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聂市镇是唐宋以来茶马古道的南方起点,特别是清康熙年间至整个民国年间,晋商在此办厂很多,主要制作砖茶销往我国游牧民族生活的西北边区和蒙古、俄罗斯、乃至欧洲等国。聂家市集镇由此而旺,其传统建筑多与此相关。当地民间,至今还保存清代年间制作青砖茶的模具、招牌。</h1> <h1>聂市是岳阳地区著名古镇之一,已被湖南省政府批准的省级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引。聂市镇位于湖南省临湘市中北部,地处长安河(又称聂市河、源潭河)注入黄盖湖的入口处,东抵羊楼司镇,西接岳阳市云溪区,南与五里牌乡接壤,北与源潭镇为邻。</h1> <h1>聂市,原名接驾市。相传三国时,吴主孙权赴今黄盖湖巡视部将黄盖,附近官绅在此“接驾”,故称“接驾市”,“接驾”与“聂家”类似谐音,随着年代远久的演绎,“接驾市”就慢慢的被人称为“聂家市”,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乾隆三下江南时曾在镇上一户聂姓人家住过;因为皇帝到来的原因,后来人们便将小镇改名为今天的聂市。从三国算起,聂市建镇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从宋代起,聂市便开始在中国的历史上崭露头角。据历代《临湘县志》、《张氏族谱》记载:聂市古街南端张家门的张尚祖,系临湘县的第一名进士,官天章阁待制、东京府尹、节度使、平章军国事。并自张氏兄弟开始,聂市人文蔚然而兴。至清代,聂市有“五里三牌坊,两里三进士,隔河两驸马”之说,据说,张氏兄弟的父亲张实万去世后,宋仁宗新撰祭文,赞赏他两个儿子尚阳:“朝廷赖其赞襄,边防得其谋议。他日垂绩凌烟,谅公为之色喜。”(实万公墓位于珠贝桥张公山象马坳,绿树环抱,墓茔完好,碑石林立,刻有宋仁宗皇帝谕祭,麻石碑刻有墓联:“祖德传万代;宗功昭千秋”)。明清时期,聂市地区的茶叶贸易逐渐繁荣,明弘治《岳州府志》、清康熙《临湘县志》,就已经将聂市列为“古市”。<br></h1><div><br></div> <h1>现在的聂市老街形成于明清,始于茶业经济的繁荣初期,清末民国年间形成了今天的格局,聂市老街凝聚了老聂市人的智慧,鼎盛时期,整条聂市街,徽式建筑林立,天井、假山、池塘遍布各处。晚清、民国年间,聂市茶商还几度捐款从湖北蒲圻购置石料,将1公里长的聂市古街全部铺上蒲圻石块,并砌了下水道,人从街上走过,“天晴不沾灰,下雨不沾泥”,茶商还从武汉、天津等地购置钢板、钢梁建成了长80多米、宽6-7米、高10余米的聂市大铁桥。抗日战争期间,智慧的聂市人民打通了老街各家的墙壁,建起了一条秘密通道,能户户相连,抵御外敌。史料记载,旧时的老街有“聂市八景”:金竹睛岚、高桥烟雨、双洲明月、陡石清泉、康公古渡、九如斜阳、茶歌晓唱、渔舟夜游;石板街、石牌坊、河畔吊脚楼,随处可见。</h1> <h1>一步一个大商号,对于聂市街来说,绝非夸张。据说,清代至民国年间,聂市街上有十多家茶行,一百多家商号、住宅。因为战争、洪水和一些人为因素的破坏,相当多的一部分已被拆除或损坏,但古韵犹存,清代、民国年间的住宅、商号仍然不少。<br></h1> <h1>姚文海旧居,位于聂市老街中段。侧立面为风水门,正立面大门卷棚,正立面上层漏窗,双天井院,中间有过院,过院柱础,二进骑门梁装修精美,天井院装修,什锦窗有暗八仙、戏剧故事等,有狮象、草花龙、笛子等,共六扇。侧院花园、阁楼带回廊。</h1> <h1>杨裕兴匹头坊,即杨裕兴住宅。位于聂市老街中北段,现住其后裔一户。青石大门,垂帘柱门罩,青砖雕成,气势雄壮;内为天井院,有楼阁、车模、直棂栏杆、外砌维护墙“369”老砖,一眠斗砌。</h1> <h1>姚汉成百货坊、方源顺茶庄。姚汉成百货坊位于上街中部,现有住户两户,方原顺茶庄位于下街尾部,现有3户居户。两处房屋,临街面无砖石墙体,全由天槽、地槽夹持的木桩、门片支撑,早晨卸下,傍晚装上,两侧为“马头墙”,伸出木门、木桩一米的外耳墙,书有商号。形制为天井院、阁楼、门庭有阁楼、硬三角挺。前店后院,以天井相隔;前店两边为木质售货台;天井两旁为账房先生居室;后宅,即商号老板及其家人居室,后墙正中为家神,祀历代祖宗,各房有天窗。这些都是清代、民国年间中等商号的典型式样。</h1> <h1>还有更多的老字号,像古松布鞋已经很难找到踪迹。从繁盛如夏日之花到凋落如秋叶之瑟瑟,这一切或许只能从断壁残垣中找寻了。</h1> <h1>聂市街的时光记忆里,繁华过,寂寞过,衰败过,如今它显得悄无声息。随着商贸、工业、交通事业的发展,聂市镇街道在最近二十多年来已有古街、新街两区,红砖小楼与青砖灰瓦交错着。经受着日军的侵入纵火、修建咀闸、长江洪水……加上后来居民为改善居住条件,这里有些破败。只有见证过它华丽身段的老人们,才一边回首往事,一边对比今朝,叹息物已非、人亦非。老人们落叶归根的情结,使他们不愿弃之而去。周爹的儿孙购置了小楼房,要他去同居,而老人却执拗地要住老屋,对儿孙们一往深情地说:“这是你们祖上创业发家的地方,我能守一天就要守一天”。</h1>