高”的场所,其中以1934年落成的帝国大厦为最高楼。20世纪是美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新富豪们层出不穷的时代,纽约第五大道也因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神圣之地。</h3> <h3>外墙上的豪华消防水龙头</h3><h3><br></h3> <h3>另一座古老的教堂。</h3><h3><br></h3><h3><br></h3> <h3>太阳落山了,我们的游程也结束了,该回家了。再见,美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